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普通话 提升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

2021-12-29 05:38:20
辽宁高职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普通话测试院校

张 兰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5)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习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素养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在保证提高学生技术技能水平的同时,要以推广和使用普通话为抓手,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与交际能力,改善学生整体职业形象,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自信心,促进高职育人目标与企业选人标准实现对接,提高高职育人质量,提升高职教育发展水平。

一、高职学生普通话水平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生源地域广,方言口音严重

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于全国各地,每一个区域都有各自的母语和方言。学生地域上的差异造成口语表达具有鲜明的方言特色,语言应用及语音语调的差别很大[1]。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来自村镇,由于在家乡上学时授课老师的普通话水平就良莠不齐,有些乡镇学校的老师自身普通话水平就不过关,长期使用方言授课。这种环境使得这些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没有得到普通话的良好示范和科学训练,甚至有一些学生从小到大没有说过普通话。

(二)专业不同,语言规范有差异

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入校时文理差异以及所学专业的不同特点,对普通话的规范意识有很大的差别[2]。例如学前教育、旅游专业的学生,由于需要考取考教师资格证、导游证等对语言表达要求较高的资格证书,使得这些专业学生本身语言规范意识很强,普通话水平普遍相对较好;老年服务专业、语言类专业的学生,由于女生较多,先天语言优势明显,整体比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普通话水平高。

(三)学生对普通话的认识欠缺

很多高职学生对熟练掌握和规范使用普通话认识不够,没有形成主动、积极练习普通话的意识,认为普通话谁都会说,不学也会,只要掌握专业技能就可以了。大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并没有认识到普通话水平的高低会影响到今后的求职就业、人际交往甚至职场竞争。

(四)校园内说普通话氛围不足

一方面,大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在课程设置中专设普通话训练的课程,即使少数高校有普通话训练课程也只是面向语言类、营销类、管理类这样的文科专业开设,或者以选修课的形式呈现,普通话的推广和训练在高职院校并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并没有形成良好的语言氛围[3]。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说普通话的机会很少,仅在参加朗诵、演讲比赛时被动讲普通话。而不管是学生和老师交流,还是同学之间聊天,甚至在课堂回答老师提问,方言土语、语言使用不规范等现象暴露无遗。语言学习需要好的学习环境,学生的语言习惯只有在好的学习环境中不断练习才能形成。

二、普通话推广对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对专业学习的促进作用

普通话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工具,在学校里讲普通话不仅是自身素质、素养的体现,也是对他人的一种礼貌。讲普通话:有利于交友与学习;与同学之间讲普通话更有利于交流、交往,扩大自己的生活圈与朋友圈;与老师之间用普通话交流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对自身的专业学习有所帮助。普通话讲得标准流利,学生更善于表达,也敢于与同学老师交流,增强自信心,促进专业学习。

(二)对就业择业的保障作用

对于高职学生,毕业之后他们大多从事公共服务行业,如旅游、保险、地产、银行、康复等,这些行业决定了他们在工作中会接触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人。这种职场环境下普通话就成为首选必备沟通技能,甚至有些企业在招聘时把“普通话标准”作为招聘条件之一[4]。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时,能用标准流利普通话展示自己的优势,同时具备良好的语言组织、表达和思辨能力的往往更容易在企业求职、就业中脱颖而出。

(三)对职业能力的支撑作用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方言纷繁复杂。同时,重点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户籍制度改革的持续深化下,人员流动频繁,就业更加自主的现实情况下,很多企业员工来自天南地北,若各自都讲方言,在职场中就会影响沟通,势必造成工作效率低下。而职场中各个工作环节都需要沟通交流,只有通过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才能使工作变得简单,同事之间相处变得融洽,事半功倍地完成工作任务,可见普通话水平正在成为重要的职业能力。

(四)对人文素养的提升作用

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而普通话训练正是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载体。在普通话训练中,把优秀的诗歌、散文、传统文化短文、经典著作、所学专业的规范用语、日常礼貌用语作为训练材料,在增加学生的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规范性的同时,与德育、智育、美育等教育活动相互渗透,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高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对世界、民族、社会和人生有理性的认识。

三、普通话推广提升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

(一)建立推广普通话网络

普通话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好的语言环境,只有坚持每天练习听说,才能调整语音语调,纠正错误发音,提高普通话水平[5]。因而,建立覆盖全校的推广普通话网络是非常必要的。

1.加大宣传力度

推广普通话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学校各部门协同,形成合力。要充分利用校园各种宣传媒介和平台,增强学生说普通话的意识,提高学习普通话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普通话是一种必备技能,对他们的生活、学习、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让每位学生真正成为普通话的宣传者和实践者。

2.成立兴趣小组

依托学校社团,组建演讲与口才、经典诵读、播音主持等兴趣小组,给那些有浓厚兴趣学习普通话和普通话水平需要提高的同学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同时鼓励学生在宿舍形成学习小组,互相监督,纠正错误发音,让说普通话成为一种习惯。

