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漫漫
(盘锦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盘锦 124000)
幼儿歌曲弹唱教育是一项综合性和实用性极强的学科,是歌曲演唱与歌曲伴奏二者之间的有效结合,其学习内容主要包括视唱练耳以及声乐等多方面音乐知识。幼儿歌曲弹唱能力在当前学前教育专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学生大学学习的基础性课程之一。但是,在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歌曲弹唱能力的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因为它制约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和相关教育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以及当前的教育形势,寻找行之有效的教学创新方法,从而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不断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幼儿歌曲弹唱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占据着较大的比重,也是其大学学习的基础性课程之一,对学生日后的职业生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他们在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歌曲弹唱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学前教学专业学生综合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的提升。
其一,课程设置较为单一。音乐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涉及到多种课程的学习。但是在其教学实践中,很多学校仍然沿用传统的课程设置,其课程的单一性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的切实需要,也未能有效体现这一专业所具有的综合性以及实用性。比如,在声乐课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只注重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却未能向学生传授歌曲的发声以及乐理等相关知识,使得学生的演唱缺乏专业理论知识的支撑,从而严重限制了学生演唱水平的提高。钢琴技巧是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歌曲弹唱的必备技能之一,但在其教学实践过程中,老师只要求学生学会弹奏教学目标中的指定曲目,对和弦类型以及和弦的选择方式都缺乏细致的讲解,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此外,基础乐理的教学实践缺乏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培养,也未能使学生们切实感受到这一课程的实用价值,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其二,学生对幼儿歌曲弹唱的认识不够清晰。对于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缺乏必要的音乐理论基础,加之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较少,因而导致学生对幼儿歌曲弹唱缺乏清晰的认识,使其不能很好地将幼儿歌曲弹唱运用到日后的工作实践中去,使得二者不能得到有效的融合,导致幼儿歌曲弹唱的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其三,未能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在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歌曲教学实践中,很多学校未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并且学校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缺乏对儿歌中人文内涵以及艺术形象的深层挖掘,只是单纯地让学生们学习音乐理论和弹唱技能[2]。这种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切实需要,使得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很难得到明显的提高。与此同时,受学校自身条件的限制,学生们缺乏到幼儿园的实践机会,因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无法切实感受到幼儿歌曲弹唱的真正魅力和实际价值。这种教学现状使得学生的知识理论与职业教育很难充分结合起来,给学生走出校门走向工作岗位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也使得学生无法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该专业的学科特性,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创新和教育改革方法,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提供良好的保障。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儿童的教育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也对教师行业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幼儿教育是儿童教育生涯中的起点,对儿童的日后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但是在幼儿教育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将来的幼教从业者)的弹唱能力以及专业素质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幼儿教育的不断发展。幼儿歌曲弹唱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在大学课程的学习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生能力的提高对幼儿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其一,激发学生的音乐热情。老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启蒙者,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幼儿老师良好的音乐能力以及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有效提高幼儿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老师良好的音乐弹唱能力也可以起到良好的带头示范作用,对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具有良好的启蒙意义。
其二,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幼儿教学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以及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歌曲弹唱能力的培养可充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开启幼儿了解音乐的大门,使学生们充分了解到音乐这一课程的内在魅力,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学生具备对音乐之美的感知能力以及学习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歌曲弹唱能力的教学核心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伴奏能力以及演唱能力,良好的伴奏能力与演唱能力二者在教学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可共同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综合能力的提升,为幼儿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歌曲弹唱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弹”和“唱”的能力是同等重要的。良好的儿歌教学是“弹”与“唱”之间的深度融合,二者缺少任何一个都会使得教学效果大大折扣。因此在其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弹奏能力,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演唱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和综合能力,使其能够在日后的幼儿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职业特色,从而有效引发幼儿对音乐的情感共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热情。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歌曲弹唱能力教学实践包括熟练的钢琴弹奏技巧以及良好的歌曲演唱能力,还要求老师根据歌曲的风格、内容以及节奏,编排出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音乐伴奏。
在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歌曲弹唱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其弹奏能力是重点培养对象之一,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其弹奏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以及弹奏技巧,从而在日后的工作实践中可以有效提高幼儿的音乐素养,起到良好的引导和启发作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歌曲弹奏能力培养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其一,正三和弦的熟练运用。正三和弦是幼儿歌曲的基础和弦之一,应用颇广。为了满足幼儿的身心特点,有效培养幼儿学生的音乐素养,因此很多幼儿歌曲的长度一般都会集中在四句,且其内容也比较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因此幼儿教育的老师只要学会灵活运用正三和弦,就可以满足当前的幼儿教育要求;C、D、F以及G和弦是在幼儿歌曲中被经常使用到的歌曲调性,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只要学会熟练应用这四个调性,就可以在幼儿音乐教学中达到良好的弹奏效果[3]。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弹奏能力的教学实践中,老师们要加强学生对正三和弦的练习,并在其练习过程中给予学生专业的指导,从而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幼儿歌曲弹奏能力。
