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学生工作的思考与探索

2021-12-28 09:24铮,崔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工作者工程

钱 铮,崔 渊

(江苏理工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引言

工程教育的专业认证是工程技术行业的相关协会连同工程教育者对工程技术领域相关专业的高等教育质量加以控制,以保证工程技术行业的从业人员达到相应教育要求的过程[1]。它最早起源于美国,现已发展成为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工程教育质量,促进中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我国于2005年开始构建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并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于2016年6月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标志着我国本科工程教育所授学位与该协议的其他成员所授学位是“实质等效”的[2]。这不仅为我国相关工程人才开展国际化从业提供了有效保证,而且为高校明确培养目标、加强专业建设指明方向,并促进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接轨,推进高等教育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国际化发展。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及高校自身转型的迫切需求,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工程专业认证作为自身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学生工作的相关性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所遵循的三个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这不仅为高校本科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而且对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不仅仅在于专业教育,还与学生工作息息相关。因此,高校在推进专业认证工作的过程中,还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工作的影响,为专业认证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最终达标提供有力支撑。

(一)两者均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中心

2015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通用标准共有7个指标,即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其中,学生是首要指标,其他指标都是围绕能使学生达到毕业要求、达成培养目标而设置[3]。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更是对工程类专业全体学生的合格性评价。因此,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理念的首要落脚点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高校学生工作面向全校学生,涵盖了工程类专业。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一直是学生工作者所要秉承的核心理念,即要求学生工作者要在尊重学生的发展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群体中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发挥自身的能力。因此,两者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理念上是高度一致的。

(二)两者均立足学生的学习成果,实行反向设计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以成果为导向,即是以学生的预期学习产出为中心来组织、实施和评价教育的结构模式。具体来说,高校应从需求出发,结合各自校情,依次来确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体系、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学生从一开始学习就必须明确目标,教师从中协助学生学习,并以评价结果为依据,适时修改、调整、回应学生的学习要求。学生工作者也是从“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最终成果出发,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精准定位、精准导向,制定和实施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同时,围绕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建立个性化的学生评价机制,让学生深刻认识自身状态和发展方向,及时收获成长感悟,调整状态,不断成长。

(三)两者均需建立有效反馈机制以持续改进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过“评价-反馈-处理”的反复循环过程来实现持续改进。这不仅要求学校建立起毕业生跟踪反馈等相关机制,还要求建立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参与社会评价的机制,从而实现对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进行定期评价。而学生工作包括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这一考核指标,需要学生工作者通过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跟踪回访来实现。因此,不论是工程教育认证,还是学生工作,都需要与毕业生、用人单位等长期保持密切的联系[4]。收集毕业生对母校和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反馈,是实现持续改进教学工作、学生工作的坚实基础。

(四)两者在工作内容上存在部分交叉

在最新的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7个大指标中,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支持条件等5项指标都与学生工作直接相关,如学生的学习指导、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心理辅导、就业信息反馈等均与学生工作紧密相连[5]。事实上,部分专业认证工作的开展,必须依赖于学生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紧密联系,如在学习指导中针对学业困难学生群体的预警与帮扶、毕业生信息反馈等,为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及学生学习成果的取得提供有力支撑。

二、工程教育认证视角下高校学生工作存在的问题

鉴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学生工作之间的密切关系,随着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的深入推进,除需要及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外,高校还应主动适应专业认证的需求,及时调整学生工作理念、方式方法等,不断深入探索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然而,在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被逐步认可和推广的现阶段,高校学生工作尚未达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所需的高要求,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学生工作理念滞后

学生工作内容多样,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党建、校园文化、科技创新、奖助勤贷、就业创业指导、宿舍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等。这些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使得高校学生工作者疲于应付,一旦出现问题就忙于充当“救火员”,从而导致学生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局面,部分学生工作者缺乏对学生工作的主动思考。再加上稳定历来都是学生工作的中心任务,因此,虽然学生工作强调对学生的引导、管理、教育、服务,但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工作者还是以管理学生为主,未能主动认清和适应专业认证下的新形势,未能明确树立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学生工作最终培养目标的理念,从而无法结合专业认证的需要,对学生开展必要的引导、教育和服务工作。

(二)学生工作管理模式松散、协同程度较低

首先,我国高校现有学生管理模式,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以学生工作处为主的学校管理部门,负责全校的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二是二级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由副书记带领专职辅导员落实开展各项日常教育和事务性工作;三是班主任根据学校和学院的要求和安排,具体开展班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这样的学生工作管理模式看似分工明确、层层落实,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往往存在因缺乏有效沟通而出现的部分辅导员、班主任各管各的,甚至出现相互推诿等现象。另外,有些辅导员和班主任往往为了完成学校考核指标,过分重视考核结果,如就业率达标等,忽略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充分关注和有效指导。然而,在专业认证背景下,班主任、辅导员结合学生工作的培养目标,分工协作,共同落实好学生的学习指导工作却十分必要。

其次,高校教学与学生工作者的主体协同育人工作开展不够深入。在专业认证背景下,高校教学与学生工作虽然分工不同,但是都服务于学生,两者工作必须深度融合[6]。《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2016年度)指出:工程教育理念、课堂教学、支撑条件、教师队伍建设、学生能力发展等内涵要素具有较大持续改进空间,特别强调要完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在现实中,部分辅导员不具备专业背景,无法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进行深入的教育与引导;部分专业教师忙于教学和科研,把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视为与己无关,不愿意参与学生社会实践、指导学科竞赛等与培养目标达成密切相关的学生活动[7]。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严重阻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也影响了工程类专业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三)学生工作评价机制不完善,缺乏反馈机制[8]

