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解释活动十分重要,历史解释能力也是学生需要发展的核心能力。在教授选择性必修课程时,教师可以运用史料创设情境,围绕历史解释活动开展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活用知识,拓宽视野,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历史解释;选择性必修;教学目标
作者简介:林端平(1978—),女,福建省宁德市霞浦第一中学。
2020年版的高中历史部编版新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有诸多不同,也给教师带来了很大挑战,如《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册使用通史体例编写,知识容量大,重难点知识多,一些教师因此感到课时不够用,有不适应感。但笔者认为,无论面对怎样的教材,教师都要抱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以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是设计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检验教学目标的落脚点,也是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为更好地使用新教材,教师可以把选择性必修教材当成史料来利用,适当开展历史解释活动,以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一、历史解释活动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要素
备课阶段,教师需要先设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以此作为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依据。有学者提出,教育过程中主要存在三种形式的目标—长期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长期目标一般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也是教育的目的;中期目标通常为学段目标,如一学年或初高中阶段的目标,教师通常设定为培育学生的学科素养,这也是课程目标;短期目标(知识、技能、态度)则是一单元、一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1]。通常,教师在备课时会更关注短期目标,思考如何达成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中,选择性必修教材的知识以“了解”“认识”“知道”等能力程度要求居多,如“知道古代历史上疫病的流行与影响”“了解世界各主要区域文化”“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但这样的要求难以满足学生关键能力发展的需要,教师须提高要求,以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为教学导向。当然,教学目标的设定还应充分考虑学情,教师还需要明确学生是否已经初步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具备学科思维。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将历史解释定义为“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2]据此可知,历史解释的内涵是多面的、立体的,它不仅是一种学科素养,还是一种重要能力和一种学习活动。要对历史事物进行历史解释,学生需要在提取史料信息的前提下,依据历史事物发生的年代,用唯物史观的方法说明因果、阐释历史事物的本质,并在评判中表达出一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历史解释活动,可以让学生达成“了解”“认识”史事的目标,又能让学生“理解”“评价”“感悟”。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对史事进行历史解释,符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目标的核心要求。
二、历史解释活动是落实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
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内容是对必修课程内容的拓展,2020年版的选择性必修教材的内容是以专题叙述的形式呈现的,聚焦性强,单个专题的知识容量相对少,但是这些专题往往中外史混编,涉及的史事多,时空跨度大。《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制订选择性必修课程的教学目标时,要注重培养学生整理、辨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进行互证,对相关历史问题作出更全面的解释”。因此,在开展选择性必修课程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史料为基础、围绕历史解释开展探究活动。具体来说,在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历史解释活动时,教师应注意以下
几点。
(一)历史解释活动不必拘泥于固定环节及固定形式
严格来说,完整的历史解释应该包括史事的时空、人物、事件等,还应包括对史事因果、影响、特征等的分析,对史事价值进行三个层次的由浅而深的评判。通俗地说,就是历史解释应当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但对学生来说,历史解释能力是在每一节课渐进地学习、点滴地渗透中生成的,历史解释能力的发展须经历由低到高的过程。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频繁组织历史解释活动,但不必要求学生如历史研究学者那样保证历史解释的结构完整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层次对问题进行突破,允许学生先完成部分任务,也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向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历史解释可以是概念解释(如解释“西方文官制度”),也可以是叙事性解释(如分析“美洲物种的外传”),抑或是因果、联系性解释(如“人口迁徙与文化交流”的主题探究)。此外,历史解释活動所依托的材料也不必要新材料、新情境,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也可以引进生活中的时政热点来创设历史解释的议题,促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解释历史的习惯。
例如,教授“希腊化时代”这一难点概念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以部编版高中历史选修三教材第62页的地图为材料进行说明。又如,讨论“人类居住环境的变化”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多张中外民居插图为材料进行探讨。此外,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设计活泼生动的学习任务,如口语表达、辩论、书面写作、漫画、思维导图等形式的学习任务。这样的活动既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活跃起来,又能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各方面素养的发展。
