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玮玮, 曹清清, 林靖雯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 广东 广州 510303)
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3~6 岁幼儿因长时间居家而表现出更为明显的消极情绪[1],父母如何应对幼儿的消极情绪,将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情绪发展。 父母对幼儿消极情绪的反应方式(以下简称为“父母反应方式”)指父母对幼儿某种消极情绪(如生气、紧张或害怕)给予的反应方式[2-4]。 父母反应方式主要包括支持性反应方式(包括鼓励表达情绪、情感关注反应、问题关注反应)和非支持性反应方式(包括惩罚反应、忽略反应、忧伤反应)[5](具体如表1 所示)。研究表明,父母支持性反应方式有利于幼儿社会技能、合作性和同伴关系[8]以及情绪能力的发展[3,6,7],而父母非支持性反应方式容易导致幼儿抑制或隐藏消极情绪,不利于幼儿发展正确处理消极情绪的能力[6,8]。 目前,关于父母反应方式的研究主要考察影响父母反应方式的人口学因素[7,9],以及父母反应方式对幼儿的影响[2,3,10]。 然而,缺乏从父母教养方式的角度探讨如何提高父母支持性反应方式、减少非支持性反应方式的实证研究。
表1 父母对幼儿消极情绪反应方式的两大维度、六种类型
近年来,正念教养(Mindful Parenting,MP)对亲子互动、父母心理健康等教养方面的积极影响受到社会大众和专家学者的关注。 正念教养指对孩子和教养行为的有目的(Intentionally)、此时此刻(Here and Now)和不评判(Nonjudgmental)的注意和觉知,包括五个维度(具体如表2所示),即全神贯注的倾听(Listening with Full Attention)、对自己和孩子的不评判接纳(Nonjudgmental Acceptance of Self and Child)、对自己和孩子的情绪觉察(Emotional Awareness of Self and Child)、在亲子关系中的自我调节(Self-regulation in Parenting Relationship)以及对自己和孩子的慈悲(Compassion for Self and Child)[11]。 正念教养既是一种心理特质[12-13],也是一种教养技能[13-14],它强调通过觉察、非评价、觉知,暂停固有的自动化模式,选择友善慈悲、接纳的新回应方式。 研究表明,正念教养可以提高父母的情绪调节能力,降低教养压力[15-16]。 正念教养对父母情绪调节的积极作用启示:具有正念教养能力的父母具备一定的情绪调节能力,更能积极回应幼儿的消极情绪,即正念教养和父母反应方式存在某种积极关系。例如,最新一项国外研究探索了正念教养与父母反应方式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父母(幼儿的平均年龄为7.5 岁)的正念教养水平越高,越倾向于采用支持性反应方式来应对幼儿消极情绪,并减少使用非支持性反应方式[17]。 该研究揭示了正念教养对父母反应方式的积极作用。
表2 正念教养的五个维度
目前,关于正念教养和父母反应方式之间的关系研究存在两个尚未探讨的问题:首先,最新国外研究的被试来自西方[17]。 正念教养这一新教养模式起源并发展于西方社会,而正念教养对中国父母反应方式是否也具有积极作用,国内仍缺乏这一方面的实证研究。 因此,本研究将以中国父母为研究对象,检验正念教养与父母反应方式之间的关系。 其次,现有研究并没有考察正念教养与父母反应方式之间的关系是否会因幼儿性别的不同而有差异。 由于性别刻板印象等社会因素,父母对女孩主要采取鼓励表达情绪、情感关注反应方式[6-7],而对男孩则主要采用惩罚反应方式[6]。 女孩表达消极情绪时,父母的鼓励表达情绪、情感关注反应水平已经达到较高水平,那么正念教养对父母的鼓励表达情绪、情感关注反应的促进作用可能并不明显。 而男孩表达消极情绪时,由于父母原有的反应模式可能以惩罚反应为主,因而正念教养对父母的惩罚反应的缓解作用较为明显。 同时还有研究发现,父母反应方式本身不存在幼儿性别差异[18],那么正念教养对父母反应方式的影响是否因幼儿性别不同而有异呢? 即幼儿性别是否调节正念教养与父母反应方式之间的关系? 然而,这一问题仍缺乏实证研究,本研究将通过实证研究检验幼儿性别的调节作用。
