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学科书目的编纂

2017-01-03 19:35夏南强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目录学

夏南强

摘要 文章提出了青年学子学习、研究迫切需要撰有类序的当代学科书目的问题。从单个学者无力承担编纂撰写类序学科书目之重任、学者自发组织编纂学科书目之不可能、学术界没有给予重视等角度,分析论述了当代缺乏编纂有类序学科书目的原因。倡议由教育部牵头组织编纂当代学科书目,并就当代学科书目的编纂体例、编纂内容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 当代学科书目 学科书目编纂 类序 目录学

分类号 G257.2

DOI 10.16603/j.issn1002-1027.2016.04.016

我国有编纂书目的优良传统。自西汉刘向、刘歆父子首创《别录》《七略》之体,班固《汉书·艺文志》采用于史志目录,《隋书·经籍志》继轨其事,到《四库全书总目》发扬光大,书目中“类序”与“提要”结合,更好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达到了传统书目编纂的顶峰,受到学术界的高度推崇与嘉许。类序是在书目类目前总括纲领,介绍部类内容、类目沿革,揭示学术起源与发展,指引阅读研习,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某类图书或某方面知识内涵的叙述和说明性文字。提要在书目里侧重于评判和揭示图书内容优劣、版本异同。然而,当代不仅学科书目罕见,“提要”与传统走样,“类序”更无以从书目中寻觅踪影。我国目录学的优良传统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

1 指引学研:亟需编纂有类序之当代学科书目

人类已经跨入了21世纪,进入了手机网络信息时代。在这个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青年学子们的学习研究,需要有类序的学科书目吗?我们认为,这不仅不是一个伪命题,而且是一个需要学术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每年高考结束后,中国都有上千万学生跨入大学校门,面临着一个相同的困惑:我所学的专业,有哪些著名的著作、有哪些权威的教材可供学习?如果我对另外一个相关、相邻、交叉的学科感兴趣,我应该阅读哪些优秀的专著和教材?以绝大多数理工科学生都要学习的课程“C语言”为例:这门课程国内编纂出版的教材不下千种,哪个作者编写或翻译出版的最好?好在哪些方面?它的来龙去脉又是怎样?与哪些其他方面的计算机知识密切相关?通过4年的学习,有的学生或许能从某位教师那里听到一些片言只语的评论,或许能够靠自己的钻研、比较了解一二,但大多数人或许仍然茫然不知。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只是抱着老师指定使用的教材(不管其是否优秀)死啃。多少年过去了,这种“盲目学习”的状况丝毫没有改变。不知消耗了多少学子学习的热情,浪费了多少学子学习的时间和精力,阻碍或推迟了多少学子进入研究领域的步伐!这或许还是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性的答案: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竟然没有一部撰有类序的当代学科书目可供青年学子学习和研究参考!

清代乾隆皇帝征集天下图书,组织全国学术力量编纂《四库全书》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不论其用意如何,但客观上为读书人研习学问指引了门径,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参考价值,这是后来的学者给予充分肯定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分4部44类66子目,部、类、子目下都撰有类序。所收1万多种图书,每种都撰写提要。其实质就是我国古代最大的综合性学科书目。张之洞《輶轩语·语学》中“读书宜有门径”条说:“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半功倍。或经,或史,或词章,或经济,或天算地舆。经治何经,史治何史,经济是何条,因类以求,各有专注。至于经注,孰为师授之古学,孰为无本之俗学;史传孰为有法,孰为失体,孰为详密,孰为疏舛;词章孰为正宗,孰为旁门:尤宜抉择分析,方不至误用聪明。此事宜有师承。然师岂易得?书即师也。今为诸君指一良师,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读一过,即略知学术门径矣。”张氏推崇四库提要为良师,就是因为其中学科门类类序与每本书的提要结合,揭示了各学科门类的学术渊源,指点了学术津梁,评骘了每本著作的学术优劣。他认为不管研习何种学问,它都能指引门径,使研习者事半功倍,不至误用聪明。言外之意还有:由此入门,也不至于或遇庸师,误人子弟。张氏之说是否有根据呢?我们不妨看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类书类小序:

类事之书,兼收四部,而非经非史,非子非集。四部之内,乃无类可归。《皇览》始于魏文,晋荀勖《中经》分类何门,今无所考。《隋志》载入子部,当有所受之。历代相承,莫之或易。明胡应麟作《笔丛》,始议改入集部。然无所取义,徒事纷更,则不如仍旧贯矣。此体一兴,而操觚者易于检寻,注书者利于剽窃,转辗裨贩,实学颇荒。然古籍散亡,十不存一,遗文旧事,往往托以得存。《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诸编,残玑断璧,至捃拾不穷。要不可谓之无补也。其专考一事如《同姓名录》之类者,别无可附。旧皆入之类书。今亦仍其例。

小序先指出类书的性质,类书体裁著述之所创始,历代书目著录情况及其异议;既而分析它的兴起所带来的弊病和利用价值,尤其是几种最重要类书的利用价值;最后说明某类有别于类书的书籍收入类书类的原因。我们读了这篇小序,再读该类下所收各种类书的详细评论和介绍文字(提要),自然对研习类书、利用类书就大致心中有数了。可见,张之洞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推荐与赞许,是可信的。张氏也因编写《輶轩语》和《书目答问》两书,在学术界声誉鹊起。张舜徽先生认为:“近世达官巨人之言论,影响于学士书生最大者,厥惟曾国藩张之洞两家……至于辨章学术,晓学者以从入之途,则张之洞所为《輶轩语》《书目答问》影响最大。张氏为清季疆吏中最有学问之人,其识通博而不拘隘。《輶轩语》中《语学》一篇,持论正大,几乎条条可循。”周建人《书房一角·輶轩语》亦云:“《复堂日记》卷三庚辰年夏有一条云:‘阅《輶轩语》,不必穷高极深,要为一字千金。可谓知言。六十年来世事变革,乃竟不见有更新的学术指南书,平易诚挚,足以抗衡者,念之增慨。”(今按:《复堂日记》的作者为清代谭献。检1889年光绪乙丑刊《半厂丛书》本《复堂日记》原文,“卷三”应为“卷四”;“一字千金”,应为“千金一字”。周氏引述有误。)张、周两位学人都对《輶轩语》推崇备至。以今天的观点来看,《輶轩语》是学术指南书之指南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书目答问》则实至名归,是“货真价实”的学术指南书。《輶轩语》撰于1875年,《书房一角》写于1940年11月至1943年10月之间,周氏故有“六十年”之说。周氏之说离现在又过去了七十多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书目答问》等“学术指南书”的出版,至今则已分别近300年和200年。时过境迁,除了对中国传统学术研究领域仍具有较大参考价值之外,于当代各种自然科学学科、社会科学学科的学习研究,已不具备多少参考价值。在学科愈分愈细,各种研究著述和教材层出不穷、浩如烟海的情况下,“更新的学术指南书”——继承传统,编写类序和提要之当代学科书目仍不见踪影,学子们在广袤的学海中要想摸清学术门径,真是难比登天,哪能不望洋兴叹!笔者曾在某大学做过一个简易问卷调查,就大学的读书、研究等问题发放了3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答卷287份。包括文、理、工科9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其中的两个调查结论是:一、对所学专业的学术源流、学术研究领域的不同研究状况,专业内最著名的学术研究著作、最优秀的教材、最有名学者的学术造诣,没有一个学生能全面掌握了解。二、没有一个学生阅读或查检利用过当代学科书目甚至专题书目。

2 当代缺乏有类序学科书目的原因

寻检现已出版之当代学科书目,当数北京图书馆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1997年按学科分卷出版的《民国时期总书目》较有名气。该书目收入了90%以上民国时期出版的图书,所收各书大多附有内容提要,并以B、S、C三个拼音字母分别揭示了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重庆图书馆之馆藏。此外,版本图书馆所编《全国总书目》,大体上按年编纂出版;《全国新书目》月刊,按月编纂出版。都是依学科分类,反映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出版的图书情况。但是这几种书目都没有类序,没有揭示某一学科内图书的学术渊源、学术地位、相互影响和发展之概况。其每书下之提要,大多照原书提要摘录或?录而来,既不介绍其突出之优点,遑论指出其明显之不足,都是泛泛介绍的文字。后两种书目,更无法基于一段较长时间的视野,总结揭示某一学科的研究进展情况。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现已出版之当代学科书目,对研习者而言,参考利用的价值不大。而撰有类序的当代学科书目则付阙如。如果说民国时期的战乱、新中国成立前30年政治运动的此起彼伏,是造成学术界无法编纂学科书目的原因的话,1979年至今,近40年了,中国社会蓬勃发展,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学术环境都可以说是建国以来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为什么也没有具有真正学术功力的可供青年学生和研究者参考使用的学科书目问世?发掘其深层次原因,我们认为是十分必要的。