(二)历史解释活动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在设计历史解释活动时,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的目的和指向性,或是力求一课的重难点知识突破,或是针对某一种能力的发展,且活动最后还要着眼于解决教学问题。
如选择性必修三涉及文化领域,其中古代西方文化的内涵及演变过程相对抽象,不易理解,一直是教学难点,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教学活动。
【活动设计】
教学问题:学生对古希腊、古罗马两种文化分辨不清。
教师出示雅典德尔菲神庙与教材中古罗马万神殿的图片,其中雅典德尔菲神庙主要由阿波罗太阳神庙、雅典女神庙、剧场、体育训练场和运动场组成,神庙内刻着神谕—“认识你自己”。而万神殿建于公元前27年,目的是“献给所有的天神”,多次遭破坏,也多次重建,除曾供奉众多古罗马时期的天神、天主教圣人,也供过恺撒和奥古斯都(屋大维)铜像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名人。
教师提问:图中两个建筑有何关联,你还能补充更多的相关信息吗?请根据材料,指出两个建筑分别体现了古希腊、古罗马怎样的文化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种文化对近代欧洲的影响。
这一教学方案围绕对两幅图片的分析设计,教师的提问首先指向古罗马对古希腊文化的继承,以引导学生从时空上对两者加以区分;其次,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回忆、整理,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最后,是引导学生迁移知识,联系文化复兴的背景解读欧洲文化的传承与演变。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基本能够认识并了解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基本内容,厘清两种文化,达成教学目标。同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可以避免教师在课堂上枯躁无味地讲解教学内容,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历史解释活动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主要方式
意大利学者克罗齐说过一句名言:“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教材的内容是编写专家的历史解释,教师对知识的讲授是教师的历史解释,而学生的理解与描述则是学生自己的历史解释。教师讲得再好,也无法让学生自然形成高水平的历史解释素养,教师需要注重让学生自己进行解释,才能锻炼学生的学科能力,检验教学效果。
(一)在历史解释活动中考查学生能力
历史解释活动是综合能力要求很高的学习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是否清楚、论证逻辑是否严密、引用的材料是否准确、论断是否恰当、表现的价值观是否正确等。《课程标准》也对历史解释素养的质量水平作出了精准描述(参见第41至44页)。在使用该素养质量水平描述表时,首先,教师可细化、简化此表。其次,教师可根据细化、简化后的内容制订历史解释活动评分量规表,使之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性,让学生能自评或互评。最后,教师可以把质量水平描述表作为检视教学目标落实成效的参照,用以发现学生知识或能力的薄弱点,精准指导学生训练,最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当然,在历史解释活动中,教师还应规范学生使用的历史用语。学生常见的表达问题是口语化和历史术语使用不规范,如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错误表述为“西安事变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等。此外,教师还需加强历史观和方法论指导,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解释现实问题。
【教学案例】
要求一:根据材料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证。
要求二:结合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当今中国出国留学现象的看法
此次教学中,教师出示了古代至近代的留学事例,并要求学生对这些现象进行解释。这一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留学的时代背景,学习的主要内容,留学生对国家、社会的深远影响以及留学趋势反映的本质规律等方面进行分析,并鼓励学生畅谈当代留学现象,考查学生解读社会现实问题的视角与态度。指导学生答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强调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寻找史事的关联,从多个视角分析原因与影响。
(二)加强对高考题的研究,开展模拟练习
高考试题是检验教学目标落实效果的重要素材。新高考历史题中的开放题形式灵活、视角多元,注重考查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特别是历史解释能力。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出示高考历史题,引导学生进行历史解释。
如在教授选择性必修二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时,笔者结合高考题,展示了张家口的历史建制沿革及部分大事记,要求学生对张家口历史写一介绍短文。在教授选择性必修三第十五课“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时,笔者提供福建土楼的素材,要求学生对土楼文化进行说明。
这些学习活动可以使学生锻炼归纳、分析、论证等要求较高的学科能力,并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的人文精神和家国情怀。可见,教师可从高考试题中寻找灵感,进行模仿创新,设计好形式多变的历史解释活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结语
总之,“能力只有在需要能力的活动中才能得到培养,素养只有在需要素养的活动中才能形成。”[3]历史解释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活动,是落实教学目标、实现学生素养发展的有效方式。教师要善于搜集、运用各种史料创设多种情境,设计生动活泼的历史解释活动,让历史课堂活起来,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促進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志刚.教学目标不应机械按核心素养五个方面进行表述[J].中学历史教学,2020(04):3-5,1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5,46.
[3]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