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桂梅
【摘要】为了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教师要善于借助数直线模型帮助学生理解运算的意义,借助小棒、计数器等直观模型,通过图示表征、数形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发展数感,拓展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直观模型;算理;运算意义;位值制; 算法探索
一、计算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近期听到的一节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忽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评课时,大致有以下三种观点:(1)现代计算器发达,计算没必要下狠功夫抓。(2)学生在课堂上探索计算过程花费时间多,不如直接讲授算法,然后通过适量的练习进行巩固,这样的课堂教学更高效。(3)口算过程就是算理的体现,可直接让学生通过知识转化来理解算理,课本提供的点子图作用不大。以上三种认识,都是对算理认识的偏差,不使用直观模型的教学,轻视了操作、探究,学生难与将所学的知识形成脉络,达到融会贯通。
二、新课程标准对运算能力提出的要求
运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基本技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小学是学生运算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运算能力不仅包括会算和算正确,还包括对运算的本身要理解,这样才有助于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运算能力的三个维度:正确运算、理解算理和方法合理。因此,计算教学的目标不能只停留在学生会算和算正确的层次上,学生还要懂得解释计算的依据,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做到算法和算理的结合。学生理解了算理,才能结合具体情境对各种方法进行筛选优化,进行合理的运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各种直观模型,凭借图示表征、数形结合的方式,把抽象的算理具体化,可以助力学生对算理的理解。直观模型指的是具有一定结构的操作材料和直观材料,如小棒、计数器、长方形或点子图、数直线等。
三、巧借直观模型,促进算理的理解
算理包括运算的意义、位值制和算法的探索等。
(一)数直线模型帮助学生理解运算的意义、发展数感
在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的第一册第七单元,就出现了毛毛虫图,第二册开始出现了数线。数线是数轴的雏形,数线的出现,为学生理解运算的意义提供了思维支撑。加法就是将一个加数向右平移若干个单位,乘法本质上也是加法运算,它与加法的区别在于,每次相加的数是相同的(如图1)。减法就是将被减数向左平移若干个单位,除法也可看作是减法运算,它与减法的区别在于,每次减的数都是相同的。借助数线图,学生能够直观感知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的意义,同时数线图能形象呈现运算的结果变化过程。如计算87+139,通过让学生画出数线图进行计算(图2),先算87+100=187,再算187+30=217,最后算217+9=226,把139拆分为三个相加,数线上用三段不同的长度表示100、30和9这三个数,让学生形象感知数的大小差距,通过三次的得数对比,发现当加上一个比较大的数时,结果就和原数相差较远,而加上一个比较小的数时,结果就和原数较接近。通过形象的图示表征,学生既理解了口算的计算过程,同时又发展了数感。
(二)借助小棒、计数器模型帮助理解位值制
计算的一个基本原理,相同的计数单位才能相加或相减。结合小棒和计数器使用,能很好地理解位值思想。如计算50+3和50+30,让学生摆出小棒模型,然后在小棒图下方呈现计数器。先在计数器十位上拨5颗珠子,再在个位上拨3颗珠子,十位上的5颗珠子表示5个十,计数单位是十,个位上的3颗珠子表示3个一,计数单位是一,合起来是5个十和3个一,结果是53;计算50+30,先在计数器十位上拨5颗珠子,再在十位上拨3颗珠子,十位上的3颗珠子,表示3个十,3个十和5个十的计数单位都是十,所以3能和5相加,得8个十,结果是80。通过计数器的直观呈现,让学生理解相同的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数值不一样,理解位值制思想,明确相同的计数单位才能相加减。
(三)借助点子图、方格图等进行算法的探索
计算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教给学生计算的法则,让学生遵循固定的程序机械地进行演算,得出计算结果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不经历算法的探索过程,单纯的竖式计算是无法乘载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和思维发展的。
下面以14×12为例说明怎样借助点子图这个直观模型,进行数形结合,让学生理解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如下:问题1.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个新知识,能否借助点子图,转化为我们已学过的知识进行解决?利用点子图,学生会将14×12转化为14×6×2(图3) ,还有的转化为 12×7×2,这两种转化都是把点子进行平均分。问题2.如果有些乘数不能进行平均分,你怎样圈呢?有没有一种对所有数都适合的圈法?引导学生把12个14分为10个14和2个14,先圈10个14,再圈2个14,10个14加上2个14就是12个14(图4),然后根据所圈的点子图写出口算过程,14×10=140,14×2=28 ,140+28=168。问题 3.你能结合点子图和口算方法,尝试写出竖式计算过程吗?竖式计算时,第一步用2和14相乘,第二步用10和14相乘,第三步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问题4.10个14还可以怎样分?2个14还可以怎样分?你能在点子图上圈出来吗?引导学生把10个14分为10个10和10个4,2个14还可以分为2个10 和2个4。(图5)口算过程:10×10=100 , 10×4=40 ,10×2=20,100+40+20+8=168。问题5.你能用列表的方法计算吗?通过借助点子图,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学生理解竖式计算的来龙去脉,点子图、竖式计算、列表计算并不是割裂开来的,它们内在的算理是一致的,只是表现形式不一样。看似零散的知识,老师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找到知识间的联系,找到知识的承重墙,培养转化、优化、数形结合思想,学生的思维才会得到拓展,这也将成为学生运算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石。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列透视》/斯苗儿著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12
[2]《小学数学教师专业能力必修》/杨玉东,巩子坤主编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4
[3]《小學教学设计.数学》 2021.01.02.
(责任编辑:张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