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观照下高考优秀作文的“三性”思索

2021-12-28 12:44浙江吴慧慧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1年6期
关键词:文章作文评价

浙江 夏 智 吴慧慧

“高考评价体系是深化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的基础工程、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以“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为理论基础与方法论基础,建构了“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三位一体的素质评价体系,由此开创了一种崭新的多维立体评价模式。高考作文命题就是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对写作提出的要求和目标,设计情境任务,让考生在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和语文学科认知情境中聚焦写作知识。高考命题者在深度理解《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课程标准》后命制作文题目,要求作文能测试出考生在核心价值引领之下,分析解决某些情境问题时所体现出的学科素养、关键能力以及必备知识。高考分数便是评价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体现。因此,我们要想在高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就需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下观照优秀作文的特征,如此,方能烛照明日优秀作文的方向。笔者就此对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优秀作文进行分析,遂有关于作文“三性”的思索。

一、思考之深远性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在考查内容中要求有三方面的“关键能力群”,其中之一便是“思维认知能力群”,主要包括: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演绎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而在高考作文的写作过程中,思维认知能力正体现了考生思考的深和远。从数据来看,笔者认为在搜集到的105篇50分以上的优秀作文中,具有“思考之深远性”的有83篇。因此,作为语文学科相当重要的板块,高考作文应当关注思考之深远性,追求从浅层到深层、从当下到长远的思维递进。这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也是契合的。

(一)思考之深

思考的深度更多地体现在考生行文中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抽象思考的过程就是考生将具体情境和形象进行理性认知和解码的过程。能在纷繁复杂的多则材料里面看到内在联系并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作文更能体现作者的思考之深。例如2020年全国卷Ⅱ优秀作文《牢记使命,共创未来》中:

个群相融,命运与共。回望历史,无数血与泪的教训警示我们,各国共处于同一个世界,全人类的悲欢是相通的。两次世界大战让各国无数青年志士湮没于战火的狼藉之中;英法的百年战争换来的是经济的衰退;清王朝“天朝上国”的思想阻挡了我们探寻世界的脚步……无数史实告诉我们,人类本是一体,唯有相融,才能共进!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证明,世界的相融共进,需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吾辈作为社会的个体,要心中有他人,眼里有世界,将个人命运与家国紧密相连。

考生从前文的多则材料出发得出“人类的悲欢是相通的”这一观点,再从世界大战、英法战争、清朝闭关锁国等史实中进一步深思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进而发出“个人命运与家国紧密相连”的呼吁。再如,2019年浙江卷优秀作文《心中期许,笔下风云》并未简单地将“作家”和“读者”对立起来,而是通过论述父母、社会与“我”的关系,谙透“‘读者’的呼声并不能左右我们的笔端,而我恰要把他们予我的压力与动力化为笔下风云”的深刻关联,这正是考生抽象思考能力的体现。

而辩证思维能力则体现为思辨性,强调全面地、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考查考生的开放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引导考生对“二元矛盾体与多元矛盾体”进行辩证思考,不仅是《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素养之一,更是未来创新型人才的必备品质。考生如果仅仅从一个角度或一个层次进行思考,文章就会过于肤浅,很难有说服力,而辩证地看待某一问题,则会呈现出更深刻的思维境界。例如2020年全国卷Ⅰ优秀作文《君子“成人”亦“成己”》中:

“我们飞得越高,在那些不能飞的人眼里就越渺小。”鲍叔牙的气度并非常人能比,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现代社会中更是鲜少能为人理解。我们时常看到的是人们竞争时的咄咄逼人、急功近利,却少能欣赏到像鲍叔牙般“能者居之,我愿退而佐之”的气度。其实鲍叔牙式的“成人之美”,又何尝不在成就自己呢?

