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黄喜军
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相对而言,学生对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较为陌生,而高考却频频考查。对高中生来讲,判断史料真伪太过专业,而对史料进行解读和推论,从而追寻历史之“实”的考查形式,颇受高考命题人青睐。加之,高考长期就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关系演变这个主干知识进行命题,故本文以此为例,探究“史料实证”在一轮复习中如何落地。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何谓民族资产阶级?毛泽东指出,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中国城乡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主张建立“一阶级统治的国家”,是比买办资产阶级弱小、比小资产阶级强大的企业家团体。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了“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教师应将教材知识史料化,实现教学目标指向发展核心素养,教学方法呈现为问题引导下的知识史料化情境设计,而不是简单的记忆和重复。教师可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深挖知识背后所体现的史料实证思想观念。请阅读史料:
材料一我们党的纲领如下:1.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的时候……3.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
——1921 年《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
材料二“中国已经兴起了几个资本家,和即将兴起的资本阶级,不过是五大国的附属罢了”“是外国资本家的买办,只能帮着外国资本家来掠夺中国人”“是扶不起的懒狗,教训不好的坏小子”。
——1919 年陈独秀《告劳动界》
材料三中国幼稚的资产阶级,已能结合全国的力量,反对外国帝国主义和北京卖国政府,如一九一九年的排日运动。国民党所组织的广东政府,更是中国开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的运动。
——1922 年中共“二大”
史料的证据价值只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有意义,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史料教学的成败,设计问题、启发思维是史料实证的重要手段。为此,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如何理解从“一大”到“二大”,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从“顶天”到“立地”的转变。
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分析。“一大”纲领彰显了党的初心和使命,充分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性质,将民族资产阶级定性为“革命对象”,政治上推翻,经济上消灭,建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可谓“顶天”!
但它符合近代中国革命实际吗?为什么会是这种认知呢?陈独秀在《告劳动界》一文中给出了答案。基于阶级斗争理论认知,先进的马克思主义者对民族资产阶级认知固定于极端反动性,这是因为对中国社会性质缺乏准确定位造成的。不过,中共“二大”很快就正确分析了国情,认识到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确定为革命的动力。“二大”实事求是,可谓“立地”!
随之,中共“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并在1924 年实现合作。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表1 内容:
表1
教师针对表1 内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1)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同国民党合作?(中国革命现实需要;无产阶级力量弱小;国民党坚持革命;共产国际的要求)(2)为何是“合作”而不能“合并”?(两党性质不同,革命前途不同)(3)在合作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注意到了什么问题?该如何应对?(中国共产党注意到了资产阶级各层次政治力量的差异性,对左中右三派区别对待:团结、争取、坚决斗争)
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问题设计,让学生更易提取史料的有效信息,引发学生思考。这样的思维过程,有利于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
大革命失败后,在当时血腥风雨的刺激下,党内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一组史料:
表2
“史料实证”要求学生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按此要求,教师可设计问题:据上述史料,你可以得出什么历史认识?学生分析,中国共产党基于民族资产阶级背叛革命的认知,将其由“革命动力”打回“革命对象”,政治态度由“联合”回归“推翻”,从而得出党内反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左”倾错误日益膨胀的结论。“关门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产物,孤立了革命力量,容易使党丧失革命领导权。
九一八事变后,鉴于民族危机不断加剧,民族资产阶级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特别是华北事变后,“民族矛盾的上升激起民族抗日心理的高涨,因此,不同的政治派别做出了共同的选择”,为再次建立统一战线提供可能。
1935 年底,中共中央严厉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关门主义”错误,认识到只有建立统一战线才是符合当下国情的策略,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材料四苏维埃人民共和国用比较过去更宽大的政策对待民族工商业资本家。在双方有利的条件下,欢迎他们到苏维埃人民共和国领土内投资,开设工厂与商店,保护他们生命财产安全,尽可能的减低税租条件,以发展中国的经济。
——瓦窑堡会议(1935 年)
材料五“革命的动力,基本上依然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现在则可能增加一个民族资产阶级”“不没收民族资产阶级的工商业,而且还鼓励这些工商业的发展”“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设计问题:从上述材料看,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有何重大意义?