其二,灵活选择伴奏音型。在幼儿歌曲的教学实践中,伴奏的音型会随着歌曲的题材、风格以及自身特点而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弹奏能力培养还要注重学生对伴奏音型的熟练运用训练。比如,分解和弦音型一般被运用于抒情类的幼儿歌曲中;半分解和弦音型一般被运用于欢快活泼的舞蹈型幼儿歌曲中。此外,幼儿教师还要根据整个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合理选择伴奏音型,从而使幼儿在情感上与歌曲本身产生强烈的共鸣,达到幼儿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4]。
其三,伴奏和弦的合理选择。在幼儿歌曲的弹奏过程中,人们一般都会在歌曲的开始和结尾使用主和弦,从而使歌曲的整个曲调风格得到有效的巩固。在幼儿歌曲的弹奏过程中,幼儿老师应该在演奏的中间部位进行合理的正三和弦转换,同时为了使整个歌曲的弹奏过程更为流畅,也可以利用和弦转位的方式来连接。比如,主和弦原位在连接下属和弦时,经常会使用下属四六和弦来进行连接;主和弦原位连接属和弦时,采用六和弦来连接更为方便,这种连接方式既可以避免原位主和弦的远距离跳动,也符合就近连接的和声基本法则[5]。
学生良好的演唱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歌曲能力提高的基础课程之一,对学生们更好地投入到日后的幼儿教学中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学生幼儿歌曲演唱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气息训练、共鸣训练、声音位置训练以及吐字训练几个方面。良好的气息调节能力是学生优质演唱的重要基石,也是歌曲充满感染力以及生命力的重要保障。气息训练主要分为叹气式呼吸以及闻花式吸气。叹气式呼吸可有效放松吸气的肌肉群,使得演唱者的吸气和呼气可以达到良好的循环,从而使歌曲的演奏更具有感染力;闻花式吸气的主要目的在于集中演唱者的注意力,使得演唱者的声音更加清亮圆润,在其演唱过程中,演唱者要保持嘴巴自然张开的状态,并通过鼻腔来进行吸气,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气息调整方式之一[6]。
共鸣训练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演唱者声音的穿透力,主要训练方式为高位置喊人以及哼鸣等,从而让学生们切实体会到声音从声带送到眉心所达到的艺术效果。在共鸣训练的同时,加以诗词朗诵作为辅助练习,则会达到更好的演唱效果,使得演奏者的声音更为甜美婉转。
声音位置的训练可在很大程度上打开被训练者的口腔,使得演唱者笑肌上提,从而自然发出“eng”“ing”等意想不到的声音,从而达到更好的演唱效果[7]。此外,声音位置的训练还包括比较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一些方法,比如喊人、打嘟噜等。这种特殊的训练方式还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教学气氛,集中学生的上课注意力,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对于提高老师的上课教学效率大有裨益。由于幼儿对于未知事物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幼儿阶段的学生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针对这种情况,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弹唱能力的教学实践必须加强该专业学生的咬字以及吐字训练,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普通话能力,从而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也有助于老师利用各种有趣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有效提高幼儿的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是学生学习上的引路人,其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学校在建设专业教师队伍的过程中,要全面提升老师的专业能力以及职业素养,并定期开展培训以及进修工作,建立完善的奖励机制,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使得老师们可以自觉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不断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不断充实学校自身的教师队伍,有效提高学前教育专业老师的整体水平,从而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歌曲弹唱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材是学生日常学习的主要工具之一,也是学生们实现自学的重要方法。因此,教材设置的专业性和科学性与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歌曲弹唱能力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歌曲弹唱的教材编写中,我们要切实做到以下几点,从而保证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以及课程内容的专业性。
其一,将幼儿歌曲教学与本地深厚文化充分结合起来。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长期受到本地文化的熏陶,对本地文化有着天生的熟悉感和亲切感,二者的有效结合可使学校的幼儿歌曲弹唱教育更加立体化,有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应用能力大有裨益。
其二,在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歌曲弹唱教材内容的编写过程中,编写人员也要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不断丰富其知识体系,使得学生可以从歌曲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生活环境中,充分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和内在魅力。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歌曲教学实践中,老师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能够很好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比如,老师在教学曲目的选择中可以采取枯燥与生动互相穿插的教学方式,从而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除此之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结合教学实际,不断优化自身的教学模式。比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多地延伸歌曲之外的相关知识,通过对歌曲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生平事迹的讲解,不断扩展学生的音乐知识面,也可以使得学生更好地了解该曲目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悟能力[8]。
例如,某老师在讲授《一闪一闪亮晶晶》这个曲目时,就向学生介绍了该曲目的创作背景,并向学生展示了不同版本所带来的艺术体验。这种教学方式为学生们营造了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知识储备,也使得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与此同时,老师在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歌曲弹唱教学实践中,也可以有效结合其他课程元素,如在教学实践中加入舞蹈的元素,可使学生在艺术环境的熏陶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感悟,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有裨益。
专业技能是学生面对职场竞争的取胜法宝之一,过硬的专业素养是学生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技能[9]。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歌曲弹唱的教学实践中,老师们要不断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此外,学校也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举办一些与之相关的技能大赛,并鼓励专业老师进行评选,使学生的专业学习与业余爱好充分结合起来,为其提供良好的训练以及实践机会,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不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10-12]。
为了全面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歌曲弹唱能力,学校必须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以及学生的身心特点,寻找切实可行的教学创新和教育改革。建设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编写专业的幼儿弹唱教材,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全面提升该专业学生的弹唱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投入到日后的工作学习中,为我国幼儿教育的不断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