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对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掌握数学知识体系中大量的概念,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也是数学学习中的一大难点。对此,教师可巧用概念的图式表达,建构高效数学课堂。
【关键词】概念;图式表达;高效;数学教学
作者简介:凌辉(1978—),男,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正余小学。
数学概念是从客观现实中抽象出来的,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与概括性特征,是学生需要学习、感知与理解的关键内容,更是有助于他们学习其他数学知识、解题及实际应用的重要内容[1]。图式表达是将数学知识以图的形式来展现,小学数学教师在概念教学中可采用图式表达引领学生观察与分析,帮助他们高效地构建数学概念,为后续学习夯实根基。
一、借助图式表达优势,转变概念呈现形式
(一)运用图式表达,使抽象概念变得形象化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的阶段,而数学知识具有显著的抽象性特征,概念则更加抽象[2]。在概念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需极力发挥出学生的形象思维优势,巧用图式表达,将具体的概念以图片、图表或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呈现,以此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化,这样不仅与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契合,还能够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进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的教学时,教材中对“分数”概念的解释为: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一个事件与所有事件的比例。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文字性介绍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因为这样的描述、用语十分严谨,而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恰恰不强。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图式表达转变了“分数”这一概念的呈现形式,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画有一个圆的图式(如图1所示)。图中的一条虚线将圆分成两半,一半是灰色,一半是白色。然后,教师询问:“这个圆被虚线分成的两份是不是一样大?每份是不是均为这个圆的一半?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学生经过观察、思考与讨论后回答了上述问题。教师结合他们的答案指出:“这个圆被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这个圆的一半,一半即为1/2。”教师通过图式表达形象地引入“分数”的概念后,要求学生结合图片说出1/2中的“2”和“1”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并在课件中展示其他图形让学生进行练习,继续辨认1/2。
(二)应用图式表达,使复杂概念变得简单化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图式表达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便于他们更好地学习、内化与掌握数学概念,为之后的运用做好准备。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当讲授到概念类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应用图式表达的方法,将学生仅通过阅读文字难以明白的内涵,利用图的形式来展示,使学习内容显得清晰、明了,使复杂的数学概念变得简单化,借此辅助他们深入理解概念的内在意义。
以“小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为例,教师从小数的意义切入来描述“小数”的概念:“将整数1平均分成十份、一百份等得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等,能用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的是‘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的是‘百分之几’,等等。在小数中,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为10。”教师发现,虽然自己费尽心思运用语言来描述,但不少学生仍然未能真正理解,原因是“小数”的概念从文字视角来看较为复杂,而且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他们极易把“分数”“整数”等概念混淆。于是,教师应用图式表达,以实物的形式辅助学生重新构建“小数”概念,先拿出一把标有清晰刻度的直尺和一支长约4厘米的铅笔,再将铅笔的一端同直尺的0刻度線对齐,让学生观察后说出铅笔的长度。学生发现铅笔的另一端在直尺的4至5刻度之间,这说明铅笔的长度并非整数,于是纷纷产生“该如何表达铅笔的长度?”的疑问。这时教师点拨:“大家在进行计算或测量时,假如遇到结果非整数的情况,就要使用小数来表示。”这样不仅可以使复杂概念变得简单化,还巧妙地穿插了小数的用法。
(三)利用图式表达,使零散概念变得系统化
不少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时习惯采用死记硬背这种机械的方式,也就是说,他们把平常可能用到的一些概念背诵得十分熟练,以此应付作业与考试。但采用这样的方式有一定的弊端,即学生往往只掌握了零散的概念,而未学会系统化地运用这些概念。面对这一不利局面,小学数学教师在概念教学中,可利用图式表达将零散的数学概念整合在一起,使其变得系统化,方便学生在后续解题中综合运用,提高做题效率。
举个例子,对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部分内容,教材结合转化思想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但由于部分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不强,很难透彻理解这一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有关概念,因此教师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借助图式表达的方式改进了教学过程。在课堂上,教师未直接给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而列出了式子S=ah,并指出a与h分别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同时展示对应的图式(如图2所示)。因为学生已经学习过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所以教师就让他们试着将未知的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知的长方形。根据这一图式表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纸片,沿着高将平行四边形剪开,将剪下来的梯形平移至平行四边形的另外一边,拼接在一起,使它们构成一个长方形,进而发现新的长方形的长、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高。教师通过图式表达的演示,让学生了解到长方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同。如此,教师利用图式表达,引领学生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概念与长方形的知识相关联,能够使他们形成系统化的认知网络,加深他们对转化思想的认识,为他们接下来的学习提供更多助力。
二、以图式表达创设情境,降低概念理解难度
(一)结合生活进行图式表达,辅助学生学习概念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学的基础是引入概念,引入概念以后,教师就需要引领学生感知概念,让他们真正理解概念的内涵,方便他们之后的运用。在实际生活中,数学现象与问题可谓随处可见,小学生平常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数学教师在概念教学中应该紧密结合生活素材,将一些生活化资源融入课堂,运用到概念讲解环节中,并将其当作学生感知与理解概念的工具,由此降低概念的学习难度,辅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数学概念。
