温针灸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2022-02-21 08:09袁冬青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2年2期
关键词:面瘫神经功能针灸

袁冬青

急性周围性面瘫又名面部神经炎,是指患者的面部神经管内段面神经出现炎症反应的一种情况,进而造成面部肌肉发生瘫痪,引发口眼歪斜等症状,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及身体健康有着不良影响,且部分患者会因外貌发生变化而出现心理问题[1]。基于上述情况,给予急性周围性面瘫患者有效的治疗措施十分重要,以往临床多采用常规西医治疗,但总体效果并不理想,作者认为可采取中医治疗,本次研究使用的中医治疗措施为温针灸,为分析该治疗方法的具体应用效果而开展研究,现总结研究详情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 年6~12 月收治的90 例急性周围性面瘫患者,以抽签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5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许可。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s,n(%)]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s,n(%)]

注:两组比较,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与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诊断依据[2]一致,处于急性期发作;②年龄 >18 岁;③了解研究详情并积极配合;④病程<1 周;⑤首次发病。排除标准:①双侧面瘫;②妊娠期或哺乳期;③周围性面瘫由耳科疾病、中枢系统疾病或外伤导致;④存在严重器官疾病、全身系统疾病或脑部疾病;⑤存在认知障碍或精神障碍。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西医治疗,给予患者醋酸泼尼松片(佛山手心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1207)口服,30 mg/次,1 次/d;同时给予患者维生素B12注射液(国药集团容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1020633)肌内注射,1 mg/次,1 次/d。治疗2 周。实验组患者则使用温针灸治疗,主穴选择四白穴、颊车穴、合谷穴、攒竹穴、阳白穴、地仓穴等,若存在风寒则增加风池穴,若存在风热则增加曲池穴。肢体远端通过泻法施针,面部则通过平补平泻法施针,将毫针(1.5 寸)刺入上述穴位,深度为0.1~0.2 寸,直立浅刺,得气感后以插、转、提、捻等手法施针,将艾条 (1.5 cm)绑在针柄处并点燃,留针30 min 后拔出。连续治疗6 d 后休息1 d,之后继续治疗,共治疗2 周。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面部神经功能及面部症状评分。使用面神经功能评定量表[3]对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面部神经功能情况进行测评,评分越高则说明患者的面部神经功能恢复越好。面部症状情况通过Portmann 评分法[4]对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面部症状情况进行测评,评分越高则表示患者的面部症状越严重。②面部残疾情况。使用面部残疾指数量表[5]测评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面部残疾情况,有两方面内容,即社会功能与躯体功能,评分越高则表明患者的面部残疾程度越轻,计算平均分并比较。③治疗效果。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测评,疗效判定标准:眼裂可完全且自主闭合,面部表情正常,鼻唇沟完全对称,判定治愈;眼裂可基本闭合,面部表情基本正常,鼻唇沟存在轻微不对称,判定显效;一半眼裂可闭合,面部表情存在些许不自然,鼻唇沟没有对称,判定好转;与上述标准不一致,判定无效。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好 转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的面部神经功能及面部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面部神经功能及面部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面部神经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面部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实验组面部神经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面部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面部神经功能及面部症状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面部神经功能及面部症状评分比较(±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2 两组社会功能、躯体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社会功能、躯体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社会功能、躯体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实验组社会功能、躯体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社会功能、躯体功能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社会功能、躯体功能评分比较(±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3 讨论

急性周围性面瘫又名贝尔氏麻痹、面神经炎等,患病患者会出现面部表情肌瘫痪、口角下垂、鼻唇沟不对称、眼裂无法闭合或闭合不全、额纹消失、口眼歪斜等多种临床表现,同时可能造成面肌痉挛、角膜感染等并发症,对患者的日常生活、社交及身体健康有着严重不良影响,受到广泛关注[6,7]。

急性周围性面瘫主要发生于20~40 岁人群,男性群体的发病率比女性更高,目前临床对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可知其与面神经缺血、病毒感染、遗传与免疫反应等因素存在密切关系,近些年该疾病的发病率有所增加,危害加剧[8-10]。以往临床对急性周围性面瘫患者主要使用常规西医治疗,可起到一定效果但总体并不理想,因此作者认为可采用中医治疗,中医认为该疾病属于中风范畴,认为该疾病是因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定、过度劳作,风热或风寒进入面部经络而造成气血痹阻、经筋失调而导致的,应以疏调经筋、通络疏风为治疗原则[11-13]。本次研究中采取的中医治疗方法为温针灸治疗,其是一种综合疗法,是艾炙与针刺,通过针刺能够起到调畅气血、疏经通络的效果,通过艾炙则能够起到消肿抗炎、温通的效果,两种方法结合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使其局部缺血情况改善,并能够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14-16]。为分析在急性周围性面瘫的治疗过程中应用温针灸的效果而开展对比研究,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面部神经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面部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实验组面部神经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面部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社会功能、躯体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实验组社会功能、躯体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与王丽君[6]的研究基本一致,说明了在急性周围性面瘫的治疗过程中应用温针灸的有效性。为了确保温针灸的治疗效果,在治疗期间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针灸前做好皮肤的清洁与消毒工作,同时检查穴位及周围皮肤是否出现破损,若出现则不适合实施温针灸治疗。②温针灸治疗期间及治疗后要询问患者是否出现不适感,同时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皮肤烫伤、强烈疼痛、皮下血肿、晕针、出血等不良反应,若出现则要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处理,确保患者的治疗体验[17,18]。③结合患者的辨证分型与病程分期选择合适穴位,确保治疗更具针对性。④选择合适的针灸时机,对于急性周围性面瘫患者,针灸的时机越早,则治疗效果越 理想。

综上所述,在急性周围性面瘫的治疗过程中应用温针灸可起到积极作用,能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其面部神经功能,使其面部残疾程度减轻,值得在临床积极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面瘫神经功能针灸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
中医针灸推拿与中药联用治疗面瘫的临床分析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周围性面瘫应用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的效果评价
针灸联合面部推拿治疗面瘫效果好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针灸
针刺配合穴位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6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