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红
【摘 要】让学生“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是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围绕数学内容,让学生自己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是发展学生数学思考的重要手段。“有意义的问题”可以是在“What、Why、How”(3W)框架引领下,围绕具体内容所提出的数学问题。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单元复习为例,教师通过联结“3W”框架与数学内容,借助知识归类与合情推理等手段,引导学生围绕整个单元的內容提出有意义的问题,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
【关键词】数学思考;有意义的问题;大数的认识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是学生具备数学素养的重要表现。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要落实到可操作的具体环节中。问题是驱动学生数学思考的重要支架,让学生参与问题提出的生成性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直击数学本质,慢慢地想得更清晰、更全面、更深刻、更合理。[1]因此,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要从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开始。
一、什么是有意义的问题
“有意义的问题”是一个比较模糊、宽泛的概念。本文中“有意义的问题”指的是在“What、Why、How”(3W)框架引领下,围绕具体内容所提出的数学问题。“3W”是界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框架。“What”主要用来界定是什么问题;“Why”主要指向产生问题的本质原因;“How”侧重问题的解决方法。学生针对某一数学内容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质疑,往往能够反映他们真实的学习起点与认知障碍。他们在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的过程中,能够积累数学经验,提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是数学思考的起点。
“有意义”的问题有三个方面的特征:(1)指向问题本质,体现思辨性。(2)聚焦实际意义,驱动问题解决。(3)促进整体建构,形成结构化思维。也就是说,“有意义的问题”往往能够直击数学的本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内部的逻辑关系;能够真实展现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能够指向内容的整体性,让学生看到知识的基本元素、思想方法之间的关联,形成结构化思维。
二、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What、Why、How”为学生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提供了脚手架。引导学生根据“3W”的问题框架提出问题,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联结“3W”问题框架与数学内容
问题提出的认知过程是联结。[2] 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关键在于将问题框架与数学内容进行联结,从而引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发现或建构新的数学问题。在提出问题之前,需要确定问题的对象,也就是数学内容。提出的问题往往是与数、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相关联的未知内容,也可以是与已知信息相关的关键内容。教师要帮助学生逐步学会将问题框架与数学内容进行联结,借助3W原则形成问题,并用恰当的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如在学习“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时,学生提出“怎么用四舍五入法求大数的近似数”,就是将“How”和“四舍五入”这一方法进行联结产生数学思考之后提出的数学问题。
在将问题框架与数学内容进行关联的同时,学生需要了解不同知识的类型侧重于研究的是“What”“Why”还是“How”。一般情况下,“What”指向陈述性知识,即对数学概念、定义、规则等的描述;“How”指向程序性知识即思想方法与技能,或是数学概念、经验的形成过程;“Why”指向与反省相关的内容,即规则背后的原因。上述例子中,“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属于程序性知识,一般与“How”联结。
虽然实际学习中问题和内容联结时会有所侧重,但教师也应鼓励学生沿着单元内容的概念主轴进行层层剖析,对某一个知识同时进行“3W”的探索,完善知识的建构。例如学生在阅读中初步了解了四舍五入法(解决了“How”的问题)后会更关注“Why”,去寻找这个方法形成的源头,从而提出“为什么是五入,而不是六入”“为什么一定要四舍五入”“四舍五入为什么只要看某一位上的数,舍去的却是后面所有数”等问题。通过提出问题实现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批判性地检查方法形成的逻辑性,这是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基本表现之一。联结“3W”问题框架提出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思考得更深刻,更全面。
(二)基于知识归类与合情推理提出问题
学习者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提出有深度的问题本身就是深度思考的表现。学生怎样才能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呢?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在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纵横联系。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归纳发现异同点,从而产生疑问,形成数学问题。例如,在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时,学生在整理了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后,用“以此类推”的方式表达对方法的总结。此时,教师可提出支架性问题“你还有什么疑问”,引导学生从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角度提出“为什么这些方法都差不多”“以后还学习四位数乘三位数的笔算乘法吗”“小数乘法、分数乘法的计算也会跟整数乘法差不多吗”等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一步将视角落到“核心概念”上,在归纳的基础上主动思考计算技能背后的核心概念、数学规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等问题,进一步理解数学的本质。也就是说,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梳理知识,以形成结构网络,将内容、问题结构与数学推理三者相融合,使得归纳和类比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有效途径。 [3]
三、如何围绕“提出有意义的问题”组织教学
让学生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并自主整理单元内容,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其主动思考、交流、展示,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以南欲晓老师执教的“大数的认识复习课”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围绕整个单元内容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学会数学的思考。
(一)确定学习内容和问题框架
1.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顾“这一单元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这个单元中的哪些内容让你印象深刻”,然后组织全班进行交流,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梳理,提炼出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有计数工具、亿以内的数、亿以上的数;具体的知识点有数位、计数单位、数级、改写、近似数……
2.教师出示活动任务:我们要通过提出问题来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整理,可以围绕What(是什么)、How(怎么样)、Why(为什么)进行提问。教师同时在黑板上呈现“3W”和“内容”两个独立板块,帮助学生区分问题框架和数学内容。
(二)关联问题框架与数学内容
在關联问题框架与数学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先示范方法再引导迁移的方式进行教学,以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如以下教学片段。
1.示范方法。
师:如果围绕大数的写法提问,你会提出“3W”框架中的哪类问题?
