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陈士同 吕 辉
“明景见性”,即明确文本中描写的景物,了解所描写景物的特征,把握景物描写的作用。景物描写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重要考查内容之一,包括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景物的描写,是表现文本主题、表达思想情感的手段。文本样式不同,表现的形式不同,起到的作用就不同。因此,欣赏和探究景物描写的视角也就因文而异。
从考试的角度看,景物描写作为常考考点,主要分布在古代诗歌鉴赏和文学类文本(散文和小说)阅读里。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在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板块,小说阅读始终占据绝对的优势。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两种:
社会环境描写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分为景色描写和人物生活背景描写,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当地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主要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它涵盖的范围比较广,小到房间住所、一街一巷,大至一座城市、一个地区。它涉及的内容也很多:室内布局、陈设,如《祝福》中鲁四老爷的书房;住宅内外的装饰布置,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对贾府和大观园的描写;当地的风俗民情,如《边城》中对端午习俗的介绍。
自然环境描写,主要是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时序节令、风霜雪雨等自然景物的描绘,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景物等。
以《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为指导的新高考时代,语文学科的考查由原来单一的知识和技能考查转向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研习近几年的高考题会发现,不论是自主命题试卷,还是全国统一试卷,对环境描写的考查经常涉及。综合分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它主要为人物活动和情节发展提供广阔的时空场域,服务于人物形象刻画、故事情节内容和主题表达。作为小说阅读考查的一个重要部分,近几年高考对环境描写的考查虽然设题的角度不同,但从本意上看,基本上都聚焦在对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价值和意义的考查。笔者认为,对一个考点的了解与掌握,把“研究真题,了解考查指向;回归教材,教考对接;探寻考查源头,找准备考契合点”的工作做实,解答环境描写类的试题就不会有太大障碍。
环境描写类试题的命题角度主要包括环境特点的概括、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手法三个方面,即常说的“一景三考”:景物即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不论属于哪种类型的环境,都为人物活动和情节发展提供了时空舞台,满足了形象塑造、情节发展和主题表达的需要。解答这类问题,首先应根据题干的要求确定答题思路,然后再按照景物的类型选择答题方向:自然环境类的要从景物的“形、声、色”的角度进行分析,从中总结出景物的共性特征;社会环境主要关注“描写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心境的句子”“描写人物的人际关系的句子”“描写人物生活、工作状态和心境的句子”“描写地域风情、风俗习惯的句子”。在概括时,抓住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尤其是形容词或动词。比如2014年重庆卷“文中第②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自然环境类),2018年江苏卷“小哥儿俩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请简要分析”(社会环境类)。
相较于概括特点类的试题,作用类和手法类试题的考查频率较高,而且难度也更大。
自然环境的作用大致包括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烘托人物的性格心理、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为刻画人物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深化主题、暗示或象征环境等。社会环境的作用有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交代人物身份及表现、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的因素、揭示社会本质特征和主题等。也就是说,对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除了关注环境描写本身,更要与小说的人物、情节和主题建立联系,而且要从对各自所起作用的角度思考。2019年全国卷Ⅱ、全国卷Ⅲ都考查了环境描写的作用。其中全国卷Ⅱ是“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全国卷Ⅲ是“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对于这类题目,解题时抓住题干的关键词,明确答题的思路,在分析环境特点的同时,从人物、情节和主题方面结合文本内容作答。
环境描写的手法,指的是文本在描写环境时运用的表达技巧,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描写角度等。小说借助故事情节的发展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以此表达思想情感和揭示主题。如2010年江苏卷“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解答此类试题,一般从描写角度、修辞手法、写景角度等方面入手。具体来说,描写角度,如白描与工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色彩渲染衬托;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常见的修辞手法;写景角度,如感觉角度、观察角度和写作顺序角度等。