2.1 单个学者无力承担编纂有类序学科书目之重任

当代社会,学术研究的进展日新月异。在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任一学科,研究领域五花八门,且交叉渗透、不断拓展。以专著、编著、教材、工具书等形式面世的图书,大都以千、万种计。而一个学科内的研究者,大多只能是“术业有专攻”,将学科内的某一领域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只有凤毛麟角般的极少数顶尖学者,其研究才能涉及相邻学科的几个领域,做出骄人的业绩。因此可以说,任何学科内的杰出学者,都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科内的著述逐一寻觅阅读、评骘优劣,撰写出高质量的提要。由于研究领域以及知识视野所限,更无法站在学科的高度,关注学科内的一个个研究领域,撰写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类序,剖析知识体系、研究群体及其特色与不足,独力承担编纂有类序的学科书目之重任。考察历史上的私撰书目,著名者如《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之类,其提要虽多有可取之处,而类序则往往因个人学力之所限,或有或无,参考价值不大。这也可为当代学者无法独力胜任编纂含有类序的学科书目工作之佐证。

2.2 学者不可能自发组织编纂有类序的学科书目

编纂有类序的当代学科书目,必须集众人之力而成。能否由学者自发组织呢?回答也是否定的。新中国成立近70年来,没有学者自发组织编纂学科书目并出版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首先,有这种号召力的领军人物欠缺。即使在一个学科内,编纂单一学科书目,振臂一呼,众望所归,具有绝对号召力的学术领军人物,亦很难寻觅。其次,编纂学科书目,尤其是撰写类序的学科书目,费时耗力。即便是单一学科书目,组织学科内众多学者分工撰写,费力劳神不说,没有三、五年的时间,其成果也难以成型。况且当今各种学术评价指标体系,都是重论文,轻著述。书目这种形式的成果,是“二次文献”。全国所有的高校、科研院所,在评定职称、职位升迁等方面,都不把书目作为学术研究方面的“硬指标”,书目也没有什么“影响因子”可言。因此,没有多少学者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从事编纂学科书目这种‘费力不讨好的工作。

2.3 没有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

有类序学科书目的编纂,迄今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这是与当代目录学研究式微的负面影响息息相关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面世之后,一直到清末民初,目录学成为显学,其研究著述、续补著述、新编书目灿若繁星,对指引学术研究甚至在思想解放与启蒙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但自1931年抗日战争爆发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这段时期,中国战争频繁、动乱不断。总结学术研究情况的新编学科书目,根本不可能组织编纂出版。1978年恢复高考之后,20世纪80~90年代初期,目录学曾经“热”过一段时间,却仅仅局限在图书馆学和传统史学领域。图书馆学界的研究偏重在书目方法、书目情报服务、目录学史、目录学思想研究等理论层面。如彭斐章的《目录学》《书目情报需求与服务研究》;乔好勤的《中国目录学史》;余庆蓉、王晋卿的《中国目录学思想史》等。研究传统史学的学者,则投身于传统典籍的解题书目编纂,如张舜徽的《中国古代史籍举要》、柴德赓的《史籍举要》、王树民的《史部要籍解题》、李宗邺的《中国历史要籍介绍》等。黄永年2006年发表《编撰(书目答问)新本刍议》的文章,也局限于呼吁续编传统书目。着眼于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整体或各学科书目编纂的学者,并未之见。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搜索引擎的利用,检索学术论文和相关信息越来越便捷,大学教师和学术研究者的目光大都盯着学术研究前沿,以申请研究项目、发表学术论文为第一要务,很少或不愿顾及学科研究成果的总结,对教学的重视程度也大大降低了。另外,除了传统学术研究领域的学者对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功用有深切感受之外,当代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各个学科领域的学者,有关中国古代目录学的知识极少,根本就不会想到古为今用,学习借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古代目录学研究的成果,编纂有类序之当代学科书目,为青年学子的学习、研究提供指南等问题。因而,中国学术界都没有将当代学科书目的编纂提升到一个思想认识的高度。

