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丰硕
(广州市花都区圆玄小学 广东·广州 510800)
美术教学是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一门学科。它是教师们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策略,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和技法的教学。其中范画教学就是美术教学中的一个环节。范画到底是什么呢?范画是传授绘画基础知识和技法时所用的示范作品。范画教学也就是教师当堂或当面演示作画步骤、或用适合教学内容的作品或图片讲解的过程。基本上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自己绘制,或者是搜集相关内容的作品图片进行当堂或当面作画。因为它直观、具体、形象、易懂的特点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成为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范画教学是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学生与形体间(绘画主题物)的联系,对所要描绘的物体形体形成大概意识,形成初印象的作用。这一点对缺乏概括能力的小学生来讲,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同时,对概括能力强的学生来讲,也起到了激发和借鉴的作用,还可以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提高学生们的创作的欲望,最终到达教学目标!也让美术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但在实际教学中,到底怎样有效运用范画教学来提高小学美术教学的实效性,那就要讲究一下范画教学的策略了。首先,我们不要把范画教学上成的单纯的在“临”老师的画。要“临”也是“临”老师的技法,而老师在示范范画时更应注意学生观察力的培养、想象力的启发和创新思维的训练。其次,范画教学应该在充分了解教学内容、学习对象、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合理、有效地使用范画。所有我们要做好以下几点:
有的放矢就是要教师在要做范画教学前做好课前准备,根据要教的学生的学龄段和教学内容事先考虑这堂课要达到什么教学目标。在分析教材、分析教法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和表现形式上设计合适的范画的同时,更多的要分析学习对象的接受能力和课堂区域内尽可能达到的效果。这样才能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范画教学是以技能学习为主。绘画技能的提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表现能力。因此,教师在做示范教学的时候不要顾此失彼。千万不要在做范画教学的时候缺失技法及知识的讲解。小学生的理解有限,教师在做范画教学的时候。如果知识讲解不够,应该有学生是理解不了的。曾经见过一位国画老师在做写意花鸟示范教学,他自己非常娴熟的在宣纸上作画。他不停地说:你们仔细看,小鸟这样画,这样啊......这样......这样......孩子们却一头雾水。在这样的教学语言中,估计没几个孩子领悟到国画的用笔用墨调色构图的技法。教师只有倾囊而出,把该讲有关技法的都讲到,甚至创作意图、思品教育都要面面俱到。教学效果才会显现出来,才能提高小学美术教学的实效性。
为了更好的安排教学、调控课堂,教师应当对范画的难易度去进行取舍,学生是否能按时完成时间有明确的概念,对接受理解能力要有把握。因此范画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教学内容取材合理、难度适宜的内容,尽量去贴合学生的现有水平,可稍加一点难度,以便后面的循序渐进学习。范画太难了内容多了都不适合小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当适量的对范画进行取舍,这样才能使教学效果相得益彰。
美术知识和技能是有连贯性的,递进式的学习模式是美术学习的手段。范画教学的知识点要有延伸性,前后知识点要有连贯,循序渐进地加入一些新的知识点。这样学生们才能得到了提升。教师在范画教学做引导时可以留存空间,在色彩、构图和细节处理上面给他们进一步的要求和扩展的空间,使学生们作画的目的性更为明朗。这样即巩固和提高两不误。
桎梏即枷锁,范画教学最忌讳把孩子们的自我的思维模式化,禁锢他们的天性,给孩子们的想象力套上枷锁。教师在做范画教学时可以提供多元、多样的范画作品或不同的范画演示,让孩子们自己多观察对象,进行比较,从而形成对事物的多层认知。察之有物,方能绘之成形;“每件经过仔细观察的物都会在我们身上打开新的器官。”各种认知在大脑重组后,孩子们笔下的物体就有了灵气,兴趣也就更高了,所作的画自然富有个性和创造力。
教师在示范的过程中应起到的是“抛砖引玉”的作用。范画教学应该改变是教师从头到尾的一味做范画演示,这样容易让孩子们学的死板。可以考虑内容形式的多样化。如形式一:做不完整的范画演示。教师在课堂上只示范一部分,让给学生参与,学生通过学生思考、讨论,由学生来把缺少的内容完整好。这样,可以看到学生是否已经领悟了教学内容,还可以将自己想要表达的表现到画面上去。如:笔者的一堂《巨热和小矮人历险记》的教学实践中,为了让学生对画面中巨人和小矮人的背景的对比自己推理,我并没有把一张范画画完,而是现场画了一个人物,然后叫学生来补充背景,让这张画成为巨人或小矮人的画面。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情绪高涨,个个踊跃举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来完成剩余的范画部分。并自己总结出变巨人和小矮人的方法:画巨人,把大东西(背景)画小,画小矮人,把小东西(背景)画大;形式二:还可以学生先画,教师再画。学生画完后由教师再进行修改点评,接着让学生比较,或教师再用多种方法表现物体。形式三:先引导学生讲述想表现的内容,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来。在上《漂亮的花瓶》这节课时,本来是展示一个未装饰的花瓶和一个用线条和花纹装饰过的花瓶进行对比的,我设计成先画出一个花瓶的轮廓,问:这样的花瓶你喜欢吗,你出多少钱?孩子们说不喜欢,一点花纹都没有。接着我在花瓶身上加上简单的直线,又问:现在你出多少钱,有几个孩子弱弱地说:2元,花纹太简单。我在现有的基础上又加上一些曲线和折线,不等我问就有人出10元了,我又加上一些花纹,教室里就七嘴八舌的抢着出价:20!30!50......小结后孩子们知道有了装饰的物品价值高了。这些过程让使学生懂得学画画不是去复制老师的作品,而是可以多种表现方式,是一个可以不断创新的过程。
教师不能一味强调范画作用,固执地用范画临摹或范画教学取代写生和创作,不要将范画当作“唯一答案”,这样肯定会严重禁锢学生的创作思维,影响学生自身的个性发展,给孩子们的思维带上桎梏。老师也不要把自己的美学观念在强加在孩子们的画作上,给孩子们的画作出主观的、不准确的判断,这会给学生审美观上带来严重误导。要按范画—写生—创作的循序渐进或结合的锻炼模式来提高学生们的绘画技能。
美术是发现美创造美的一门学科。每一幅画作里都有画家的情感和要表现的美。范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同时传达作品中的情感,也在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历史事件,让学生们获得的美术技能学习的同时让情感培养,情感价值得以提升以后,他们会发现身边很多美的事物,继而更爱自己祖国、更爱身边人和事……继而去颂扬这些美!这就实现美术教学的真正目的!也就是有效的美术教学!
综观小学美术教材涉及美术各种教学模块(内容)学习,涉及面广而散。学生学习美术时间又太少。国家课程设置小学一个星期2节美术课,初中、高中一个星期1节美术课。导致每种教学模块(内容)学习都是骑马观花。但又想在学生在有限的四十分钟课堂内能学到多一点美术技法的话,教师用简单的讲解不足够点拨学生的感悟和认识。所以,课堂上老师们使用范画教学,相当于给了他们一条捷径,也使美术课堂生动、直观、具体、形象、易懂,而且学生们较快的掌握了技法,那么他们的快乐和成就感就有所提高,也就对美术课的兴趣也提高了!也就提高美术教学的实效性了!从学生终身发展来讲: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所以,在美术教学中各教学模块(内容)应选择比较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做范画展示,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从而提高生动手能力、审美素养、发展创造力。还可以结合各自美术活动丰富学生们的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学生们的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这样就在美术教学的实效性上又提高了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