综上,本研究主要检验正念教养是否正向预测父母支持性反应方式、负向预测非支持性反应方式,并且这种预测作用对男孩、女孩是否有所不同。 此外,本研究以大班幼儿的父母作为对象。 这是因为大班幼儿正处于幼小衔接的关键期,急需为小学阶段的学习做好情绪适应的准备。 虽然与中小班相比,大班幼儿情绪社会化水平较高,但与小学儿童相比,大班幼儿情绪调节能力较差。 大班幼儿易受外界环境刺激以及他人消极情绪的影响而产生不良情绪[19-21],不能正确使用相应的情绪调节策略或偏向于使用消极的情绪调节策略[9]。 因此大班幼儿的情绪发展特点对父母反应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增加了父母的教养压力。 由此,关注正念教养与大班幼儿父母反应方式的关系,对改善父母反应方式,帮助大班幼儿顺利渡过幼小衔接的关键期具有一定实践指导意义。
基于国内外关于正念教养与父母反应方式的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1.正念教养显著正向预测父母的支持性反应方式、显著负向预测父母的非支持性反应方式;2.大班幼儿的性别调节正念教养与父母反应方式之间的关系,即正念教养对父母支持性、非支持性反应方式的影响因幼儿性别不同而有所不同。
选取广州市某幼儿园180 名大班幼儿(“大班幼儿”以下均简称为“幼儿”)(M=6.1,SD=0.46)的父母参与研究。 测量幼儿父母的正念教养水平及其对幼儿消极情绪的反应方式。 所有父母皆对本次研究知情并同意完成相应问卷的填写。 最后收回142 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回收率为78.89%。
1. 教养中的人际正念量表(IMP)
本量表是由Duncan 等人编制的用来测量研究对象的正念教养水平的量表[22]。 本研究采用周晖等学者翻译的中文版本,量表的计分方式为5 点计分,从1 分(“从不这样”)到5 分(“总是这样”),计算量表总分,分数越高表示正念教养水平越高[13]。 量表各维度的信度系数为 0.752~0.871,信度良好。
2. 应对孩子消极情绪量表(CCNES)
本量表是由Fabes 等人编制的用来测量研究对象对幼儿消极情绪的反应方式[23]、由中国学者翻译的问卷[24],包括父母支持性反应方式、非支持反应方式两大维度。 量表的计分方式为7 点计分,从1 分(“完全不可能”)到7 分(“完全可能”),计算两大维度、六种类型的均分,分数越高,表示采用某种反应方式的可能性越大。 量表各维度的信度系数为0.754 ~0.852,信度良好。
本研究采用SPSS19.0 对142 份有效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主要采用的分析方法是缺失值处理、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首先进行缺失值分析,正念教养水平问卷的缺失概率为0%~2.1%,父母对幼儿消极情绪的反应方式问卷的缺失概率为0%~2.8%,均低于5%,采用均值替换的方法处理缺失值。 为了检验研究的主要假设,研究采用回归分析正念教养对于父母对幼儿消极情绪的反应方式是否有预测作用,并进一步分析幼儿的性别调节作用。
由于本研究重点为检验正念教养对每一种父母反应方式的影响,因此将正念教养作为自变量,将父母反应方式的两大维度、六种类型分别作为因变量。 表3 为正念教养与父母反应方式两大维度及六种类型的描述统计、相关分析结果。 该表显示,正念教养与父母非支持性反应方式显著负相关(r=-0.38,p<0.01),与支持性反应方式显著正相关(r=0.53,p<0.01),并且正念教养与非支持性反应方式的各类型均显著负相关,与支持性反应方式的各类型均显著正相关。 进一步检验正念教养对父母反应方式的预测作用。
表3 正念教养与父母反应方式两大维度及六种类型的描述统计、相关分析结果(n=142)