3.开展校园活动

学校可经常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辩论赛、故事会、普通话大赛等,对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既可以丰富校园活动,营造说普通话的良好氛围,又给学生提供了锻炼普通话水平的机会。

(二)完善普通话测试站管理

学校的普通话测试站主要负责学生普通话考试的组织、培训、测试等工作。如何使学校的普通话测试工作更有成效,让普通话测试更为科学规范,也是普通话推广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1.提高认识,健全机构

成立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并配备专职人员,对普通话测试工作进行监督管理;设立独立财务账户,划拨专项经费,购买相关硬软件和器材;组建测试员队伍,开展日常普通话宣传培训和测试工作。

2.加强管理,奖罚分明

建立测试员队伍管理制度,加强测试员档案管理,明确责任,细化考核标准,对测试员的工作态度、工作质量有详细记录,便于年度考核。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对工作能力突出、表现优秀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对没有完成本职工作给予相应的处罚。只有调动测试员的工作积极性,才能使普通话测试工作有序开展。

3.搭建平台,重视科研

充分运用自媒体、互联网等传播渠道,通过建立普通话公众号、普通话学习微信群等网络平台,介绍学习普通话的方法,分享学习普通话的经验体会[6]。同时挖掘自身潜力,及时总结提炼,进行普通话相关课题研究和申报,提高测试员队伍整体科研水平。

(三)打造普通话优秀的教师队伍

在教学中推广普通话、引导学生说普通话、用规范汉字、提高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灵活应用能力,是教师的基本任务。因此打造一支普通话优秀的教师队伍,发挥教师示范作用,对提升学生普通话水平有着重要作用。

1.规范课堂教学

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把普通话作为教学语言,包括课堂教学的讲课、提问、辅导答疑、考试监考等场合都要使用普通话。二是教师教学中不仅自己要说普通话,而且在学生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等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学生使用普通话都要有明确的要求[7]。三是教师教案、教学计划及其他教学文件书写均要注意规范用字,特别是板书、课件、作业批改、试卷等方面要严格要求,使用规范汉字,给学生做出表率。

2.加大培训力度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教师要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国家有关文件,认识到学好普通话是教师工作的需要、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促进社会文明和谐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必不可少的环节。二是讲练结合。组织教师参加普通话培训和等级测试,开展教师演讲比赛、普通话比赛、说课比赛等活动,提高教师普通话水平,营造校园说普通话的良好氛围。

(四)强化职业语言的普通话教学

职业语言是在一定社会团体内使用的特殊交际语言。职业不同,在心理和思维方式上形成了符合职业特点的定势,语言也相应职业化。学会与专业结合的职业语言势必成为评价学生综合素养的指标之一,因此,在普通话教学中要加入职业语言能力训练,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1.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普通话教学内容可分三个层次[8]:第一层次是基础知识。学生受方言影响,普通话水平有很大差异,教师要因材施教,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自身方言和普通话在声韵调方面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反复练习。让学生掌握普通话基础知识,力求做到声韵调标准,表达流畅、自然,引导学生敢于说普通话。第二层次是一般语言能力训练。重点提高基于普通话表达的日常口语训练。将普通话基础知识应用于日常口语实践,通过举办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加强学生演讲、朗诵和辩论的技巧,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感受普通话的魅力和文化元素。第三层次是职业语言能力训练。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职业语言训练项目。如管理类专业(包括物业管理、物流管理、会计等),可以设置应聘面试、职场角色扮演(上级、客户、同事)、工作情景模拟等训练项目;旅游专业可以设置导游词解说训练项目;学前教育可以设置讲故事、看图说话、说课等训练项目。这些训练项目,使学生了解未来职业的语言特点,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

2.学生主体,多样教学

普通话训练是口语实践的过程,学生是实践的主体和主要参与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练习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实践[9]。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对于职业语言能力的训练,模拟情景教学法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更为明显。如针对汽车营销专业可以设置“车展”模拟情景,学生扮演客户和汽车销售人员,在销售环节中学生进行职业语言训练,包括客户的询问、订车,销售者的回答、车的全方位介绍等。通过模拟真实工作情景,可以让学生学会使用职业语言进行恰当的交流,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3.信息平台,网络教学

全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普通话移动学习[10]。如利用“学习通”“微信公众号”等设置普通话测试指导平台,教师可以随时对学生的语音语调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教师可以把普通话学习技巧和建议分享给学生,既给学生做出了正确示范,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普通话应用能力。

综上,高职院校的学生具备较高的普通话水平,不仅是社会生活的要求,更是未来职业发展和成功的必备核心素养之一,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学生普通话训练,拓宽普通话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有效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助力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提升。

猜你喜欢
普通话测试院校
幽默大测试
幽默大师(2020年11期)2020-11-26 06:12:12
“摄问”测试
“摄问”测试
“摄问”测试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如果古人也说普通话
学生天地(2016年19期)2016-04-16 05:15:26
17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