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炳国
在核心素养培养下,生本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突出学生在整个数学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构建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有效课堂是当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然而,以往数学课堂教学中主要侧重“一刀切”教学模式,即不同学生面对同样的教学方式、内容及方法,无法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学习表现进行针对性教学与指导,以至于部分理解能力偏低或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无法跟上教师教学进度而逐渐发展成为学困生,影响了整体数学课堂教学效果[1]。因此,为有效转化学困生,必须懂得打破常规教学束缚,创新融合,助力学生主体地位,积极改革教学手段,保证每个学生都可以在数学课堂中有所收获。
学困生一般主要是指那些缺乏自主学习兴趣,学科知识基础比较差,并且学习自信心不足,在学习方法与行为习惯方面存在显著缺陷,且迫切需要进行矫治或补救的一类学生群体。学困生主要特征表现有:一是学习兴趣低下,不喜欢学习,甚至会对学科知识学习产生强烈的排斥心理;二是缺乏一些切实可行的有效学习方法,并且没有养成正确的学习行为习惯,无法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任务;三是平时不会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且对教师或者他人有非常强的依赖性,自主性和独立性学习意识不足;四是容易有自卑心理,缺乏学习自信心。这些特征都使得学生无法积极开展自主思考活动,容易直接影响他们自主学习自信心,最终因为这种恶性循环而导致成绩下降。
数学是一门重思维、重计算的学科,本身对小学生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解题能力等具有较高要求,整体学科知识学习难度比较大,容易使学生在实际学习中碰到困难。当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提高他们自学能力。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学习效果,就必须立足于宏观层面来有效转化学困生,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他们数学学习的实效性。因为学困生群体在数学学力、学习习惯、自学能力乃至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存在问题,为了在整个教学中全面贯彻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理念,就必须要对他们进行有效转化[2]。
个人因素是造成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发展成为学困生的一个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如下:一是部分小学生本身缺乏上进心和学习兴趣,平时学习数学知识时存在得过且过的学习表现,这种学习态度与心理,致使他们在学习中无法高质量完成学习任务;二是学生本身缺乏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信心,或者伴有严重的自卑心理,平时在学习中无法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三是学生没有掌握丰富的数学知识学习手段与方法,自主学习能力不足,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这就造成了他们学习数学知识时常常伴有比较低的学习效率,如不懂得开展课前预习活动,或者课下不懂得自主开展复习活动等。这些学生自身的学习问题,很容易造成他们在数学学习中无法深刻理解相关数学知识点,最终导致成绩提高不上来。
学校因素也是造成出现学困生的一个诱因。因为,数学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效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没有对教学基础设施、教学环境条件、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教学活动等方面教学要素进行优化设计,那么就容易因为其中某个环节存在教学问题而危及最终的数学知识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方法方面,如果学校授课教师直接采用了传统的常规知识灌输及讲授模式,没有考虑学生自身的学习需求,更没有意识到学生个体在数学知识学习中的差异化表现,这种“一刀切”式教学模式,必然会对班级部分数学学力比较弱和数学知识基础不牢的学生带来不利影响,无法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在教学方式方面,师生彼此之间的情感互动与沟通不到位,使得许多学生可能无法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当中,最终的学习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
家庭因素是造成学困生的另一个客观因素。因为自出生以来,小学生所处的第一个接受教育的环境就是家庭环境,家庭教育会对他们的行为习惯与价值观念等产生极大影响,也会对他们学习习惯养成和数学知识学习效果等带来不利影响。由于不同家庭本身有着不同的背景,学生父母文化水平和育儿能力等也都各不相同,这就使得不同的学生平时在家庭中会受到不同的教育环境影响而出现不同的表现[3]。例如,有的学生父母平时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抓得紧,能够监督孩子在课下完成作业。但有的学生家长不够重视学生的教育问题,觉得教育是学校教师的职责,自己只要扮演好“保姆”角色就行。上述这两类学生家长的差异化育儿方式,必然会造成孩子在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形成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为了保障数学学困生向优等生方向顺利转化,首先需要从心理层面上出发,坚定不移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将学困生逐步向“好之者”和“乐之者”方向转化。小学生群体本身伴有非常强的好奇心理与好动特性,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要避免对他们的这些好奇或好玩心理进行打压,而要在语言表达和肢体动作运用等多方面来为学生构建一个宽松、和谐的良好数学课堂教学氛围。在数学课堂中,要保证学生全身心融入数学知识学习活动当中。在此基础上,结合学困生本身的学习特征、心理特征等,采取恰当授课理念与方法,有计划地培养他们良好的自学习惯,具体需要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及目标等,灵活设计数学教学方案,有效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同时,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与探索欲,尤其是要注意突出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主体学习地位。