考生未局限于对鲍叔牙成人之美品质的赞赏,而是看到鲍叔牙成人之美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还使得自己留名青史,这本身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成就。如此辩证地看待鲍叔牙的品质,使得文章更显深刻。

(二)思考之远

考生思考的远度更多地体现在行文中的归纳概括能力、演绎推理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高考作文一般是从具体材料或情境出发,但优秀作文并不仅局限于对具体材料和情境的分析,而是在思维能力的助益下拥有更具前瞻性和启发性的广阔视野。

归纳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正体现出由个别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能力,两种思维能力的互相补充对于拓宽文章视野是必要的。例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作文优秀《知弱图强,居安思危》中:

体育之理如此,国家、民族强弱兴衰之理亦然。纵观世界历史,国家盛衰、王朝兴替总是惊人地演绎着相同的“强与弱”的辩证法。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吾国吾民来说,在强敌环伺之下如何知弱图强、实现民族复兴,始终是关系生死存亡的重大命题。

考生先是分析体育之理,进而归纳出国家民族兴衰的一般规律,随即又应用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使命。再如,2020年全国卷Ⅰ作文《别怀疑,掌声也是为你响起》一文由鲍叔牙的让贤之举归纳出“让贤,是一种智慧、一种胸怀、一种担当”,然后从“拥有为自己而‘让’的智慧,我们收获解脱”“拥有为他人而‘让’的胸怀,我们收获达观”“拥有为大义而‘让’的格局,我们收获自豪”三个层次逐层分析,结尾处再将一般规律演绎于个人:“若你也立志成为一个有智慧、有胸怀、有格局的人,若你也甘愿在观众席鼓掌,那么,请不要怀疑,那雷鸣般的掌声不仅献给舞台上的人,也是为你响起!”归纳和演绎充分结合,使文章视野更加广阔,格局更高。

而批判性思维则是本着一种自省和质疑的精神,探究理所当然、习以为常的观念背后存在的其他的可能性,使得文章对于解决具体问题更具启发性。批判性思维是当下教育追求的高阶教育目标,也是高中生在思考和分析问题时应当具备的思维能力。高考作文中,体现出批判性思维的片段也会成为文章得分的亮点。例如,2021年上海卷作文《祛除时间滤镜,闪现真理曙光》:

诚然,时间在其中担当了重要角色。有了时间的加持,这些作品即使穿越千年,依然生动鲜活、魅力非凡。但在时间之外,作品本身的魅力同样很重要。我们不是因为它是秦汉或魏晋的文学而对它青睐有加,而是因为作品本身的魅力。实践证明,这些作品受到无数人的青睐,不因时间长短而有所改变。

考生首先在文中充分肯定了时间对于价值的重要作用,而后提出质疑——“作品本身的魅力”需经过实践的检验,不因时间而改变,最后得出“时间的沉淀并不是判断事物价值的根本因素。无数事实证明,实践才是检验事物价值的唯一标准”的结论。再如,2020年浙江卷作文《拥抱落差,期望如初》在末段总结:

有些落差象征着家人的温暖,有些错位暗含了社会的关怀。我们拥抱它们,是对这些善意的感激。我们执起父母的双手,向社会躬身感谢,但我们也有自己的人生期望,我们应当奔赴自己的天空。

考生从“家人当然爱我们,但温柔拒绝家庭预期的道德捆绑绝非不孝或冷酷”“社会自然需要我们,但理性拒绝社会的定位绝非离经叛道或不知好歹”两个层次展开批判性思考,最后在充分肯定了家庭和社会期待的正面性的同时,也提出坚守自己“人生期望”的思考。这种批判性的思考,使得文章思想深刻,同时更具启发性。

思考之深远性,不仅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考查内容中的思维认知能力相契合,也与其考查要求中的“应用性、创新性”要求相呼应。在作文的教学和训练中,注重思考的深远性更符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也让作文的“灵魂”更加深刻。

二、内容之深厚性

在学科素养方面,《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要求在学习掌握的一级指标下具备信息获取、理解掌握、知识整合能力的二级指标素养,而这些能力更多地体现在高考作文的内容上,即文章所采用的素材,是建立在审题立意的基础之上的。在满足审题正确等基本要素的前提下,深厚的内容势必会使文章达到更高的层次。所谓“深厚”的内容,即指作文内容的丰厚和翔实。

