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华 高志强 程伟 邹连生
·临床研究·
颞肌贴附术联合钻孔引流治疗对颅内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价值研究
刘德华*高志强 程伟 邹连生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江西 赣州 341000)
:研究颞肌贴附术联合钻孔引流治疗对颅内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价值。: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62例颅内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n=31);对照组患者采用钻孔引流术治疗,研究组采用颞肌贴附术联合钻孔引流治疗。于术后6 m对比临床疗效、并发症、血肿量,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进行评分。: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肿量、NIHSS评分下降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颞肌贴附术联合钻孔引流治疗颅内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不仅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颞肌贴附术联合钻孔引流治疗;颅内慢性硬膜下血肿;并发症;临床疗效
当患者受到外来伤害时出现的包膜血肿块被临床称为慢性硬膜下血肿,肿块位于蛛网膜和硬脑膜之间,多分布于大脑表面及额颞顶部,属于神经外科疾病。患者临床表现多为头痛、头晕、恶心等,肢体出现麻木或偏瘫、颅内压增高,严重时甚至出现痴呆、记忆力减退等症状[1]。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首选方法为颅骨钻孔引流手术,此术式可以清楚、直观的看到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位置,方便操作人员冲洗血肿,与此同时纤维蛋白降解物及纤溶物质被全部清除,腱膜及肌肉因开放的骨孔及硬膜产生吸收作用,从而达到防止血肿复发以及加快疾病痊愈的作用[3]。颅骨钻孔引流手术具有快速、简单、安全等特点,但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复发率较高。颞肌贴敷术是利用颅外血供丰富的组织,贴敷在颅内组织表面,与血管形成自发吻合,吸收残余的血肿、积液,能持续吸收纤维蛋白降解物,减少毛细血管再生。研究表明,颞肌贴附术联合钻孔引流治疗颅内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2]。本研究分析颞肌贴附术联合钻孔引流治疗对颅内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治疗价值。
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62例颅内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过病理性诊断及影像学检查,患者确诊为颅内慢性硬膜下血肿[3];在我院医治且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完整;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同意本研究。排除标准:排除合并智力障碍、精神疾病的患者;排除恶性肿瘤的患者;存在心、肝、肾等严重病变者;中途退出研究者。
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n=31)。对照组:男18例,女13例;年龄60~74岁,平均年龄63.75±2.96岁;13例患者单侧发生血肿,18例患者双侧发生血肿。研究组:男14例,女17例;年龄61~75岁,平均年龄64.13±2.71岁;17例患者单侧发生血肿,14例例患者双侧发生血肿。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患者采用钻孔引流术进行治疗。术前首先对患者注射麻醉药物,进行局部麻醉,以肿块中心为钻孔点,切开长约6 cm的切口,切口止血后,为扩大骨窗在颅骨顶端钻孔,放置明胶、海绵等止血物填入颅骨间隙中止血,于脑膜处用尖韧刀切开,呈“十”字状,膜下放置引流管血肿流出。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颞肌贴附术进行联合治疗。在切开患者头皮后,在准备钻孔处,取一块约长4 cm×宽1.5 cm大小的颞肌瓣作为备用,在颞肌瓣完全止血后,使用牵开器撑开颅骨使其暴露出的同时,在钻颅上方用咬骨钳撑开骨窗约2 cm×3 cm大小后,后续步骤与对照组相同,当积血呈暗黑色酱油样流出时,需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清亮为止。于硬膜下固定缝合长度约为2 cm颞肌瓣后,使用常规操作缝合切口。术后对患者进行抗生素消炎、补液等治疗。
1.3.1 临床疗效
于术后6 m评估手术的临床疗效,判定标准[4]:治疗后患者血肿完全消失,未出现并发症,为治愈;血肿出现缩小,但未出现并发症,为显效;血肿缩小,伴有并发症发生,为有效;血肿未缩小或增大,伴有并发症,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3.2 并发症
对患者进行为期6 m的随访,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包括颅内积气、颅内感染、血肿复发、颅内出血等的发生几率。
1.3.3 血肿量、NIHSS评分、重症监护时间、住院时间
比较两组患者重症监护时间、住院时间;同时在患者治疗前以及术后6 m观察血肿量;采用美国国卫院卒中量表神经缺损功能(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量表[5]评估神经功能状态,NIHSS评分包括意识水平、凝视、语言、构音障碍和忽视,总分为42分,0分为未发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数字越大代表患者神经受损越严重。
术后6 m,研究组治愈10例,显效14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治愈4例,显效8例,有效1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7.42%。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7.891,P<0.05)。
随访6 m,对照组患者发生2例颅内积气、1例颅内感染、3例血肿复发、1例颅内出血,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2.58%;研究组患者出现1例血肿复发,总发生率为3.23%,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5.167,P<0.05)。
术后6 m,研究组重症监护、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肿量、NIHSS评分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血肿量、NIHSS评分重症、监护时间、住院时间(±SD,n=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