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类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对策研究

2021-12-29 05:38:20孙迎春王晨曦
辽宁高职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财经类师德师双师型

孙迎春,王晨曦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辽宁 沈阳 121000)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产业经济不断升级转型,社会对高质量的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多,这就要求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要不断深入,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教师队伍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第一资源,而“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力量[1]。近年来,国家接连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本文从财经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财经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

(一)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高质量技能人才的可靠保障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向高质量阶段的迈进,对于高素质的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这就意味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也要不断提高。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高质量技能人才的关键和保障。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负责组织和实施教育教学的各项活动,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影响。随着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的逐步成熟,“双师型”教师队伍对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这支队伍既能讲解理论知识,同时传授职业技能,有利于高职学生专业知识、岗位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形成,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财经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对财经类人才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经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必须紧跟人才需要的变化而改变。“双师型”教师既要懂得专业知识,又要具备教学能力,同时还要具有岗位实践能力。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产业需要的财经类人才所具备的技能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培养财经管理型人才成为重点。这就要求财经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也要转型,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质量财经类人才。

二、财经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双师型”教师队伍对于现代职业教育的作用日益凸显,对其内涵的界定也日趋成熟,特别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双师型”教师是指“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2]。在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各高职院校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如启动“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工作、制定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等,“双师型”教师数量不断提高,队伍结构不断改善,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

财经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主要由本校专任教师和企业外聘教师组成。本校专任教师教学任务比较重,对自身职业定位不明确,导致很多教师无心、无力达到“双师”素质标准。企业外聘教师虽然很多是来自一线的高职称、高技能的行业企业人员,但仍然有很多外聘教师未能达到“双师”素质的标准。以上原因共同导致“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另外,“百万扩招”政策的逐步实施加大了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双师型”教师增长的速度赶不上在校生数量的增长,“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将更加突出,提高“双师型”教师数量成为当前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

(二)双师素质有待提升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按照当前我们对“双师”内涵的认知,“双师”不仅仅停留在具有“双证”“双职称”,而是同时要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当前在高职院校中现有的“双师型”教师就其上述“双师”内涵来说,并非都符合这样的标准,“双师”素质普遍不高,不能满足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需要。一方面,理论教学能力存在欠缺。财经类专业理论知识的更新较快,一些专业教师不能及时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导致理论知识陈旧,教学效果不佳。现代教学技术发展迅速,一些教师没有潜心研究好的教学方法,墨守陈规,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另一方面,由于教师自身和学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和意义认识不足,导致教师缺乏有效的企业实践,造成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不强,与行业、企业实际发生了脱节,甚至是出现了矛盾,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三)产教融合不够深入

加强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建设的有效方式。近些年,财经类高职院校也正在探索产教深度融合的方式,力求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但事实上,产教融合的程度和效果跟实际教育教学需要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形式大于内容,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人员双向流通、协同育人等方面未能实现真正的产教融合。比如,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很多都是流于形式。以财经类专业为例,财务部门的人员都非常固定,并且由于财务岗位的特殊性,挂职的教师很难真正得到锻炼,也就达不到企业挂职的预期效果[3]。只有高职院校真正认识到产教融合的重要性,同时探索合作共赢的方式提高企业的参与度,才能使产教融合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四)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制度体系不够完善

财经类高职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制度体系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缺乏“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制度,没有统一的“双师”认定标准和认定制度,导致专业教师的职业发展方向不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缺乏规范性。第二,“双师型”教师培训制度不健全。理论知识水平、教学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训是提升“双师”素质的有效手段。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培训缺乏总体规划和个性化设计,大多数是完成上级主管部门要求的培训任务,企业实践也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并未达到培训的真正目的。第三,“双师型”教师的评价制度不完善。由于“双师型”教师的特殊性,需要多角度地对其进行评价,当前符合“双师型”教师评价的指标体系还没有形成。

三、财经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职业责任感和幸福感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要求,要“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4]师德师风建设对于教师队伍建设来说至关重要,它是教师队伍的底色,决定着教师队伍的发展方向。要通过加强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认识、强化师德制度建设和先进典型示范等方式,来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从而增强其职业责任感和幸福感。