生:提出“How”类问题,如“大数怎么写”。
师:还有哪些内容也可以用“How”来提问并研究?
学生思考后相互交流:大数怎么读?怎么找近似数?怎么用“亿”或“万”改写一个大数……
2.引导迁移。
师:哪些内容我们要用“What”来研究?
学生同样在思考后交流各自提出的问题:数级是什么?数位是什么?计数单位是什么?十进制是什么……
教师提出“这个单元的内容很多也很复杂,咱们可否把它们整理到表格中”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数位顺序表整理所学内容,并进行比较与归纳。之后教师再次提问:“观察每级的数位与计数单位的组成,你还能用What提出问题吗?”有学生提出了“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这一问题。通过全班交流与归纳,找到了它们之间的共同点:①都是以个级为标准;②4位一级;③相邻计数单位之间是十进制。
师:围绕本单元的内容,你能提出“Why”类问题吗?
学生思考后进一步提出:为什么这么强调分级,为什么要改写成用“亿”或“万”作单位……
以上过程,教师借助思辨性问题框架,引领学生经历了对内容进行分类的过程。其中,将问题框架中的“是什么”与内容进行关联时又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通过“是什么”对目标内容进行分类,明确哪些能用“是什么”来解决;其次,引导学生用表格对内容进行梳理,使得概念之间的关系更加明晰;最后,在结构化思考的基础上重新构想提出新的问题,明确“个级”在数级中的“标准”意义,体会分级方法以及“十进制”。当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重新构想提出问题”可以安排在原问题解决之前,也可以安排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还可以像上面课堂实践中那样安排在问题解决之后。
(三)依据问题整理数学内容
在“3W”框架的帮助下,学生提出问题以后,还要将问题进行汇总、整理。整理问题的过程也是整理数学内容的过程。
1.师生合作,汇总提出的数学问题。
数学问题汇总如下:①每级的数位,计数单位的组成有什么相同点?②怎样准确地读出一个多位数?③怎样准确地写出一个多位数?④如何用“万”或“亿”作单位,写出一个数的近似数?⑤为什么有时要把一个多位数改写成一个用“万”或“亿”作单位的近似数?
2.通过任务驱动,整理数学内容。
教师布置任务:通过小组合作,借助上述问题整理单元内容,画出结构图。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主要通过三个步骤引领学生在“大数的认识”单元复习中提出有意义的问题:(1)回顾单元的关键内容,明确“3W”问题框架。(2)关联问题框架与内容,提出有意义的问题。(3)依据数学问题理内容,聚焦数学核心内容。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整理,建立知识之间的关联,让学生的数学思考逐步走向深入。
数学是在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对问题加以解决的过程中前进的。让学生“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可以从引导他们“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开始。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教育视角下的“核心素养”[J].数学教育学报,2016(3):1-5.
[2]徐斌艳,等.数学核心能力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45-48.
[3]史宁中.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46.
(浙江省杭州市卖鱼桥小学 31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