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探究方法类试题教学策略研究

2022-01-19 03:20云南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1年6期
关键词:卫所学定试题

云南 左 霞

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实施以来,高考历史探究方法类试题的数量在全国卷当中日益增多。为贯彻落实高考考试内容的改革和发展素质教育的考查要求,充分发挥探究方法类试题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笔者常在教学实践中从学生的知识和心理水平出发,引导学生解读史料、分析观点;从多个角度研究历史试题,初步了解高考命题的基本规律;归纳出相应的解题方法。这种“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帮助笔者在应对高考历史探究方法类试题时更加从容。

一、运用“以学定教”教学模式的原因

(一)“教”与“学”出现了逆差

高考历史探究方法类试题多采用文字、图表等类型的史料,从多角度对历史面貌进行还原。对于学生而言,此类试题开放性程度较高,知识点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对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论述等能力要求较高,整体难度偏大。教师在进行探究方法类试题教学时常存在以下两对矛盾:一是教师觉得很简单,学生却觉得很难;二是教师觉得学生应该会考得不错,学生却连原题都答得不好。教师讲的越多,学生反而越迷糊,这是为什么呢?笔者通过与学生沟通,发现出现此类问题的原因是学生的思考角度常常偏离了命题人的预设轨道。

(二)“以学定教”模式的优点

“以学定教”就是依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年段认知水平、学生课前的预习程度、对新知的情绪状态等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面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需求状况,“授人以渔”已成为教师最高的教学境界。“以学定教”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本质区别在于该模式下目中有人,以生为本。

根据教学实践,不难发现“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呈现出以下优点:

1.推动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

“以学定教”的课堂更多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把说话的权利还给学生,改变“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育,既让学生明白知识点,又提升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2.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用有思维含量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回答问题,不仅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自主精神,还能把教材上的固定知识变成学生自己可以灵活运用的内容。

3.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

“以学定教”对教师也有较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应在课前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在上课时应多使用鼓励和引导性的语言,还要多细心观察学生的反应,对预设之外的一些场景进行灵活应对;在课后应及时对课堂活动进行反思和总结,并适时与学生沟通,进一步了解学情。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克服单一地听讲,以及只记笔记不动脑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在课前提前预习,找出疑惑所在;在课上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大胆提出质疑;在课后积极反思和总结,提炼做题方法和技巧。这对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当然这也更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进步。

(三)高考历史探究方法类试题的特点

历史探究方法类试题在近五年的全国卷中考查了12 道选择题和10 道材料题,其中材料题都以小论文的形式呈现。这些探究方法类试题相对比较开放,学生在答题的时候通常可从材料中提炼出不一样的观点,甚至在解读材料的时候也会得出多种信息。比如:针对同一事件不同学者的不同研究程度;或者针对同一个历史事件不同学者所持有的不同观点等。在论述题中,材料只有一则,却体现出了多种命题方式:既可以把一个学者的多种想法或者观点呈现,让学生评析其中的一点或整体观点并得出结论;也可以让学生对整体或者局部做分析,这些都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产生了巨大的挑战。

经总结笔者发现,高考历史探究方法类试题呈现出以下命题特点:

表1

高考历史探究方法类试题注重从多角度对历史面貌进行还原,但对史料和材料的理解也会因为学生主观意识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甚至歪曲。所以“解铃还需系铃人”,只有让学生真正理解以什么样的立场和角度去分析,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吸取足够的经验。

二、运用“以学定教”教学模式的典例分析

(一)典例1

例1.(2019·全国卷Ⅲ·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D)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1.课前

(1)学生提出疑惑。学生们在做完试题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整理时间,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将问题写在纸上后上交。对于本题,学生的疑惑汇总如下: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是何时出现的;A 项错误的原因是什么;洛阳龙门石窟与新疆和甘肃地区的石窟有何区别;儒家思想的影响如何体现。