厘清高考针对环境类设题的角度和考查的形式,我们再回到语文课堂教学。从教学的现实情境看,“教考分离”的先行认知,导致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轻视、弱化教材的现象。由此导致在功利性思维作用下随意对教材进行肢解,认为对考试有用的就认真对待,对考试用处不大或没有用的干脆忽略不计。这种一切围绕考试的做法把语文教学置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其实,拨开表象回归到事物的本质,认真研究教材和试题可以发现,语文学科考查的知识点与能力点在教材中基本上都可以找到源头,只不过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抄照搬。就环境描写考查的三个方面而言,它们都蕴含在教材中。不论是哪个版本的教材,小说阅读与鉴赏都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尽管在写作技法的处理上有变化,但是文体的要素没有模糊,只是有的淡化了而已。在倡导教学多样化、教学理念多元化的时代,语文教学在紧跟学科发展步伐的同时,也要始终坚持“以语文的思维教语文,以体教文”的原则。
有了这一大前提,教学时精耕教材,打通所考与所教之间的通道,教学备考才不至于出现“划江而治”的局面。环境描写作为小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学习课文时需要了解,考试备考也必须掌握。就教材选文看,《边城》《祝福》《装在套子里的人》《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哦,香雪》《百合花》《老人与海》《促织》等都是经典的作品,在叙述事件、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时都因文设景,通过典型环境展示故事发生的特定时代场域。而分析景物描写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基本上就与考试涉及的考查内容相吻合。鉴于此,在复习备考中立足教材,以教材为蓝本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不仅有助于理解文本,还可以从中积累应对考试的解题方法。
虽然这些作品可能都写于不同的时代,但都是作家“不平则鸣”的思想情感外化的产物,都被烙上鲜明的个体情感的印记。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服务于故事叙述、人物形象刻画和情感表达。因此,对文本中环境描写的分析需要厘清环境的特点、环境的作用和描写环境使用的方法等问题。茹志鹃的《百合花》在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时多处运用环境描写,因具体场景不同而起到不同的作用:
正反对比,烘托心情——故事开始不久,“我”和通讯员去包扎所的路上。下过小雨的庄稼地,被“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就连“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面对美景,“我”的心情是愉悦的,感觉空气都是香的。而“要不是敌人的冷炮,在间歇地盲目地轰响着,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的呢”的描写,将炮火置于美丽的清晨,用前后反差的环境描写烘托出人物的心情。
突出环境恶劣——包扎所设在一个废弃的小学里,荒芜的野草,简陋的病床,忙碌的卫生员,体现了战争环境下我军条件的艰苦和环境的恶劣。
前后照应,为后文做铺垫——新媳妇家,“红额的门帘”“鲜红的对联”,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前后照应。
渲染气氛,营造环境——中秋节的夜晚有一轮满月,以乐景衬哀情,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揭示心理,深化主题——“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简单的三句话描写了在一个比往常还要美丽的夜晚,“我”见证了小通讯员绚烂的死亡的情景。反常的环境描写暗示了小通讯员的命运,也揭示了“我”对小通讯员特别的关心的心理,深化了“战争中纯洁的感情”这一主题。
描写战争题材的小说如此,揭露封建制度罪恶的《祝福》也因情所需,多次运用环境描写。三次描写祝福场景,把祥林嫂悲剧性格的几次重大变化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环境中,揭示人物悲剧命运的典型环境的同时,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四次描写雪,既为祥林嫂的死亡进行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也衬托了“我”孤寂悲愤的心情,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暗示祥林嫂的命运将雪上加霜,遭遇新的不幸;同时,借雪的疯狂讽刺封建势力暂时得意,含蓄地表达出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命运。而在《林黛玉进贾府》中,小说借助林黛玉的所见所闻所感描写了贾府的富丽堂皇,环境描写主要以建筑、陈设、奴仆为主体,从多个角度描述了贾家豪华富贵奢靡的生活,体现了贾府“与别家不同”,既展现出贾家的社会地位,也暗示了贾府必将走向衰亡的结局,还揭示了黛玉自卑性格形成的根源。
为了增强所描写环境的真实性、形象性和生动性,茹志鹃、鲁迅、曹雪芹都综合地运用多种表达技巧,多角度呈现环境的状貌。这不仅还原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还给人如临其境之感。教学备考时,教师以教材为蓝本,从中选取一些典型的环境描写,在解读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按照试题考查的题型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从《哦,香雪》《祝福》中节选内容,以高考试题的模式进行设题训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可起到以教促练、以练促考的作用。以《祝福》为例,可以设题:《祝福》结尾又一次描写了祝福的景象,这样的描写起到怎样的作用?参考答案:①艺术效果上,渲染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了“我”的心情;②主题表达上,与口头的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化了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揭露;③情节结构上,布局首尾呼应,使小说的结构圆融有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