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艳华
(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辽宁 丹东 118303)
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就业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国家多次强调要坚持就业优先政策,尽快实现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近期国家相关教育部门联合印发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明确指出要办好有特色有质量的职业教育,加快推动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提升。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乃至优质的建设者。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规模不断扩大,高职学生数量也大幅度增加,但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高职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很大,就业中出现的问题也较多。如高职学生相对于普通本科院校来说,学生知识结构较差,理论水平偏低,综合素养欠缺,加之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的冲击,社会、家庭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容易产生迷茫、焦虑、自卑等不良心理,这种情况下不但阻碍其就业,同时也影响到身心健康和职业发展。因此,应从学校的角度来分析学生的就业心理,并提出培养学生积极就业心理的对策,对学生积极就业会有很重要的意义[1]。
“积极”一词在词典中的意思是“肯定的、进取的、正面的,热心的和消极相对。”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积极”的意思,就是主动的、正面的,在人的潜意识中具有优势的力量[2]。而积极就业心理指的是在就业过程中,求职人自身具有的乐观的就业心情、积极的就业情绪、向上的就业行为、主动寻求就业的一种心理。具体来说就是求职人拥有理性的、辩证的面对当前就业形势的能力,并能结合自身实际明确求职目标,能积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的潜能,积极地向目标努力,并积极寻找适当的方法解决,最后成功走到工作岗位,有的甚至可以实现高质量的就业。
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比较清晰、客观、全面地对自身的形象、性格、能力和行为等方面自我欣赏和自我认可,能充分发掘自身的价值,也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问题和不足。懂得如何在求职时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和潜能,能够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充满自信心[3]。
毕业生在求职中要拥有一个正常的心理反应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头脑清醒、冷静地对待问题,支配自己的行为,对周围不利的环境能作出理性的反应,不被一时的困难吓倒,不气馁,具有坚持不懈的就业信心。就业中发现问题可以做到及时地调整不良的心理状态,摆脱和削除不稳定的情绪困扰,始终能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遇到的困难能乐观地面对,并勇敢地坚持下去。
就业品质是指自觉克服困难而达到预期目标的一种心理。在就业过程中,高职学生要一直具备坚定的意志品质,不受不利因素的影响,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目标,同时也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和不良心理,努力坦然地面对就业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并通过多方面多角度不断努力地去克服面临的困难,勇敢地坚强地走出就业的困境,不畏惧不退缩,最终相信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
加强学业指导的前提是注重“双师”培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目前高职院校都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列为一项长期重要的工作来做。“双师型”教师指的是既具备理论专业教学水平,又具备专业实践教学能力,既有课堂上的教学经验,又有实际工作岗位上的实践经验[4]。高职院校均制定相应政策鼓励专业理论课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或者寒暑假深入企业在岗实践,把理论知识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然后再把经验带回到课堂教学当中,提高课堂和工作岗位的有效对接,为学生专业学习指明方向,培养学生具有从事工作的信心和勇气。
在激烈的就业形势下,加强实践训练提升专业技能会增强学生积极的就业心理。我们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在与企业的密切合作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可以把企业人员引进教师队伍,让他们承担一部分实习实训任务,把工作经验融入到学校的课堂教学中[5]。育人主体由单一的学校一方扩充到包括企业在内的两个方面,在这两个互相合作的育人主体的配合下还可以共同开发教学课程,把企业的需求与教学的资源结合起来,从而提升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另外,在校期间学生进入企业实习的时间和机会毕竟有限,作为承担主要培养任务的高职院校,要与企业长期合作,要结合企业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完善和充实教学实习实训条件,重视学生的实践训练与企业需求高度对接。还可以合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把这两方面有效地结合起来,可以在实习与实践的训练中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从而提升就业的积极性。
拥有扎实深厚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学生能够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对学生积极就业心理的形成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在校期间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业知识的储备,在校期间要端正学习态度,勤奋学习,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业上。学校的资源比较丰富,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可以借助专业课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不断扩充知识,积累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努力夯实自己的专业基础,将专业知识与就业岗位结合起来[6]。与此同时,每个学生都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参加课外活动,在活动中提升自己的组织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在与同学的交流中提升自己表达能力和参与能力,使自己能够主动融入集体,在活动中提升全面的素质,也可以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在自身素质提升中也有助于培养积极的就业心理,为顺利就业打下基础。
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就业也是身心健康的一个标志。而职业院校的学生有一小部分学生有自卑心理,性格比较懦弱,甚至有的比较懒惰,对父母依赖心理严重,在就业时出现回避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职业院校要发挥思想教育在引导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方面的作用,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心理健康课的教学培养学生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帮助学生端正职业选择的认识和看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心理咨询作用,用案例等引导学生调节负面情绪,运用可行的方法进行就业心理的调整,使学生在求职中树立自信心。引导学生理性客观地认识就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用积极的思维和心态对待就业中遇到的问题[7];以对自己负责的意识,鼓励自己,坚定自身的就业意志,缓解就业中不良情绪的影响,坚定自己积极参与就业的意志。学生在校期间也要多参加一些积极向上的活动,在团队合作中提升自身的参与意识和集体观念。在日常学习与实习实训中磨练个人的意志品质,承担起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这些都将有助于学生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就业心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进入大学初期就可以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让学生有初步的就业意识,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加深对专业的理解,在学习中对未来的就业方向也会提前做些了解和准备。可以通过学业的规划来引导学生对自身的兴趣、爱好及特长有比较清楚的自我认知,明确与他人的个体差别,结合自已的目标进行职业生涯规划[8]。职业规划可以在学习过程中适时调整,呈现动态的指导对后续的学习及就业都有帮助。临近毕业的学期,要及时地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就业指导,让学生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可以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课的作用,在课程的学习中指导学生如何顺利地就业。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表明,学生在自己喜欢和擅长的领域求职,比较容易获得一份工作,也会有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也会更容易顺利渡过求职阶段。作为学校及老师还可以帮助学生搜集一些就业信息,对学生的就业也会有帮助。学校就业服务中心、招聘会、网络、社会实践、社会关系等的渠道都是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
科学准备求职材料,可以使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充满底气。求职材料包括求职信、个人简历、就业推荐表、各种证书以及就业协议书,这其中的每一项都很重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准备好[9]。这些求职材料可以比较全面地展现学生的基本信息和综合能力,同时也是用人单位认识、了解学生的一种途径。老师可以指导和帮助学生了解企业信息、岗位需求等情况,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准备材料,也使学生结合自己情况判断求职机率,这也有利于学生就业成功。学生心理上也有了底气,求职时就比较有信心。
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常常要经历面试的环节,用人单位可以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来考察求职者是否符合企业及岗位的需要,这是一个双向沟通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如果没有训练,在面试过程中很难有出色表现。学校在学生面试之前要给予指导,可以通过讲授在理论上加以指导,也可以通过实践、模拟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训练指导,使学生能换位思考,能够站在用人单位的角度来回答问题。多次的多角度的训练会使学生熟练掌握面试技巧,对学生积极就业心理的培养可以起到推动作用[10]。
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在完成学业后能顺利就业也是实现他们人生价值的体现。学校承担着教育培养的重任,也有责任帮助指导学生就业。今后我们也将不断探索和努力,帮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实现就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