采用分层回归分析正念教养对父母反应方式的预测作用,以及幼儿性别对正念教养与父母反应方式的调节作用。 首先将各变量的得分进行标准化,以正念教养为自变量,分别以父母支持性反应方式与非支持性反应方式为因变量,幼儿性别为调节变量进行分层回归分析。 第一步将正念教养、大班幼儿性别进入回归方程,第二步将正念教养×幼儿性别交互项进入回归方程,以支持性反应方式、非支持性反应方式为因变量分别建立分层回归方程,结果见表4。从表4 可以看出,正念教养显著负向预测非支持性反应方式,幼儿性别预测作用不显著,交互项不显著,说明幼儿性别对正念教养与非支持性反应方式不具有调节作用。 而正念教养显著正向预测支持性反应方式,幼儿性别预测作用不显著,而交互项显著,说明幼儿性别对正念教养与支持性反应方式具有调节作用,即对于女孩而言,正念教养对父母支持性反应方式的促进作用不显著。
表4 性别在正念教养与父母反应方式之间的调节效应检验[β(SE)]
虽然幼儿性别对正念教养与非支持性反应方式之间关系的调节不显著,但为了了解正念教养与每一种父母反应方式的具体关系是否因幼儿性别不同而不同,因此本研究进一步对六种反应方式分别进行调节效应分析。 从表5 可以看出,对于男孩而言,正念教养对三种父母支持性反应方式、三种非支持性反应方式的积极作用依然成立,预测解释力为13%~42%。 但对于女孩而言,正念教养对父母忽略反应、鼓励表达情绪的影响不显著,而对忧伤反应、惩罚反应、情感关注反应及问题关注反应的影响显著。
表5 性别、正念教养对父母反应方式的预测作用[β(SE)]
本研究旨在检验正念教养对父母反应方式(包括支持性反应方式、非支持性反应方式)的影响。 与假设1 一致,本研究发现正念教养显著正向预测父母支持性反应方式、负向预测父母非支持性反应方式,这也与西方研究结果一致[17],说明正念教养是改善父母反应方式的积极心理因素。 支持性反应方式需要父母对孩子的消极情绪具有高度的觉知力,并以一种相对客观的态度来理解、加工幼儿的消极情绪信息。 父母的正念教养能力越高,倾听、觉察、不评判接纳的能力就越强。 面对幼儿的消极情绪时,父母能快速觉知幼儿以及自己的消极情绪,并放下对幼儿的期待与设定,继而才可能鼓励幼儿表达消极情绪,关注幼儿的情绪问题,从而帮助幼儿应对消极情绪。 因此,正念教养可以提高父母的鼓励表达情绪、情感关注反应和问题关注反应。
正念教养对父母非支持性反应方式的缓解作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父母的正念教养能力越高,不评判接纳的能力越强。 并且,Zhang 等学者也指出正念教养水平越高,父母的情绪调节能力越高[16]。 当幼儿表现出消极情绪时,父母的不评判接纳、自我情绪调节的能力可以降低幼儿不良情绪对父母的干扰,避免父母对孩子的情绪化宣泄,从而降低父母的惩罚反应。 此外,父母的正念教养能力越强,接纳怜悯的能力就越强,表现为当幼儿表达消极情绪时,父母不仅能对幼儿的消极情绪产生同理心,也能积极关注到自己的消极情绪。 于是父母能减少对幼儿情绪的忽略反应,并减少忧伤反应。 因此,正念教养可以降低父母非支持性反应方式。
本文的另一个研究重点是考察幼儿性别对正念教养与父母反应方式之间的调节作用。 与假设2 一致,本研究发现幼儿性别调节正念教养与父母反应方式之间的关系。 对于男孩而言,正念教养对父母的三种支持性反应方式、三种非支持性反应方式均具有显著作用;而对于女孩而言,正念教养对鼓励表达情绪和忽略反应的作用不显著。 这可能和父母对幼儿的性别刻板印象有关。 父母可能认为女孩是较为敏感、柔弱的,可以通过哭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消极情绪。鼓励表达情绪、情感关注反应本身已经是父母对女孩消极情绪的固有反应方式[3,7]。 因而正念教养对父母的鼓励表达情绪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 而父母倾向于认为男孩应该是坚强、独立的“男子汉”,不应该在他人面前哭。 惩罚、忽略反应方式成为父母对男孩的固有反应方式[6]。 因而正念教养更容易改变固有模式、建立新模式(即减少惩罚反应、忽略反应)。 此外,有学者发现父母对男孩、女孩的教养方式可能存在差异:父母对女孩更多地采用民主、放任教养方式,给予更多情感温暖和理解;父母对男孩则采用严厉惩罚、过度干涉和拒绝否认[24-26]。因而,父母对女孩的民主教养方式也可能会降低正念教养对父母鼓励表达情绪、忽略反应的解释度。 此外,本研究以大班幼儿的父母为研究对象。 大班幼儿处于幼小衔接阶段,父母对大班男孩、女孩的学业期待、教养方式、教养压力的性别差异也可能影响正念教育的积极作用。 后续研究仍可以探讨幼儿性别调节正念教养与父母反应方式之间关系的原因。
