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课文主次安排 初步习得表达方法
——以《北京的春节》教学为例

2022-01-01 07:07文|郑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1年12期
关键词:表达方法旧知自然段

文|郑 伟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中年级的阅读要求中明确指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统编本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为:“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可见,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聚焦于“详略得当”这一基本表达方法。这是在学生已学过的如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如何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等语文要素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如何让学生体会文章内容的主次安排,进而初步习得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呢?笔者以本单元开篇的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策略。

一、沉浸阅读,以整体把握明详略

统编本教材重视由读到写,重视在阅读中学习表达。类似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这样阅读与习作关联非常紧密的单元,在教材中还有很多。以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要想习得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首要前提就是分清内容主次,知道文章哪些部分是详写,哪些部分是略写。

但这并不意味着精读课文的学习就只关注语文要素,拿到一篇课文就去寻找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例如老舍的经典散文《北京的春节》,将老北京的春节习俗娓娓道来,展现了老北京独特的民风民俗。学生学习这样经典的课文,仍少不了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只有在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中,学生才能逐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采用时间轴、表格等可视化的方式呈现课文的脉络。再按照时间的顺序,通过比较段落的篇幅,结合段落的语言揣摩日子的重要程度等,找出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

二、多种对话,以广泛讨论解疑惑

俗话说,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通过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学生已经知道作者将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但对于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很多学生还心存疑惑。教学中,笔者指导学生采取多种对话,充分调动各种资源,通过广泛的讨论解开疑惑。

如在教学“腊八”这一部分时,可以指导学生与自己的生活经历对话。当学生捕捉到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这两个风俗后,可以顺势问学生“在你的家乡,腊八节是怎么过的”。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会充分调动生活经历思考,思考回答之中也就自然而然地明白:腊八节好像都要喝腊八粥,熬腊八粥是腊八这一天最具特色的活动。通过与生活经历的对话,“为什么要这样写”的问题就解开了。教学时,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与自己的表达经验对话。当学生已经明晰课文重点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几天,而将其他的日子一笔带过后,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话题讨论,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表达经验:当你得知期末考试成绩很优异时,你回家后会重点跟父母说些什么;当你和同学闹矛盾后回到家,你又会重点跟父母说些什么……类似这样的口头表达,每个人想要重点表达的意思不同,所说的主要内容也就不同。同理,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书面表达经验,在与自己表达经验的对话中,学生就能逐渐明白:文章主要写什么,次要写什么,是根据想重点表达的意思决定的。当然,在广泛的讨论后,我们还可以让学生与教材中的助学系统进行对话。例如,本课课后习题要求讨论这样写的好处,本单元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非常清晰地解释了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

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班级学情有选择性地采取上述策略,让学生真正明白文章内容的主次安排。学生在读文章的时候,才能够真正分清文章的主次,也才能真正领会作者表达的主要意思。

三、联系旧知,以精彩片段寻突破

通过阅读教学,学生对课文的详略安排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也能初步感受到作者详略安排的好处。有的教师教学到此处就此打住,结束了这一板块的教学。其实,对于像本单元这样阅读要素与习作要素关联非常紧密的单元来说,还可以在此教学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抓住重点,写出特点”,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表达需要来安排自己的习作内容,这充分体现了单元编排从阅读到表达的有序过渡,我们的课堂教学同样可以循着单元编排的逻辑延伸。

笔者根据两次教学本单元的实践发现,学生知道写文章要注意详略安排,也明白了要根据想要重点表达的意思决定主要内容,但真正习作时又不知该如何详写,导致无从下笔。其实,像《北京的春节》这样的经典课文,已经为学生提供了非常好的学习范例。笔者选取了一些精彩片段,并以此为学生表达的突破口,提示学生仿写片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课文第8 自然段详写的是“除夕”,段落看似不长,却呈现了全景式的除夕画面。对于这一自然段的表达,作者围绕关键句“除夕真热闹”展开,描写“家家赶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年画”“吃团圆饭”等活动都是紧扣“热闹”展开。教学中,笔者指导学生先反复品读这一段详写的内容,找出关键句,圈画出关键词。当“除夕真热闹”这一关键句被学生发现后,他们便能快速领悟:原来除夕的各种活动都是围绕“热闹”这一中心来写的。在此基础上,笔者再指导学生选择某一个节日,尝试着围绕关键句进行详写。从统编本教材的体系来看,围绕关键句展开段落表达,是学生经过前几年的语文学习已经习得的表达方法,而且在六年级上册,教材还编排了一些课文进行巩固,如第三单元要求“有目的地阅读”,《宇宙生命之谜》一文的旁批就提示学生寻找中心句、圈画关键词,而第五单元这一习作单元则指导学生“围绕中心意思来写”。因此,尝试仿写精彩片段的过程,也是学生联系旧知,巩固、运用已经习得的表达方法的过程。

这样的精彩片段不在少数。第9、10 自然段详写的是正月初一的场景,作者在表达时,抓住不同人群的活动特点,先后写了男人们、女人们、小贩们、孩子们的活动。这不禁让笔者联想到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而点面结合的方法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也是学生已经较为熟悉的。因此,教学第9、10 自然段时,笔者指导学生去发现作者详写这一部分时的表达特点,进而联系旧知,回顾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学生领悟后,再指导学生尝试片段仿写,写一写某个节日当天的场景。再如课文的第12自然段,作者详写的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场景,这一部分有哪些语句能给学生以表达的启发呢?这一自然段中着重展现了“处处悬灯结彩”的样子,尤其是描写了各式彩灯的样子:“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其中排比的手法可以借鉴,但更精彩的是这样一连串静态场景的描写。有静态就有动态,在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学生已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在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学生体会了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因此,联系旧知,不妨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进行段落的详写。在笔者的学生仿写的片段中,不乏精彩的表达,有学生同样写自己家乡的元宵节,就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方法写煮元宵的画面:“刚入锅时的元宵,一个个都沉在锅底,像是有什么烦心事似的一动不动。随着水温逐渐升高,有几个心急的元宵开始探出头,微微晃了晃身子。待锅里的水完全沸腾后,一个个元宵像一群醉汉似的东摇西摆……”

当然,在《北京的春节》一文中,还有很多精彩的详写片段值得学生去品读、仿写。从笔者上述的几个例子中不难发现,这篇精读课文具有较强的范例作用,在体会文章内容主次安排的基础上,学生能够初步习得片段详写的表达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仿写中运用的方法很多,都是前面的语文学习中学过的,勾连旧知,是回顾,也是巩固强化。正如陈先云先生在《语文教学应当轻装前行——统编教科书使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这一报告中总结的:“想要用好统编教材,就要从整体着眼,了解全套教材的体系结构以及内容安排的系统性、能力训练的层次性和发展性,从而增强整体教学观,在教学中实现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北京的春节》只是本单元的开篇课文,这一课的教学也只是初步习得表达方法。在本单元的后面几篇课文中,对于文章主次安排的学习思考,还将继续深化。

猜你喜欢
表达方法旧知自然段
秋天
岁末
浅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转化思想
美丽的秋天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导入”
英语中序数词的表达方法
表达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