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 祝振全
论述类文本阅读自受到高考命题青睐后,愈发显示出其恒久的考查魅力。然而,据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阅卷的统计,得分率最低的题目仍然是论述类文本阅读。那么,该如何做好论述类文本阅读题,从而提高得分率呢?笔者结合近二十年的高中语文教学经验以及近年的高考真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以便同人参考。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中要求:“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不难看出,《考试说明》已经基本明确了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点要求,尤其是对两个能力层级内容的考查。比如,对论证方法的考查,我们可以搜索储存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论证、理论论证、因果论证,然后结合文本内容进行解读,明确文本中所采用的论证方法是哪一种。2018年全国卷Ⅰ第2题A项:“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通过对文本内容的解读分析可知,文章没有采用对比的论证方法,因此A项的表述错误。
又比如,对文本结构的考查。一般的论述类文本结构往往由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三部分组成;或者根据引论、本论和结论,可判断出文本是按照总分式结构,还是破立式结构。其中,根据本论部分各段落中所用材料的性质、角度,可以明确各段落是并列结构关系、对照结构关系,还是递进结构关系。如2019年全国卷Ⅱ第2题A项:“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通过解读并概括文本内容,确定文本内容是按照“先总后分”的结构来论证的,即先总论“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接着从两个方面分别论述,即“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因此,A选项表述准确。
2021年全国甲卷第2题和2020年全国卷Ⅰ、2018年全国卷Ⅰ第2题的考查如出一辙。因此,准确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在梳理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等。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通过分析,2020年全国卷Ⅰ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孝经》引用孔子的话,说明孝道是天地常规通则,目的是为了论证“‘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而《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的引用是论证“孝”成为家庭伦理规范、社会伦理制度的哲理上的根据。因此,第2题A项中“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这一说法是错误的。
而2021年全国甲卷第2题A项,根据原文第二段“关于这个问题当然可以见仁见智,中国目录学史也未尝不可用‘断代法’来编写(吕绍虞《中国目录学史稿》即用分期断代法论述)”可知,举吕绍虞的著作是为了佐证“关于这个问题当然可以见仁见智,中国目录学史也未尝不可用‘断代法’来编写”的观点,并非与姚名达的著作做对比,而作者对姚名达敢于创新的态度则是肯定的,因此,A项表述错误。
从以上对高考真题的分析可以看出,要想在紧张的高考考场中提高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准确率,我们必须明确考点,掌握相关知识点,再追求一定的方式方法,方可游刃有余。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必须通过阅读才能通晓一篇文章的文意,而且要多读、深读、精读,文意才能够显现,内容才能理解到位。
做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必须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不可直接去看题、做题。尤其在高考考场,阅读就显得更加重要。阅读方式多样,如泛读、深读、精读等,可视情况采用合适的阅读方式。无论采取哪种阅读方式,文本所呈现的信息点,包括文本题目,抑或是文本内容的出处,都要注意。在阅读完文本内容后,要能够根据文意,概括出段意、层意和主旨(或中心思想)。只有这样,应对第1题——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时才能游刃有余。
2018年全国卷Ⅰ论述类文本阅读第1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D项,“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表述错误,从原文第四段“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可知,“新子学”不能脱离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又如2019年全国卷Ⅲ论述类文本阅读第1题C项,“应当避免西式改编”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通读文本之后,不难概括出第三段的段意:各类民间表演艺术经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成功搬上舞台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其实,第三段在论证过程中说: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原则……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这样的表述并不能说明“避免西式改编”就可以防止“失去原有风格”。
再如,2020年全国卷Ⅰ第1题D项,“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错误。原文是“‘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可见是“某些形式”,而不是所有“传统‘孝’的形式”。
还如2021年全国甲卷第1题B项“《中国目录学史》……缺点是强立名义”错误,张冠李戴。根据原文第二段“中国目录学虽然源远流长,但发展进程中‘时代精神殆无特别之差异’……硬要划分时期,区别特点,‘强立名义,反觉辞费’”可知,并不是《中国目录学史》“强立名义”,而是中国目录学“硬要划分时期,区别特点”。
综上可知,阅读文本内容及通晓文意是做好论述类文本阅读第1题的基础。在这道题目中,一般错误设置有偷换概念、无中生有、曲解文意、混淆范围、过于绝对、关系不当、答非所问等,答题时,要结合题干,将选项和文本内容仔细比对分析。
如果说阅读文本内容是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基础,那么仔细审读题目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读懂了题目的要求,才能按图索骥,找准相应信息、相应内容,从而有效地分析和比对,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首先,注意审读题干,明确是选择“正确”的一项还是“不正确”的一项,可以在关键词语下面进行标记,以此提醒自己。比如,第2题的题干往往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可圈出“论证”和“不正确”作为关键词。
其次,正所谓文有文眼,题有题眼。在审读题干时,要注意题干内容表述的侧重点。比如,2018年—2021年全国卷中,第1题侧重点是“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第2题侧重点是“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考查的是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第3题侧重点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考查的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最后,再精准审读选项内容,分析判断是否符合题干的要求。比如,2019年北京卷,做第1题时,要紧紧抓住题干中的“生物多样性危机”这个概念。通读材料一第二段“但无序蔓延的城市开发使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日益萎缩,一部分动植物不得不和人类共同生活在城市之中”可知,“动植物和人类共同生活”是城市化的表现,与“生物多样性危机”没有直接关系,D项不符合题干要求。
再如2019年北京卷第3题“材料二说,与遭受高度集约化农业严重破坏的乡村环境相比,城市中的物种往往更多。下列对其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审读四个选项,B项曲解文意,因为材料二第四段说的是“栖居于精心维护、富有情调的花园中”,而不是“城市中的生物得到了精心保护”。
还如,2021年全国甲卷第3题B项,“与主题分述法相比,使用断代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更能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错误,原文只说“中国目录学史也未尝不可用‘断代法’来编写(吕绍虞《中国目录学史稿》即用分期断代法论述)”,但并没有证据表明其比主题分述法“更能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于文无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