(一)丰厚

内容丰厚,不仅在于所用素材的丰富,还在于素材的“厚度”——恰当的整合和深厚的意蕴。素材丰富的文章能够体现考生渊博的知识,是信息获取能力的体现,也是优秀作文的共同特征。然而,如果文章仅仅堆砌素材,会显得杂乱无章。作文素材之间需要有合理的逻辑关系,例如2021全国甲卷作文《行可为之事,成有为之志》中,以时间轴线串联起黄帝、苏秦、李贤玉、曹原、王进喜、王继才等人物事例来论述“可为”与“有为”,使得例证丰富而不失层次。

作文素材较多,但仅仅罗列素材,未免显得单薄无力,流于表面。因此,素材应具备深刻的意蕴,凸显考生对已获取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例如2021年浙江卷作文《得失是过程,君子方“不器”》,在对孔子“君子不器”一句深入解读的基础上架构全文,准确深刻。

使文章内容丰厚,需要考生提升知识获取能力,拓宽视野,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古今中外的人物、名言、事例等素材数不胜数,考生使用素材不可毫无选择、来者不拒,而是要根据具体素材进行序列化的归纳,挑选出相对典型、新颖的作文素材,再结合主题将素材进行合理调配组合。例如2020年浙江卷作文《拥抱落差,期望如初》一文中使用到罗素、孔子、约翰·多恩、曾国藩、李兰娟、钟南山、樊锦诗的人生经历及海明威的名言等,合理地包含了古今中外的名言、人物和事例,丰富而不堆砌,典型而有说服力。

(二)翔实

内容翔实建立在理解掌握已有素材的基础上,作文素材详明真实,而非潦草随意地泛泛而谈或凭空捏造。翔实并非对素材事无巨细地阐述,而是根据所论述的内容和角度有针对性地展开论述。例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作文《识强弱之变者为俊杰》中:

变的是主角,不变的是时势与规律。秦始皇振长策而御宇内,自以关中之固,不敌一夫作难而七庙隳;曹孟德旌旗蔽空,一世之雄却兵败赤壁城。秦始皇的骄奢淫逸为陈胜埋下了巨大的隐患,曹操的傲慢猜忌替周瑜布下了自取灭亡的罗网。盛世豪杰,深谙时势之道,修炼内功,主导强弱之变。

考生以秦始皇和曹操为例,立足于“变”,有侧重地论述两人未明“时势之道”而导致的“强弱之变”,未多置言辞,论证却极为有力。

作文内容翔实还体现在纵向挖掘素材上。深度挖掘素材,表现为考生对素材理解、掌握和整合的能力。纵向挖掘素材,具体表现为转换角度和化旧为新。例如,2020年浙江卷作文《四海变秋气,一室难为春》中:

钱伟长原先想和叔叔钱穆一样志在研究文史,但敌人入侵祖国的飞机引擎声,即社会的需要让他改变人生坐标,决心弃文从理。钱先生这样做,是有个前提的——他的物理成绩向来优异。

考生并未从立志、爱国等角度论述钱伟长的事例,而是转换角度,抓住“他的物理成绩向来优异”一点,论述“人生坐标随现实变化而变化”“要实事求是,充分考虑个人的实际情况”,既有说服力,又别出心裁。再如,2021年浙江卷作文《得失进程,进化长链》中:

得与失是昨日的终点。文王拘是昨日之失,却成演周易的起点;仲尼厄是昨日之失,却成作春秋的起点;屈原放逐亦是昨日之失,而成赋《离骚》之起点。

考生将熟悉的《报任安书》中“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几句旧材新用,来论述“昨日之失”与“终点”“起点”的关系,使人耳目一新。

内容之深厚性,是《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学习掌握素养的要求,同时也对应了其中“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的考查要求。从横向丰富、纵向深挖素材,可使作文内容更加深厚、“血肉”更加丰满。

三、表达之审美性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对于学科素养还要求在实践探索的一级指标下具备研究探索、操作运用和语言表达的二级指标素养,对于关键能力要求具备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必备知识要求具备掌握运用语言或其他符号形式进行表达知识的能力。这些素养、能力和知识在高考作文中更多地体现在表达上。因此,表达的审美性也是作文的重要得分点之一。具体体现为结构的逻辑性和语言的雅顺性。

(一)结构的逻辑性

作文的结构是文章整体架构的审美体现,优秀的作文层次逻辑严密,段落分布匀称、合理。作文中常见的结构有并列式、递进式、总分总式、破立式等,优秀作文会交错使用不同的结构类型。