3 编纂当代撰有类序学科书目之倡议

如前所述,当代学科书目编纂工作的难度是显而易见的。但为了千千万万青年学子的成才,为了早日实现繁荣富强的中国梦,即使是最难,也应该迎难而上。因此,笔者发出编纂当代学科书目之倡议,以期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与呼吁。

3.1 国家层面的组织实施

编纂当代学科书目是一个庞大的学术工程。它是对建国近70年来学术研究成果的总结,也是对近70年学术研究成果的揭示。且涉及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个学科,研究成果以千万计,没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没有科研经费的大力支持,要完成编纂任务,是根本不可能的。基于此,我们认为,国家层面的组织实施是当代学科书目编纂成功的保障。应该由教育部牵头组织,国家以专项经费拨款的方式支持,以保障这项庞大学术工程高质量地顺利完成。

具体而言,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以二级学科专业门类为基础,组织当代学科书目的编纂。

2012年10月12日,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其中一级学科门类12个,二级学科专业门类92个,三级学科专业506个。当代学科书目的编纂,教育部宜以《专业目录》中92个二级学科专业门类为基础,组织实施。每个二级学科委任3-5名著名学者主持负责,经费也相应拨付给二级学科负责者,由其联系、邀请本学科专业内的学者参加书目的编纂工作。宜参照《不列颠百科全书》邀请作者撰稿的做法,学科内的每个学术研究领域,必须由素有研究的专家来选择图书、撰写提要和类序。经费到位,每个提要、类序都责任到人(署名),以保障书目高质量按时完成。

(2)试点先行,以点带面。

由于大多数社会科学学科、自然科学学科领域的学者不熟悉书目编纂业务,更不知道借鉴古代著名书目的编纂方法,建议在传统人文科学领域,选择一、二个学科作为试点,先行编纂单个学科的书目,组织有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切磋琢磨,打造精品,作为各学科书目的示范。然后由教育部组织召集各学科书目编纂之负责者及主要参与者,以学术讲座的形式,请书目编纂和研究领域的专家介绍学科书目涵括的主要内容、编纂体例、具体的编纂方法,以及编纂时需要注意的事项等。虽然不要求照葫芦画瓢,鼓励各个学科书目编纂出各自特色,但要求每个学科书目涵盖的内容必须全面,必须符合书目的体例,必须符合一定的规范。这样,可以保证学科书目的整体质量。

3.2 构建科学的学科书目编纂体例与内容

学科书目的体例与内容是决定书目成败的关键。就体例而言,如果设计不科学,安排不合理,会导致收录图书杂乱无章、臃肿失衡、利用不便。就内容而言,在信息获取十分便捷的当代社会,几乎任何一本图书,都能利用网络或多或少地检索到一般性的有关信息,如书名、作者、简短的内容提要甚至章节等。如果学科书目的内容仍然着眼于这些浅层次信息的组织揭示,不仅毫无意义,也没有参考利用的价值。因此,构建科学的学科书目编纂体例和内容,是书目编纂成功与否的关键。

3.2.1 学科书目的编纂体例

首先,要解决入围的图书问题,也就是要确定收录图书的原则。比如说,是“竭泽而渔”,将学科内图书全部收录,还是选择性收录?如果是选择性收录,是否有个衡量入选的标准?考察当代出版的学术性图书,无外乎三大系列:一是研究性图书。包括专著、编著、教材;二是资料集成性图书。包括总集、别集、资料汇编、资料性丛书;三是工具书。主要包括字典、词典、书目、类书、索引等。三大系列图书应该都在收录图书之列。但应全部收录还是选择性收录?笔者倾向于后者。这是因为,第一,全部收录学科内图书,书目的篇幅会过于庞大,既会显著增加书目编纂出版的成本,也会增加读者选择的时间与精力。第二,三大系列的图书,许多有修订、增补再版现象,“前修未备,后出转精”,书目收录自然以修订、增补本为宜,不必将不同版本统统收入。第三,选择性收录,宜采用“注重优秀著述”策略,也就是重点收录优秀的研究性图书、资料集成性图书、工具书。当然,这肯定会涉及到学术评价问题,而且,三种不同类别的图书,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这里囿于篇幅,笔者无法深入探讨。一般而言,研究性图书,可以将是否具有学术独创性、学术创新性、论证的科学性视为人选的标准;资料集成性图书,可将资料收入的准确性、全面性、规范性视为入选的标准;工具书则可将编纂体例的严谨性、内容的科学性、阐释的正确性等视为收入的标准。对低劣有害的、平庸无特色也无害的研究性图书、资料集成性图书、工具书,则可以学习《四库全书总目》“存目”的做法,利用“提要”予以揭示。以免社会上大量流传,贻误青年。这也是克服学术图书市场良莠不分、鱼目混珠的重要措施。台湾、香港等地出版的学术性图书,也要择其优秀者收录介绍。至于文学艺术类、通讯报道类、科学普及类等非学术研究性图书,自然不在学科书目收录之列,这些都是在收录图书时应该先行明确的。