1.加强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认识

通过培训、讲座等方式,让专业课教师从国家政策到社会需求方面对“双师型”教师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使教师们认识到“双师型”教师在新时代的特殊意义和价值,从而促进教师在自身学习、教学和科研过程中自觉向“双师型”教师发展。这无形中就加强了个人的师德师风建设,同时提升职业责任感和幸福感。

2.健全师德师风长效机制

师德师风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渗透在日常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开展良好师德建设。在教师管理上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把师德表现作为年度考核、职称评聘和评奖评优的第一标准,使得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首要标准,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5]。

3.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注重师德宣传与教育,要树立在教育教学中默默耕耘的真正典型,利用好日常的教研活动、表彰大会等形式做好先进典型的宣传工作,引领和激励教师们向先进典型学习[6]。聘请校内外师德先进个人以经验交流会、座谈会等形式,讲好师德模范故事,弘扬积极向上、默默奉献的高尚精神,营造人人争模范的良好氛围。

(二)完善培训体系,助力提升“双师”素质

财经类高职院校具有鲜明的自身办学特点,学校要紧紧围绕办学方向,积极拓宽师资培训渠道,完善培训体系。这里有三点建议:

第一,科学制定培训规划。要制定符合“双师”特点的专业拓展及延伸的培养路径,制定周期性培优提质计划,保证“双师型”教师的知识、理论和技能不断更新,使其专业技能不断提高,与经济社会、产业行业发展保持同步[7]。

第二,通过培训引导教师分类发展。虽然同为财经类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但根据教师的来源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从事专业不同和擅长领域不同,要为教师个性化设计,提供如课程建设、信息化教学、科研能力提升等不同类型的培训。指导教师根据自身实际特点,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发展,选择助力提升自身业务素质的培训,使每位教师都能展示出自身的风采。

第三,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化、规范化。尽管教师企业实践的实施困难重重,但这是新时代要求“双师型”教师必须脚踏实地完成的任务。学校要做好总体规划和安排,积极探索产教融合的方式,为教师提供真正得到锻炼的企业与岗位,解决好教师日常教学任务过多等后顾之忧,将教师企业实践形成制度,定期执行,并规范管理,达到教师实践技能提高的真正目的。

(三)创新产教融合方式,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

产教融合一直以来是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各高职院校一直在努力探索有效的产教融合方式,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与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高职院校要勇于创新,先行先试,以自身优质的办学资源和师资队伍为基础,吸引政府部门、行业企业与学校深度合作,把合作平台提升到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新层次[8]。

新的产教融合平台不再是单一的培养基地,而是更加综合的互利互助平台。通过项目合作的方式,教师不再仅仅承担教学任务,同时增加了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新的身份[9]。这既提高了教师的专业视野,促进其自身不断学习和提升,同时发挥了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职能,满足了行业、企业技术支持的需要。创新型的产教融合平台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就“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能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为“双师型”教师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

(四)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制度建设,保障“双师型”教师队伍健康发展

财经类高职院校要把新时代“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标准作为目标,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各项制度,为不同层次的教师职业发展保驾护航,引导他们有目标、有动力、有热情地投身到职业教育事业中,不断提升“双师”素质。

1.定期的“双师”认定制度

根据财经类高职院校的专业特点制定认定标准和认定办法,对于“双师”素质要给以激励政策,积极引导教师主动参加认定工作。新时代“双师”素质的标准,对于“双师型”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具有“双师”资格,并不代表一直符合“双师”标准,所以要制定周期性的“双师”认定制度,在一定的周期内,所有教师要完成重新认定,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动态管理,保证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质量。

2.科学的评价制度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创新教师评价机制,建立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以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为重点的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10]一方面,在评价标准上,各高职院校应突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特点,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对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学术水平和成果贡献进行综合评价。另一方面,在评价主体上,应建立由政府机关、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考核体系,全方位地对教师做出真实评价,引导“双师型”教师队伍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财经类师德师双师型
新时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路径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29:48
做好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答卷人
井冈教育(2020年6期)2020-12-14 03:04:32
以“四个回归”为本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
“双平台嵌入式”的“粮味”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贴近生活的商业财经类期刊
消费导刊(2017年6期)2017-06-22 14:22:21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7:26:06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企业导报(2016年19期)2016-11-05 17:50:07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5:14:01
民办高校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
企业导报(2016年10期)2016-06-04 12:16:17
如何强化小学师德师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