(2)笔者根据学生的疑惑判断学生不懂和易出错的地方并进行备课。笔者发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上出现了以下问题:对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太牢固,对石窟艺术的知识基本不了解;找不准材料中的关键字词;容易陷入以偏概全的陷阱。

针对以上问题,一方面笔者查找了关于石窟艺术的一些资料,补充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笔者在课上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自己的疑惑,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讨论寻找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3)笔者设计了以下流程:讲解石窟艺术的相关资料;学生分享做题时的思路和想法,并进行讨论;总结做题的经验和方法;练习相似题。

2.课中

(1)讲解石窟艺术的相关资料:石窟艺术是佛教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由古印度传至我国。因信奉佛教的各阶级、各阶层人物不同,他们所属的佛教宗派也不一样,所以在造像与壁画的题材上,都会根据自己那一宗派的经典来造像。所以石窟艺术的发展,因时间、地点的不同,发展情况便有所不同。这些造像,为笔者研究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提供了很好的佐证。新疆地区是中国接纳佛教较早的地区,最早的石窟便出现在该地;甘肃西部则有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它的开凿时间从公元五世纪延续到公元十四世纪。开凿于北魏时期的有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南方的石窟到唐代才逐渐多了起来,唐代以后的石窟更是以南方居多。

(2)学生分享做题时的思路和想法: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到之后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这说明造像发生了变化,A、D 项似乎都正确,但是再看它的地点的变化:新疆和甘肃地区到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由北到南的变化,且时代越来越晚,这说明造像受到了中原思想的影响,当时中原地区的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严谨的特点也与儒家思想相符,故选D 项。

(3)总结做题的经验和方法:经过讨论,学生基本掌握了做此题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即第一步找变化,注意找准比较项,不要以偏概全;第二步定时空,联系所学,注意细节;第三步析选项,找最佳,不要凭空假想。

(4)练习相似题。

3.课后

笔者经过与学生交流,发现学生对比较型、探究型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步骤已基本掌握。但还应该加强对细节知识的掌握以及对知识点的融会贯通。

(二)典例2

例2.(2020·全国卷Ⅲ·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2 摘自1995 年7—8 月对江苏昆山、浙江乐清的部分农民进行的调查统计,调查对象中近60%为18~35 岁的青壮年。

表2 1995 年7—8 月江苏昆山、浙江乐清部分农民调查统计(单位:%)

——据周晓虹《传统与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1.课前

(1)笔者以本班学生为例,制作如下问卷调查表,并引导学生进行填写。

表3

2.课中

(1)笔者展示问卷调查数据,请学生对其中的某些项做出简要的分析。(举三项为例)

针对“农民的孩子应以种田为本”的观点,有学生认为,农民的孩子更应该努力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有学生认为,农民的孩子对农业了解的更深,更会种田,所以选的说不准。

针对“改革虽然有风险,但比吃大锅饭强”的观点:有学生认为,社会必须要改革,这样才会有发展;也有学生认为,改革确实有风险,要慎重,所以比较赞同,但是支持正确的改革,反对盲目的改革。

针对“如果有机会重作选择”的问题:有学生认为,虽然读书比较辛苦,但是还是读书上大学更有前途;也有学生认为,如果读书没读好,还浪费这么多光阴,不如从小创业经商。

根据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是什么原因让大家有这些选择。学生觉得有个人的生活经历、改革开放、社会进步、市场经济、个性解放等影响。

(2)展示典例,请同学们分析。通过一系列铺垫,学生很容易得出改革开放影响民众价值取向、民众择业观念折射出社会结构变迁、市场经济冲击民众传统价值观、民众择业意向折射出个性解放等结论。

(3)学生上黑板板展,其余同学当场写,之后让学生给分,教师总结,进行答案拓展并总结答题模式(总——分——总):得分关键是提出论题(观点)+论述(持论有据)+总结,做题步骤如下:

第一步:拟定论题(观点):××。

第二步:予以阐述(持论有据):××。(结合改革开放的所学知识,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阐述个人价值或职业选择)

