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探析

2021-12-29 05:38:20郝冬梅
辽宁高职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立德职业技能职业院校

郝冬梅

(大连汽车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1)

党的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已成为新时代教育工作需要面临和解决的重大育人课题,也为职业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中国正处发展转型期,需要大批具有职业精神的高技能型人才。针对当前职业教育存在注重传授知识与技能,忽略培养职业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等问题,职业院校需要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从自身属性与特点出发,积极探索立德树人视域下系统培育大批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这是当前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1]。

一、立德树人视域下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育内涵

立德,是指通过教育实践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塑造其优秀品格;树人,是指通过教育实践塑造学生,在立德的前提下使之成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为根本,树人为核心;立德为前提,树人为旨归。立德树人构成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在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下,职业院校在培养专业人才过程中,需要注入职业精神元素,即重视学生专业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的同时,也重视职业精神培育,两者缺一不可,从而实现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精神培育有效结合,使之培养出来的人才既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有崇高的职业精神[2]。

职业技能,即岗位所需的专业技术与能力,是对从业者提出的职业要求。职业精神,即具有职业特征的精神品质,是从事职业应具有的觉悟与精神,反映一个人的职业素养[3]。

职业岗位是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二者的统一体,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是从业主体两个重要的职业特性,二者在学生的职业人生发展过程中,是内在统一、相互依存,又互相促进、相互转化[4]。良好的职业技能是顺利就业、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良好的职业精神,如责任意识、敬业精业、团队合作、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等又为专业技能的提升提供了动力支持。良好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是学生顺应社会,成为企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不断创造价值的必要条件。

二、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现状与反思

职业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德技俱佳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一些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中普遍侧重专业知识、岗位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综合素养和职业精神的培育,突显专业课程地位而压缩文化素质课与人文教育,这种职业教育缺乏教育性、人文性,易陷入工具性、功利性的陷阱[5]。从长远看,只重知识技能忽略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既不能满足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与企业产业升级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就业、立业、创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6]。同时,通过企业走访与就业部门的反馈发现,走出校门踏上社会的毕业生普遍存在高跳槽率、高流动率、缺乏责任担当意识与吃苦耐劳、合作进取精神不强等问题。因此,当前职业教育重知识技能传授,更重立德树人全面育人;既是时代所需,也是现实所求。

三、立德树人视域下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育路径

(一)坚持立德树人,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职业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又如何培养?关键是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遵循,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从宏观上做好蓝图设计,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改良利于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人才培养方案[7]。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上体现出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内在要求,将职业精神的培育渗透到课堂教学、校内外实践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实现学生专业知识、实践技能与职业精神等职业素养的综合提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纳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计划方案中。首先,需要职业院校顺应新时代国家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革新办学理念,不断探索创新适合本校教育教学实际的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方法与模式;其次,需要职业院校制度层面的规范与创新,以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与学生职业精神培育工作的开花结果。

(二)发挥思政功能,实施课程育人

思政课是职业院校立德树人、培育学生职业精神的主要渠道,因此,职业院校思政课要与国家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同频共振,结合专业特点,注重加入新时代社会主义职业精神的元素,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塑造学生符合时代要求的职业品格与职业精神。

另外,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是一个需要包括全员参与,不同课程参与的系统工程,因此,职业教育必须聚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系统培养专业人才为出发点,设置利于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与内容设计上对接岗位规范,彰显职业精神元素,开足、开好公共基础课;加强专业课与文化课的相互融通,制定有利于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课程目标。同时,探索建立“大思政”育人体系,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不断创新职业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模式,以培养出新时代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8]。

(三)拓展社会实践渠道,推动活动育人

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体验社会、提升职业素养的一种有效路径。职业院校应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校内外实践活动,切实体会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重要意义。职业院校可以拓宽和搭建学生社会实践的渠道和平台。如可以建立志愿服务机制,使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激发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使学生置身企业环境和工作岗位,切实感受企业的优秀文化和制度规范。同时,职业院校可联合社区,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社区活动,让学生切实体验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回馈社会。通过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体悟职业精神,培养职业素养,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会团结协作,懂得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增强职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营造文化校园氛围,体现环境育人

职业院校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重要载体,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和培育。因此,职业院校要汲取有价值的企业文化元素,准确定位体现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实际出发,建设校园文化的主阵地。为此,职业院校一是要做好宣传工作,即通过展示板、宣传栏、广播、网站等多种方式,对一些先进人物、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典型职业精神的案例进行宣传,营造渗透优秀企业文化与职业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二是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即开展各种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以“敬业、诚信、奉献、责任担当、艰苦奋斗”等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专题讲座等社团活动,定期开展各类校园技能大赛等,让学生在各类活动中加深对职业精神的领悟与理解,在环境育人过程中将职业精神逐渐内化为学生正确的职业目标与追求[9]。

(五)打造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促进以人育人

师是教育之根本,师德是师之灵魂。职业院校要想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必须要求教师既要有坚实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技能,更要有高尚的职业精神。职业院校要建设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一是要走出去,即要推动教师走出校园进企业,与岗位零距离。学校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选派老师定期到企业单位参加顶岗培训,让教师能充分感知各岗位所需的职业素养,找到教学与岗位需求之间的差距,吸收行业专业领域新知识、新技能、新要求、新规范,以更好地带到校园,服务课堂、教育学生。二是要请进来,即要把行业企业中德技双馨的技术人才请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让学生近距离感受行业企业精英们的精湛技艺和敬业精业精神,引导学生见贤思齐,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同时,作为教师要不断加强师德修炼,提高育人水平,做好学生成长成材的引路人[10]。

总之,职业院校需要着眼于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和创新立德树人视域下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思路和方法;坚持以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协同培育为人才培养的着眼点和立足点,并使其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始终,在不断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充分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提升学生职业自信心,从而为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实现人生价值打下坚固基石。这也是当前职业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立德职业技能职业院校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18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工会信息(2020年21期)2020-02-28 07:19:36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3:12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51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学习月刊(2016年14期)2016-07-11 01:54:48
“严以修身”先立德
学习月刊(2015年20期)2015-07-09 03:39:28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