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子茜
(平原县第一人民医院产科,山东平原 253100)
产后慢性腰痛是妇女分娩后常见症状,其发生与产妇产后内分泌系统发生变化、腰肌力量不足、长时间环抱婴幼儿等密切相关[1]。慢性腰痛发生后多表现为腰痛和腰部活动受限,且腰痛多反复发作,若临床未能采取有效措施,会导致功能障碍,增加致残风险[2-3]。康复训练是改善关节疼痛、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常规康复训练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产妇产后慢性腰痛症状,但缺乏目标性,产妇难以长期坚持有效训练[4]。任务导向性脊柱核心稳定训练以任务为导向,通过对核心肌群进行有目的的训练,促使相关功能恢复。鉴于此,该研究选取2020 年1 月—2022 年1 月该院收治的产后慢性腰痛产妇76例为对象,通过随机分组对照,探讨任务导向性脊柱核心稳定训练对其具体影响。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收治的产后慢性腰痛产妇76 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经X 线、CT 检查,再结合产妇腰部、臀部反复疼痛,活动受限,病程超过3 个月,确诊为产后慢性腰痛;(2)均为产后1 个月内出现的腰痛;(3)可完成运动康复训练;(4)精神良好,认知正常,能够完成本研究各量表评估。排除标准:(1)因脊柱肿瘤、骨折、感染等引起的腰痛者;(2)既往腰椎疾病史者;(3)产后使用可能引发疼痛药物者;(4)合并全身性免疫性疾病者。该研究获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产妇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入组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8 例。对照组年龄23~36 岁,平均年龄(27.18±1.59)岁;病程3~7 个月,平均病程(4.79±0.51)个月;体质量59~76 kg,平均体质量(65.24±2.07)kg。研究组年龄23~35 岁,平均年龄(27.09±1.54)岁;病程3~8 个月,平均病程(4.71±0.48)个月;体质量59~78 kg,平均体质量(65.31±2.10)kg。两组年龄、病程、体质量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康复训练:指导产妇平卧于床上行腰背部桥式运动训练。首先放松身体,四肢伸直,双手屈曲顶于床面,双腿屈曲平踩于床面,随后臀部、腹部抬离床面,最大限度伸髋,挺胸挺腰,脊柱呈现弧形,保持5 s,随后缓慢放下臀部,放松3 s,重复进行该动作,15次为1 组,每日3 组,之后可依据产妇耐受程度将保持时间由5 s 延长至1 min,每周训练5 d,持续训练3 个月。
1.2.2 研究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任务导向性脊柱核心稳定训练:指导产妇在不稳定支撑面上完成动作任务。(1)快速激活局部核心稳定肌群。产妇取仰卧位,双腿合拢,双脚放于巴氏球上,双手支撑地面,挺腰,坚持30 s;之后由仰卧位转换为俯卧位,双手支撑于巴氏球上,双脚蹬地,平缓呼吸,坚持30 s,反复5 次。(2)局部稳定肌和整体运动肌协同能力训练。产妇仰卧位,背部放于巴氏球上,双手臂屈曲于在胸前位置,之后双膝关节屈曲90°,最大限度伸髋,双足用力蹬地,促使巴氏球来回滚动;上述动作重复训练5 次为1 组,每日2 组,每周训练5 d,持续训练3 个月。
(1)疼痛程度:于训练前、训练3 个月后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5]评估,患者在0~10 分范围内自评,分数低则疼痛轻。(2)腰椎功能:于训练前、训练3个月后采用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6]评估,包含行走、生活自理、提物、睡眠等10 个项目,每个项目最高评分5 分,最低评分0 分,总分范围0~50 分,分数高则腰椎功能差。(3)腰方肌、腰大肌、腹横肌厚度:于训练前、训练3 个月后使用超声诊断仪测量腰方肌、腰大肌、腹横肌厚度。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用独立t 检验,组内比较用配对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训练前,两组VAS、ODI 评分相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两组VAS、ODI 评分均低于训练前,且研究组VAS、ODI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疼痛程度、腰椎功能比较[(),分]