本研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首次考察了正念教养与父母反应方式之间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是否对男孩、女孩具有同样作用。 研究结论对大班幼儿的情绪适应性发展、“幼小衔接”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研究尚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样本量不足。 只选取广州市某幼儿园180 名大班幼儿的父母参与研究,最后收回142 份有效问卷的数据。 未来研究可以扩大样本量。 二是样本局限于大班幼儿,未来研究可以探讨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父母。
正念教养显著正向预测父母的支持性反应方式、负向预测父母的非支持性反应方式。 其中,当男孩表达消极情绪时,正念教养对父母支持性反应方式、非支持性反应方式均具有显著作用;当女孩表达消极情绪时,正念教养对父母鼓励表达情绪的正向作用、对忽略反应的负向作用不成立。 该研究结论有利于帮助父母应对大班幼儿情绪发展的新挑战,对做好幼小衔接准备工作有一定启示作用。
1. 觉知和暂停固有反应方式。 面对幼儿的消极情绪,父母可以先暂停原有的反应方式,觉察当下自己和幼儿的情绪,可以通过快速觉知自己的身体,进而感知自己的身体反应、情绪反应和想法,并区别自身的身体、情绪和想法的固有反应模式,停止固有模式的消极影响。
2. 不评判、接纳幼儿的情绪。 当觉察到幼儿的消极情绪,父母应该以不评判、接纳的态度,放下期待和设定,理解幼儿消极情绪的原因并允许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 父母可以尝试觉察呼吸、聆听而没有评价,进而观察幼儿的语言表达、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等,从而不评判地、全面地感受幼儿的情绪。 同时父母也应觉察自己的情绪,不评判、接纳自己的情绪,停止消极的惩罚、忽略反应。
3. 怜悯自己与幼儿的消极情绪。 父母感受到自己、幼儿的消极情绪时,可以通过深呼吸、抚摸自己的心口、拥抱孩子等肢体动作来表达对自己、对孩子的友善和爱,表达对消极情绪的理解与包容,从而给予自己和孩子心理支持,鼓励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情绪感受。
幼儿的消极情绪表达往往是父母教养困难的来源之一,如果父母不能积极有效地回应幼儿的消极情绪,将不利于幼儿的情绪发展。 大班幼儿处于“幼小衔接”的学习阶段,情绪表达和情绪适应发展进入关键期,父母在应对幼儿消极情绪方面也面临新挑战。 本研究以父母对幼儿消极情绪反应方式为切入点,以正念教养为视角,采用问卷法检验正念教养与父母反应方式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正念教养能增加父母支持性反应方式、减少非支持性反应方式,这一研究结论为今后正念教养的实践、改善父母反应方式提供了新思路与实证基础。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检验正念教养与父母反应方式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幼儿性别差异,发现正念教养对男孩父母反应方式的积极作用恒定成立,而对女孩父母的鼓励情绪表达和忽略反应作用不显著。这一研究结论可以引发父母对男孩消极情绪表达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