比如,在开展“倍”的概念教学时,教师先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教材中关于“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这部分内容例3的情境图,自己动手数一数各种不同颜色的花朵数量,并引出问题:“如何清楚地看出不同颜色的花朵之间的关系?”学生想到逐个对应摆放与排列等方式。教师让学生结合找到的信息自主提出问题。如学生提问蓝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朵,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多少倍。教师顺势引出新知识,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初步感知倍是两个数之间的比较关系。接着,教师鼓励学生将刚才获得的信息与说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当有的学生提到将2朵蓝花看成1份时,教师让其简要说出原因所在,然后讲述:“黄花有这样的3份,也就是有3个2朵。你们数一数是不是这样?”教师在学生数完后借机指出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最后,教师提出“红花的数量与蓝花的数量相比又是什么关系?”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从而发现红花的数量是蓝花的4倍;并使其思考为什么黄花、红花都是同蓝花的数量相比,倍数却不同,旨在让他们在图式表达的辅助下建立“倍”的表象,通过对比深入感知“倍”的概念。
(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以图式表达模拟情境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逻辑思维能力还未得到很好的发展,对数学概念的感知以形象思维为主,再加上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干扰,以致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最終影响他们内化数学概念。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平常教学中紧跟时代步伐,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图式表达,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模拟情境,使概念的学习内容变得有趣、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认真观察与深入思考,促使他们轻松理解数学概念。
例如,在“垂线”的概念教学实践中,教师先要求学生观察教材中关于“垂线与平行线”这部分内容例6中的三幅图片,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分别从每一幅图中截取两条相交的直线,在多媒体设备的大屏幕上显示出来,让他们基于相交情况对这三组线进行分类。接着,教师指导学生用三角尺的直角分别与三组线形成的角进行比较,使其感知到第一组线相交形成的角不是直角,后两组线相交形成的角都是直角,并认识到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位置关系。然后,教师将第二幅图放大,闪动其中一个角,提问:“假如这个角是直角,那么你们能知道其他三个角的角度吗?”学生经过思考、探讨后判断出其他三个角均为直角。教师让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上述图式,你们认为两条直线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被称作‘互相垂直’?”这个问题。在学生发言后,教师强调两条直线要相交成直角才能被称作“互相垂直”,让他们用手势表示“垂直”。最后,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几组相交的线段,让学生判断它们是否互相垂直,并说明理由,加深他们对“垂线”等概念的理解。
三、巧妙引入图式表达,优化概念教学形式
(一)应用图式表达进行整理,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抽象性是数学知识的显著特点之一,部分小学生自身学习能力一般、理解能力不强或认知水平有限,很难快速发现知识中所蕴含的数学概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用图式表达对数学概念进行整理,优化概念教学形式,使隐蔽的关系变得明了,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想象与猜测,进而发掘出知识中所隐含的概念性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还可以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深化他们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在实施“梯形”的概念教学时,教师并未急于讲授新课,而引入了旧知识,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的“四边形”这一数学概念,再提出“梯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分别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的问题,让他们在小组内自由讨论和交流,要求他们将这几种平面图形整合在一起,画出图式,从而让他们整理小学阶段所学的各种四边形概念,形成完整的数学概念网络,了解这些不同的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有的学生在问题驱动下积极思考和互动,画出如图3所示的图式。如此,学生在图式表达的辅助下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梯形”的概念,还可以回顾其他四边形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培养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
(二)运用图式表达进行归纳,改善对概念的认知
部分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一种错误,即混淆了相关或者相近的概念,以致在做题时遇到障碍,甚至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无法顺利解决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大部分数学概念是比较抽象难懂的,这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掌握概念的内涵。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可运用图式表达,对相关概念进行归纳,让学生对概念的感知由模糊变为清晰,改善他们对概念的认知,便于他们后续应用。
比如,“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一课中出现多个新的概念,包括单位“1”、分数和分数单位等,其中单位“1”是建构分数概念的出发点。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可采用图式表达辅助教学,要求学生观察教材的这部分内容例1中的四幅图片,用分数表示每幅图中涂色的部分,写好以后想一想各个分数分别表示什么,鼓励他们大胆说出各自的想法与见解,同时板书“1/4,5/8,3/5,”1/3,带领他们回顾“平均分”的概念。然后,教师以第四幅图中的1/3为例,提问:“这里将6个圆看作一个整体,将它们平均分成3份,涂色部分是其中的1份,也就是1/3。那么前三幅图中的分数是把什么平均分后得到的呢?第四幅图和前三幅图相比有什么不同?”教师顺势引出“单位‘1’”的概念,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这与之前所学的“1”有什么不同,旨在让他们意识到之前所学的“1”只能表示“1个”,而现在学的“单位‘1’”可以表示许多含义,如表示“1块饼”“1个长方形”“1条1米长的线段”“由6个圆组成的1个整体”等,进而改善自身对数学概念的认知。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将概念教学放在重要地位,巧妙运用概念的图式表达创新教学方法与形式,以文字解释为前提,结合几何图形、图表等图式为数学概念的学习搭建起具象化的支架,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内化,并根据不同概念运用不同的图式表达方法,全力建构高效数学课堂,使学生对数学概念形成结构化、系统化的认知。
【参考文献】
[1] 董兴华.让数学学习不再“雾里看花”:例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J].新课程,2021(35):86.
[2]张晶.互联网思维下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以“分数”的教学为例[J].江苏教育,2021(61):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