表1 两组疼痛程度、腰椎功能比较[(),分]
注:与同组训练前相比,aP<0.05
训练前,两组腰方肌、腰大肌、腹横肌厚度相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两组腰方肌、腰大肌、腹横肌厚度均厚于训练前,且研究组腰方肌、腰大肌、腹横肌厚度均厚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腰方肌、腰大肌、腹横肌厚度比较[(),mm]
表2 两组腰方肌、腰大肌、腹横肌厚度比较[(),mm]
注:与同组训练前相比,aP<0.05
产妇产后出现腰痛在临床较为常见,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通常认为与分娩时韧带损伤、孕期腰部肌肉长期承担超负荷的压力等相关[7-8]。产后慢性腰痛持续时间长,持续发展会严重影响产妇身心健康。康复训练是康复医学的重要部分,对于产后慢性腰痛产妇的康复,可进行针对性腰背部运动训练,并循序渐进增加训练强度,以增加腰背肌群的肌力,维持脊柱的生理功能,减轻腰痛。但桥式等常规训练动作在恢复腰椎核心肌群的运动控制和功能方面效果有限,不足以迅速减轻疼痛症状。
孕妇的腰腹部肌肉及韧带等软组织在孕期发生改变,为维持腰椎稳定,腰腹核心肌群产生代偿,影响了腰椎稳定性,故对于腰痛产妇,核心肌群的功能改善至关重要[9]。核心肌群主要包括腰方肌、腰大肌、腹横肌,其中腰方肌能够与竖脊肌合作协同完成躯体的后伸动作,与腰大肌合作稳定腰椎;腰大肌能够屈曲腰椎,维持脊柱平衡,一旦其出现萎缩或变细会造成腰椎不稳;腹横肌在保护腰椎稳定时最早出现收缩,一旦其肌力减弱,会出现腰椎稳定性下降[10]。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训练后VAS、ODI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腰方肌、腰大肌、腹横肌厚度均厚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任务导向性脊柱核心稳定训练在缓解产后慢性腰痛产妇疼痛症状、增加腰方肌、腰大肌、腹横肌厚度及改善腰椎功能、促使产妇功能恢复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原因在于任务导向性脊柱核心稳定训练以任务为导向展开核心肌群训练,能够充分调动产妇积极性,促使其有动力和信心完成训练。以任务目标为导向,产妇能够在康复训练开始时即可获得清晰的感觉输入,在结束后获得反馈信息,以此调控神经肌肉,强化脊椎运动控制,减轻功能障碍。任务导向性脊柱核心稳定训练首先以快速激活局部核心稳定肌群为任务,指导产妇在一个不稳定支撑面上保持静力性姿势,能够激活产妇躯干核心部位的神经组织,提高人体的平衡与稳定。任务导向性脊柱核心稳定训练还强调以恢复局部稳定肌和整体运动肌协同工作的能力为任务,指导产妇在巴氏球上滚动,能够增加核心肌肉的肌力、耐力,增加腰方肌、腰大肌、腹横肌厚度,加强腰背肌的稳定性,增强肌肉运动控制能力和相关肌肉之间协调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改善腰部功能,减轻腰部疼痛。此外,持续进行任务导向性脊柱核心稳定训练,还能够改善腰背部肌肉血液循环,进一步缓解腰背部疼痛,有利于产妇产后恢复。任务导向性脊柱核心稳定训练强调以重复的、多样化的形式进行核心肌群训练,设定产妇可能完成的目标,提高产妇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提高产妇主动参与训练的积极性,利于快速改善核心功能。
本研究此次纳入76 例产妇,纳入样本量偏少、观察时间有限。无法针对不同疼痛程度产妇进行细化研究,后续需增加样本量、延长观察时间,以进一步证实任务导向性脊柱核心稳定训练在产后慢性腰痛产妇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更为科学、可靠的指导。
综上所述,任务导向性脊柱核心稳定训练应用于产后慢性腰痛产妇中效果确切,能够有效增加腰方肌、腰大肌、腹横肌厚度,减轻腰背部疼痛,改善功能障碍,促使产妇社会功能尽早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