例如,在平时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阶梯式提问、追问等多样化的提问方式来引导学生,启发他们的学习思维,保证可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在对话及追问引导下开展深入思考活动,助力他们更加高效地开展学习活动。例如,在学习《长方形与正方形》部分知识中,可以采取层次化的梯度式问题设计原则,灵活地设计“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事物呢?”“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自有什么特征呢?”“正方形是一种特殊的长方形吗?”等问题。期间,还可以结合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回答来进行“追问”或“二次提问”,借助这种有效性数学课堂提问来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理解及掌握所学的数学学科知识。在平时数学教学中,也要注意借助实物或影音方式等更加直观的方式,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更好地满足学困生群体的学习需求,有效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例如,可以借助圆规、木桶、画板以及棉签等这些直观事物的呈现,来有效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是贯彻核心素养培养理念的基本要求,也是在转化学困生过程中需要进行重点关注的一个核心教育问题,具体就是要本着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从满足学困生的学习需求出发,丰富数学教学方式方法,保证全体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始终保持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如果没有结合数学学习来合理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或者没有专门关注学困生群体,那么都会对后续的数学知识学习实效性带来不利影响。因为小学生群体本身是一群年龄在6~12岁的学生,他们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无论是学困生或者是成绩优秀的学生,教师都要给予有效性关注,切不可放弃学困生群体。而单一化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已无法有效转化学困生,反而还可能会在数学教学中产生大量的学困生。因此,针对学困生的这些学习特征与学情等实际情况,可以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从调动学困生群体的主动学习积极性出发,创新融合一些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使他们在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乐于积极思考;也可以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难度,逐步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巧用生活化教学法来对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以此降低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难度。因为,学困生本身的思维能力与认知能力不足,在面对抽象性知识时更容易遇到困难。此时,如果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实物,就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相关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加减法简便运算知识中,为使学困生深刻理解“多减要加”这一基本计算原理,可以为学生出示如下一个生活化的实例:小明在假期和妈妈一起去商店购买运动鞋,已知小明身上带了151元,他最终看中的一双鞋的价格是86元,那么这时候小明该如何付款呢?在这一生活化问题情境创设基础上,可以继续相应地引导他们按照如下表达方式来回答问题,即:小明从口袋当中拿出( )张一百元钞票,收银员找回( )元,这时候小明口袋中还剩下( )元。按照这种回答要求进行填充之后,可以进一步指导他们列出计算公式。这样的生活化实例展示可以帮助他们真实理解“多减要加”这一基本计算原理,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方式更容易帮助学困生理解及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提高其学习效果。
此外,要注意在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中,灵活采用分层教学法和多元评价法,保证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需求,尤其是要有计划地照顾学困生,借助有效指导及干预来逐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信心。
为了更好地转化学困生,还必须要注意有效调用家长的力量,发挥家庭方面的作用,借助家校共育的手段,有效增强学困生的学习自信心,助力他们有效提升数学学力。因此,在平时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要注意有计划地强化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借助家校合作共育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学困生转化的实效性。一方面,要在师生合作共育中构建完善的家校沟通平台与渠道,充分发挥学生家庭方面的作用,助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注意丰富家校共育的手段与方法,最大程度提高家校共育的有效性。
例如,可以有效运用QQ、微信等来构建一个用于开展家校合作共育的平台,利用在线沟通方式,帮助教师和学生父母开展密切沟通及交流,借此来将自己的一些教育方法与技巧及时传授给学生的父母。例如,在平时布置课下数学作业或者其他实践活动任务之后,要注意及时指导学生父母参与监督学生自主、独立完成,必要时还可以辅助及指导他们完成一些基本学习任务。又如,在平时教学中,也要注意丰富亲子活动的方式及内容,尤其是为了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期的线上教学,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适宜在家庭中开展的亲子学习活动,借助这种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加高效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
综上所述,为了有效转化这类学困生群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从注重兴趣激励和满足自主学习需求出发,注重丰富教学方法和开展家校共育,只有如此,才能提高学困生转化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