长期以来,学生工作常被定位于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往往热衷于追求品牌、扩大影响、彰显亮点,对于学生工作的评价更多的是凭感观、看报道、看获奖,很少关注学生的整体能力和水平。换言之,高校学生工作尚未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评价和反馈机制。然而,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持续改进要求各专业必须定期自我审查专业教育目标和评估学生的学习结果,需要通过从学生、毕业生等多种渠道准确收集有关学生学习情况的证据,并进行处理与分析,因此,学生工作的评价结果是评估学生学习结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有效的收集反馈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学生工作流于形式,方式单一

部分高校学生工作中存在着形式主义,开展活动只重视组织形式而轻视内涵,只重活动过程而轻视结果等等。这些流于形式的问题与工程教育认证所秉持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相悖,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因材施教,阻碍其个性化发展,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同时,部分高校忽视“95后”“00后”大学生的兴趣特点,在学生工作中不重视新媒体的应用,缺乏在新形势下开展学生工作的灵活性、多样性。

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学生工作的改进思路

上述问题的出现,归根到底是当前的学生工作尚未根据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来开展。高校要通过工程教育认证来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对现有的学生工作加以改进。学生工作的改进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目标导向、持续改进的原则,既充分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又能积极发挥自身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中的独特作用。

(一)加强研究与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9]

正如前文所述,专业教育工程认证和学生工作都秉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因此,抓住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是工作开展的切入点。当前,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深入推进,“00后”大学生也开始进入高校,由于“00后”大学生成长环境的不同,使得他们相比于“90后”具有自身显著的时代特点。如“00后”大学生出生、成长在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期,拥有优渥的物质资源来进行自我决策,从而培养和锻炼出较强的独立能力;但也常常因为物质条件的优越而容易变得懒散、颓废等。同时,他们也是伴随着电脑、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等发展而成长起来的“移动互联”一代,具有较强的互联网思维和应用能力,但也容易被网络不良思潮影响而出现理想信念缺失等问题。此外,“00后”还是“独二代”,其孤独成长环境造成了个体差异较大,孤独感明显。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板块,学生工作者要主动研究“0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主动适应专业认证下的新形势,借助移动互联的优势,努力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他们主动将个人成才与国家、社会的需要相结合,实现个人发展和国家发展的和谐统一。同时,学生工作者还应紧密围绕专业认证培养目标开展学生工作,重视学生群体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学会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使学生工作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有力推手和重要力量。[9]

(二)加强队伍建设,促育人质量提升

现有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常以教学培养目标为主,很少涉及学生工作。然而,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视角下,学生工作必须紧密结合专业认证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围绕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其与高校现有的教学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相互融合与补充,并建立和运用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评价机制,以促使不同专业学生成长成才。

首先,从12项毕业要求来看,除前5项是主要通过教学人才培养方案来实现专业能力提升外,后7项的能力要求,如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管理、终身学习等内容,都与学生工作息息相关,这也是学生工作者明确自身培养目标、制定工作方案、创新工作方式、建立合理评价机制的逻辑起点。肖小琼等曾于2016年提出了根据专业认证要求7个方面的标准而制定的包含思想道德素质培养、遵纪守法素质培养、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创新能力素质培养、实践技能素质培养、身心和谐素质培养的学生工作人才培养方案,为创新学生工作人才培养方式提供参考依据。[7]

其次,依据高校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学生工作者不仅需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指导,还需要承担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重要工作,是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重要内容。因此,专业化的学生工作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一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让学生工作者通过不断学习,了解学生所在专业的知识,提高他们在日常指导特别是生涯规划指导中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建立学生工作队伍培训长效机制,促进他们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学生工作管理水平和创新管理能力,为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而努力。

(三)深度融合“教学-学工”,扩大协同育人成效

一是专业认证背景下,深度融合“教学-学工”对专业教师和学生工作者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如前文所述,学生工作者不仅需要通过培训掌握学生所在专业的相关知识背景,对专业教师的学生工作素养也提出了要求。通过必要的选拔或培训,使专业教师在专业能力得以提升的同时,对学生工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工作的主动性和技巧,促使他们在开展专业教学过程中,将人际交往、团队能力、沟通能力等非专业能力传授给学生。[6]

二是“教学-学工”人员相互补位,共同开展育人工作。如鼓励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兼职辅导员,进一步促进“教学-学工”协同育人;鼓励有专业背景与专业能力的学生工作者承担部分教学工作,有利于做好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

三是有效整合学生工作部门和教学管理部门,加强两部门工作人员的沟通交流。特别是在制定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两部门的人员应从全局出发,充分交流,相互听取意见或建议。

此外,建立跟踪反馈机制、做好持续改进工作,需要“教学-学工”人员的密切配合。时下,专业认证通用标准中规定,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高等教育系统外有关各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进行定期评价的工作是由学生工作部门来承担的。从招生、新生入校、在校学习及毕业联系、校友联系等各环节中,学生工作者都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着较深的感情基础,这也是他们能在学生毕业后有效开展跟踪反馈的基础;同时,学生工作者也是用人单位进校开展招聘的第一联系人,因而具有收集用人单位调查评价报告的便利优势。而学生工作者经过调查反馈拿到的信息,通过教学有关人员的数据采集、整理、分析,成为高校教学持续改进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学-学工”人员建立两者联动的跟踪反馈机制很有必要,可大力推进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的持续改进。

四、结语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其“以学生为中心”等核心理念与学生工作的理念是一致的,因此,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作者通过加强对“00后”大学生的研究,改进高校学生人才培养方式,推进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探索“教学-学工”协同育人机制,有效缓解或解决了学生工作中的难点和痛点问题,大力推进了工程教育认证,不断提升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今后,在高质量开展高校学生工作方面还将不断改革和创新,不断助力推进工程专业认证,在深度探寻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寻找到更多路径。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工作者工程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医学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
子午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