其次,当代学科与研究领域交叉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计算机科学与数学、化学与生物学、物理学与化学、文学与史学和哲学等,都无法在学术层面截然区分开来。每个学科下不同研究领域之间,则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上述三大系列学术性图书,许多在不同学科和不同研究领域都有学习和研究参考的价值。因此,除了在其所属学科重点介绍外,宜参照古代书目“互著”的方法,在不同学科与研究领域分别予以揭示。

再次,学科下图书的分类,宜根据不同的研究领域,设立不同的类别。类别的多少视学科内研究方向与学术成果的情况而安排,无须作硬性规定。每个学科、每个研究领域(类别)都必须撰写类序,以彰显学术源流,剖析学术领域之研究特长、进展与趋势。

3.2.2 学科书目的内容

学科书目的内容包括提要与类序两个部分。

图书提要部分。图书提要不同于图书内容提要。前者是站在学术高度,对图书的内容范畴、学术特色、学术源流;图书的主要优点、缺点;作者的学术师承、学术背景;图书的版本等,一一揭示,以便读者学习和研究参考。后者则仅仅着眼于图书内容,加以归纳概括,以便读者对图书内容有大致了解。具体来说,图书提要的撰写宜学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撰写方法,突出考虑现代社会学习、科研参考的需要。所有收录的图书都要介绍作者、出版社/出版地、出版时间、版次、总页码、内容大要。优秀图书,则应详细揭示其突出的特色,包括内容、体例,甚至研究方法与写作等方面的特色。尤其是在内容方面,研究涉及哪些领域,有哪些方面的突破和创新,存在哪些不足和缺点,可供哪些学科及研究领域参考等。作者的介绍也可以更加细致,包括家学渊源、师承授受、海外留学等学术背景;学术经历;学术特长;是否有其他的学术著述;是否属于某一学术门派等等。同一部图书,在不同学科中有收录者,其提要宜从不同学科研究领域的角度,深入揭示其学术特色。其作者介绍部分则由于有“互著”,在其主要研究学科介绍宜详,在其他学科研究领域宜简。劣质图书,则必须一针见血指出其内容、体例的缺陷之处,剖析其成因,以免误人子弟。

类序部分。类序部分的撰写最难,也最重要。宜由学科领域内素有研究的多名专家集体负责撰写。内容至少要包括四大部分。其一,学科、研究领域的学术发展源流、演变、趋势;其二,学科、研究领域内的最重要学术研究论著、资料书、工具书;其三,学科、研究领域内的重要研究方向、研究热点与研究群体或者研究流派;其四,与本学科、本研究领域有关的其他学科、其他研究领域。包括本学科、本研究领域的研究已经涉及到哪些其他学科、其他研究领域;其他学科、研究领域的研究已经涉及到本学科、本研究领域的哪些学术研究层面,等等。至于类序的撰写表达形式,笔者以为不要强求“规范”,应鼓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写出各自的特色。千篇一律,反而显得呆板,缺乏活脱和可读性。

总结学术、彰显学术、指引学研是当代学科书目的功能;编纂当代学科书目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期望编纂有类序的当代学科书目早日实现!

猜你喜欢
目录学
呼唤21世纪的新目录学——柯平教授访谈录
《古本戏曲丛刊》五集目录考述——兼谈《古本戏曲丛刊》的目录学意义
西方目录学课程实践及其对中国目录学教育启示∗
——以谭瑟勒的《目录学概论》课程为例
两校合编目录学教材:从《目录学讲义》到《目录学概论》*
传承与融合并重,创新与超越相继
——管窥彭斐章先生目录学思想
1720年版《弥尔顿诗集》的排版、插图和导字——分析目录学案例研究
国内外数字时代的目录学理论体系研究进展❋
《孟子》在我国目录学中的地位变迁及原因
数字时代目录学发展的趋势
姚名达:中国现代目录学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