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在“尊重”中生成

2016-10-08 11:49陈宁志
考试周刊 2016年74期
关键词:数学思考尊重经验

陈宁志

摘 要: 每个孩子都是知识的发现者,在课堂上他们对知识的领悟、接收有不同的理解,每当这个时候,老师应是最好的聆听者和引导者。

关键词: 思维 数学思考 经验

多次听吴正宪老师的授课,我都感到她的课堂互动性强,真是一种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情感与情感地呼应,真正意义上尊重学生的生命成长和发展规律,尊重每位学生的思考成果。数学课堂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学生智慧启迪的过程。老师只是这个过程中的引导者,学生的每个思维的过程都应得到尊重。

一、利用认知经验,引发学生数学思考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强调,教育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教育就是经验的生长和经验的改造,学生从经验中产生问题,而问题又可以激发他们探索知识,产生新的观念。

尊重学生的成长,就是和学生站在同一台阶上,根据学生已有经验进行教学。“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水有根,故其生不穷”。学生有经验,自然就有教育的可能和空间,而课堂就是经验与经验的对接。

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内容“长度单位”时,为了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小熊维尼是孩子们熟悉的卡通人物,用童话故事《小熊维尼做新衣》把学生引入情境中,立足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生活中,妈妈把手当做尺子,一拃一拃量衣服长短的场景是时常可以看见的,通过熊妈妈的4拃长与小鸡丁丁的4拃长为什么不一样这一矛盾冲突,诱发学生思考,在学生动脑、交流中发现:虽然都是4拃,可是熊妈妈的手掌大、小鸡的手掌小,所以量出的长度就会不同,那么要准确地做出小熊的衣服应该怎么办呢?从而得出在测量物体长度时要用统一的长度去量才能准确。

二、组织教学活动,诱发学生数学思考

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活动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会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从而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

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的“乘法的初步认识”时,为了让学生经历乘法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我让学生用小棒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并思考:“你摆的是什么图形,用了多少根小棒?”学生积极动手,摆出了各种各样的图形,有的摆了4把?襚,用了“5+5+5+5=20(根)”;有的摆了3个☆,用了“10+10+10=30(根)”等学生操作完,我提出:“如果要摆9个△,需要几根小棒呢?你能用加法算式表示出来吗?”学生立刻动手摆小棒,可有几个学生摆了几个就停下来,学生疑惑地问我:“摆这么多?太麻烦了,有9个3相加,计算太复杂了。”我引导:“那能不能用一种简便的方法来算呢?”自然而然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寻找简便便方法的思考,最终引入求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这种比较简便的运算。

通过创设动手操作的活动,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积极地投入数学学习的活动中,这样再引入学习乘法就水到渠成。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数学思考

在问题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在感悟中获得。

《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片段:

1.提出数学问题。

先创设15个小朋友在跳圆圈舞的情境,让学生提出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

问题1:15人做游戏,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

问题2:15人做游戏,每组5人,可以分成几组?

2.学生列示计算,解决问题。

问题1:15÷3=5

问题2:15÷5=3

师:分别说说这两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1:15÷3=5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5,也就是每组5人。

生2:15÷5=3表示把15人按每5人一组分,可以分成3组。

3.议一议。

师:刚才我们解决的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关系呢?(和同桌同学讨论讨论)

生1:这两个算式的被除数都是15,除数不同,一个是3,另一个是5,商却相反。

生2:我发现这两个问题都是“平均分”,一个是把15人平均分成了3份,一个是按5人一组分。

生3:这两个问题计算时都用的事乘法口诀“三五十五”。

4.解决新问题。

师:现在情况有变化了,又来了3人,现在平均每组有几人呢?又该怎样解决呢?

生1:一共有18人在做游戏,18÷3=6(人)。

生2:原来每组有5人,把来的3人平均分到3个组里,每个组就又分了1人,现在每组是5+1=6(人)。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置,让学生经历疑问—讨论—解疑……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除法算式的认识,还了解除法的含义,更重要的是这一列的问题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考在老师的引导中飞扬。

只要你对学生的生命有着足够的尊重,只要你将培养学生的思维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就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思考;就给学生一些空间,让他们展示;就给学生一个高度,让他们攀登。正如我校一贯坚持的校训:博学之、慎思之、笃行之。

参考文献:

[1]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2013.4重印).

[2]吴正宪,张秋爽,贾福录,编著.听吴正宪老师上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

猜你喜欢
数学思考尊重经验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数学课堂中的快乐元素
关注数学思考 提升数学本质
关于深入开展文化养老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寄宿制学校的班级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心灵沟通
教若三“点”成线 注定别开“生”面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