例如2021年新高考Ⅱ卷作文《书法里的人生智慧》是并列递进的结构类型,文章以书法艺术比喻人生姿态,文章结构以“起步之初,在于‘逆’”“发展之时,在于‘中’”“成功之际,在于‘迂’”“描红之后,在于‘和’”四个层次并列,同时又逐层递进,清晰明确,颇具美感;2021年天津卷作文《纪念日:停留、思考与铭记》则是典型的总分总结构,首段提出“纪念日给了我们反思和总结的机会,让我们在这浮躁的生活中,给自己一个正当理由,稍作停留,专注思考,铭记历史”,随后分三段分别论述纪念日停留、思考、铭记的意义,最后升华并总结;2021年上海卷作文《祛除时间滤镜,闪现真理曙光》则是破立式和递进式结合的结构,先否定时间是“判断事物价值的决定因素”,再得出“作品魅力是衡量价值的重要因素”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又推进一层,提出核心观点“实践才是检验事物价值的唯一标准”。

(二)语言的雅顺性

语言是文章的基础要素,而雅顺的语言则是文章美感的重要体现。雅顺,顾名思义,雅致优美,文从字顺。语言的雅顺性在优秀作文中表现为锤炼词语、善用修辞、句式灵活、引用化用得当等方面。

行文用词加以锤炼,使语言更加准确优美。例如2021年浙江卷作文《得失进程,进化长链》中:

而李自成闯进北京,放眼天下,人生得意,最终功败垂成,身膏野草。故而,得意之时,不可只顾赏游鱼驰曳,绯红黎明;失意之时,亦不可以只顾看颓圮篱墙、凝霜枯藤。

短短两句,考生便使用了“功败垂成”“身膏野草”“游鱼驰曳”“绯红黎明”“颓圮篱墙”“凝霜枯藤”等六个极具概括力的成语,使得行文优美,颇具画面感,可见考生的语言功底。

除此之外,句式灵活多变,或整饬、或参差、或长短交错,可以令文章摇曳生姿。例如,2020年新高考Ⅰ卷作文《鲸波万里,一苇可航》将全文分为三大层次,分别以“病毒桀桀危亡处,温暖之情化解人间生疏”“疫情汹汹肆虐时,灼灼之心融个人国家为一体”“阴霾茫茫笼罩中,广阔之襟怀包蕴人类”的统一句式进行统领,整饬且彰显层次。而以“五岳向上,江河滚滚;鲸波万里,一苇可航”四字句作结,读来简洁有力,朗朗上口。

修辞手法在优秀作文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在论证说理时,使用修辞手法可以使论证更加形象,甚至可以达到诗化的语言效果。例如,2020年浙江卷作文《拥抱落差,期望如初》中:

家庭是每个人梦想的温床,但当你飞翔的方向与父母的目光迥然相异,个人期望与家庭预期的落差就由此产生。

将家庭比作“梦想的温床”,用“飞翔的方向”拟指人追求的方向,用“父母的目光”来借代父母的期望,语言就多了形象和诗意。

善于引用、化用名言,则更能锦上添花,显示出考生丰富的知识积累和对语言良好的驾驭能力。例如2020年浙江卷作文《四海变秋气,一室难为春》开篇一句“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组合了古诗十九首中“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两句,令人眼前一亮。又在第二段中:

龚自珍有句诗说得真好,“四海变秋气,一室难为春”,我们所处的家庭、社会等方方面面就像是“四海”,个人就是“一室”,家庭、社会的需要“变秋气”了,个人的人生坐标就不能停留在“春”天,也难以停留在“春”天。

引用龚自珍诗句,同时将诗句与论述对象结合起来进行巧妙地诠释,将家庭和社会的期望对个人的影响写得富有文学韵味。

如果说结构是骨相,那么语言则是衣冠,二者结合,共同构成了文章的表达之美。这种表达的审美性正是《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对考生语文学科素养中“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要求,也是必备语言表达能力的彰显。在作文训练中,有意识地完善结构的逻辑和语言的雅顺,方可使作文更具美感。

猜你喜欢
文章作文评价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