第三步:总结:核心价值,理论升华。

3.课后

与学生交流想法,进一步强调规范答题和史论结合的重要性。

(三)典例3

例3.(2021·全国卷甲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卫所,明代常备军军事组织。明代在各要害地方皆设卫所,屯驻军队,若干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下设所。卫所集中分布区城与明代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有密切关系。

根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在答题卡的地图中标示出明代卫所集中分布的区域,并说明集中分布的理由。(要求:只需标示出明代卫所的一个集中分布区域;在答题卡的地图中用斜线///////明确标示,理由准确充分,表述清晰)

此题的开放程度非常高,且题型非常新颖,素材的呈现形式也在学生的常规学习之外,很多学生面对此题时信心不足,甚至无从下笔。但是如果学生牢记“万变不离其宗”,就会发现此题的答案其实仍在核心知识之内,只需要结合时代信息进行合理分析即可。讲解此题时,笔者仍然遵循“以学定教”的原则,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写。

1.课前

与不同层次的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做题时的心态和遇到的困难。以下是笔者的调查结果:

表4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连基础好的同学对此题也感到困难,对自己的估分也不高。基础差一点的同学在做题时间就有限的情况下,产生了想放弃此题省下时间去做其他题的心理。所以,要想解决此题,笔者得先想办法把此题化难为易。

2.课中

主要的教学方向:以学生为主体,化难为易;多进行思维扩展与创新,但仍以回归教材和基础为主。

(1)回顾基础(师生一起):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课上学过的与明朝有关的史实:政治上,废丞相、设三司、设内阁;经济上,鱼鳞图册、资本主义萌芽、四大名镇、海禁、朝贡贸易;文化上,王阳明、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西学东渐、《农政全书》《天工开物》《本草纲目》等。

(2)探寻信息(学生为主):教师要求学生自行读题、看图,尽可能多的找出材料中可以得出的信息。经过学生的思考与展示,得出以下关键信息:卫所为明代一种军事组织;在各要害处设卫所,屯驻军队;其集中分布区域与政治、经济、国防等有密切关系;地图上有女真部、鞑靼等少数民族地区。

(3)关联信息(师生一起):学生讨论明朝集中设立卫所的地方及原因,讨论前教师可补充卫所的特点:军户为世袭、兵农合一、寓兵于农。学生经过讨论得出,卫所可能集中分布的区域有北方的长城沿线、西南(云贵地区等少数民族聚居区)、沿海等,集中分布的理由也能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

(4)展示答案:笔者在多媒体上展示出明朝卫所的分布图并附上细化的贵州卫所分布图,发现大部分区域学生已经探讨到了,答案的角度也基本涉及。

答案示例:集中分布的区域:主要集中于四川、贵州、河南、江西、湖广等腹里省区。

集中的原因:耕战结合,减轻财政负担;加强对边疆的统治和管理;安定社会,维护统治;明末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加深;便于对军队的统一管理;利于屯田,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应对突发军情;促进区域贸易,繁荣城乡经济;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等。

(5)总结规律:12 分的小论文题基本上属于评价分析题,或考查背景、影响,或考查背景加影响,解题时学生应尽可能地关联一些合理的信息并组织好答案。

3.课后

笔者在此类型题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试题的改编和原创,以加大试题的创新性并发给学生练习,以提升学生多从历史的小切口思考并深入了解历史现象的背景与原因的能力。

经过以上“以学定教”模式的实践和运用,学生已经逐渐克服了对探究方法类试题的“畏难”心理,也基本能够做到规范答题。但是在教学中,教师仍然存在许多困惑:史论结合的度如何把握?怎么将材料与所学知识相联系并准确融入到答案当中?总结部分如何升华又语言精练?总之,“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对于高考历史中探究方法类试题的研究,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卫所学定试题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清代卫所裁并概述
明确目标·培育素养·强化优效·引领提升——地理教学“以学定教”的探讨
以学定教 教学相长——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下的混合式学习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以学定教 教学相长——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下的混合式学习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略论明初对四川的军事移民
盐利、官员考核与地方军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