中国共产党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再次将民族资产阶级从“革命对象”调整为“革命动力”,政治上加强联合,经济上给予保护。这种变化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和国家利益为重,实行实事求是的政治路线,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战的实现。
此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团结原则,“三三制”原则就是实证。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再次强调:
材料六“毫无疑义,中国急需把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的代表人物团结在一起,成立民主的临时的联合政府,以便实行民主的改革。”“有些人怀疑共产党得势之后,是否会学俄国那样,来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和一党制度。我们的答复是:几个民主阶级联盟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党派力争和平与民主,坚决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与民族资本家许多人士坐在一块,畅谈国家大事”,最终双方趋于汇流。教师可展示如下史料:
表3
“史料实证”要求学生“能够利用不同的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孤证不立,要求历史研究往往通过多则史料进行联系比较,互证互通,已达证“实”。为此,教师设计问题:
(1)据上述史料,可以认定的史实是什么?(国民党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
(2)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政策有何不同?(国民党迫害民盟,中国共产党声援与支持民盟且保护其利益)(“迫害”一词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态度,是史料实证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的体现);
(3)民盟坚定与中国共产党携手说明了什么?(民盟明确放弃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道路,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双方勠力合作)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强调:“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这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多党合作的理论基础。此后,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只强调和资本家斗争,而不强调联合意愿和我们合作的资本家”“和党的方针政策是在根本上相违反的”。
新政协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制度化合作的正式形成。在经济上保护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在政治上民主党派在新政府中担任重要职务,如民革的李济深、民盟的张澜为政府副主席,民建的黄炎培为政务院副总理等。1950 年,毛泽东主席明确指出,“有些人认为可以提早消灭资本主义,实行社会主义,这种思想是错误的。”
随着经济的根本好转,毛泽东批示:“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这意味着民主革命任务已彻底结束,社会主义革命任务开始提上议程,民族资产阶级事实上又成为“革命对象”了。1953 年,中国共产党着手对他们实施和平改造,即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用赎买办法,逐步改变其所有制,并保障其政治权益。
材料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城市,除大工业外,中等工业也收归国有,对小工业则实行监督。
——吴于廑等《世界现代史》(上卷)
材料八(社会主义改造)我党对于资产阶级的政策是:在同他们联合的过程中,用赎买的办法逐步改造他们的所有制,同时又逐步地教育和改造他们本身,不剥夺它们的选举权,以便充分地利用他们的能力来为国家服务。
——《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集》(下)
“史料实证”要求学生“能够区分史料的不同类型”“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价值”“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在历史和现实问题基础上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论述”。
教师设计问题:(1)这两段史料属于何种史料?这两段史料的价值如何?
在学生回答和教师补充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掌握史料的分类与史料的价值。史料按表现形式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按史料价值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实物史料一般都是一手史料,文献史料中二手史料居多。一般来说,一手史料价值较高,使用二手史料时需要更加小心谨慎,如文献史料受时代、作者主观意图、资料来源等影响,所记述的历史并非完全真实。教师应从权威性的学术专著、学术期刊等搜集史料,保证其准确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中俄两国对民族资产阶级政策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对于不同的史料,学生需要了解其产生的具体情境,掌握读懂它的技能,才能对其反映的历史信息形成准确的认识。分析中国实行“赎买”政策的原因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多视角分析:从历史角度看,民族资产阶级为革命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从现实角度看,民族资产阶级拥护宪法,愿意接受改造;从发展角度看,有利于团结民主党派,发展国民经济,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1956 年中共“八大”认为,民族资产阶级分子正处于由剥削者变为劳动者的转变过程中,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基本解决。不久,“民族资产阶级”淡出现代历史,民主党派成为代表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利益的政党。此后,民主党派一直认同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理论、情感,自觉做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历者、实践者、维护者、捍卫者。
纵观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的总方针是“既联合又斗争”,但以联合为主。为何产生这样矛盾性的方针政策呢?下面提供两则材料进行探究:
材料九民族资产阶级的这种两面性,决定了他们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能够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官僚军阀的革命,他们可以成为革命的一种力量。而在另一时期,就有跟在买办大资产阶级后面,作为反革命助手的危险。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材料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他们表示拥护人民民主专政,拥护共同纲领和宪法,表示愿意继续反对帝国主义,赞成土地改革;但是,他们又有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因此,我们对待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同过去一样,仍然是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
——中共“八大”刘少奇的《政治报告》
教师设计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既联合又斗争”方针的原因。
一般来讲,教师会引导学生进行多维度分析。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指导,正确分析国情,逐步深化认识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作为近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坚持反帝反封建,且能顺应时代实现华丽转身。而国民党专制独裁,对其他党派执行恐怖政策。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是“尚中庸,求和谐,重合作”。同时,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需要中国共产党帮助克服,通过批评和教育的斗争形式达到团结之目的。
但其实教师完全可以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如可设问:中国共产党采取此方针的原因,除了上述材料之外还可以有哪些解释?如果要提出一种新的解释,你可以从哪里收集史料?收集好史料之后如何去整理、辨析这些史料?如何在此基础上得出一种你认为合理的历史解释?教师将此问题留做课后自主探究作业,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
总之,教师在一轮复习中要围绕一个中心设计问题链,突出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依托,基于史料不断深入探究,帮助学生逐步加深历史认识。这样,通过问题设计启发思维,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提升,“史料实证”素养才能在学生心中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