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一流”建设视域下地方本科高校发展的困境与对策探究

2021-12-28 09:24陈春鹏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办学

陈春鹏

(宁德师范学院,福建 宁德 362100)

一、“双一流”建设对地方本科高校发展的影响

(一)“双一流”建设为地方本科高校提供了发展空间

“双一流”建设不再仅限于对“985工程”“211工程”等重点院校的建设,而是突破原有的“身份标签”“身份固化”“身份壁垒”藩篱,对已经入围“双一流”的高校或学科,实行以五年为一个周期的滚动淘汰竞争调整机制,给予所有高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高校更大的发展空间,有平等参与“双一流”建设的机会,激发地方本科高校进一步深化内涵式建设的内生动力和积极性,进而带动特色学科、优势学科的发展。

(二)“双一流”建设为地方本科高校提供了转型契机

长期以来,地方本科高校以“985工程”“211工程”等重点院校的发展模式为导向、样板而进行简单的复制、模仿,以致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过于追求学校规模扩张的现象,如专业学科门类不断齐全、在校生规模不断增长、校园规模不断扩大等等,甚至在办学定位上也是以追求建设综合性大学为目标,最终导致地方本科高校同质化发展问题非常严重,丧失了学校自身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双一流”建设不要求所有地方本科高校都能建设一流高校,也不要求所有专业学科门类都能建设成为一流学科,而是要求地方本科高校从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结合自身的发展和特色优势,努力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区域性、全国性一流高校或一流学科,这就为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契机。

(三)“双一流”建设为地方本科高校提供了提升机遇

根据“双一流”建设实施办法的文件精神,高校可以从自身的实际出发,“确定建设思路,合理选择建设路径,自主确定学科建设口径和范围”,同时“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范围的地方高校,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统筹安排,中央财政予以引导支持”。这为地方本科高校质量的提升提供机遇:一是进一步扩大了办学的自主权,让地方本科高校拥有可以结合自身优势选择专业学科发展的自主性;二是进一步密切了地方与高校的联系,让地方政府更加主动了解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实际和发展需求,并在财政上给予更大的扶持;三是进一步提升服务地方的能力,让地方本科高校可以通过政府搭建起联系社会经济发展各领域、主导企业产业的桥梁,使科研成果更加快捷有效地反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双一流”建设视域下地方本科高校发展的困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总体发展水平已进入世界中上行列[1],尤其是“双一流”建设稳步推进,但是地方本科高校“双一流”建设仍显滞后,面临着诸多发展困境。

(一)办学发展定位与“双一流”建设的定位不协同

一所学校的办学发展定位应是基于其办学历史的基奠,结合国家和所在省市教育政策,对“应该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以及“怎样办好一所学校”进行深层次思考后的思想结晶。[2]“双一流”建设方案、实施办法和建设目标的出台,正是对新时代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高校如何确立自身办学发展定位的一个积极回应。然而,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在推进“双一流”建设过程中,仍旧没有转变原有的发展理念,执着地向“985”“211”等重点高校和名牌大学看齐,追求着“教学型”“学术型”“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学术研究型”等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办学定位,造成办学定位趋同化,丧失了自身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最终快速沦为高等教育的“夹心层”;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对“双一流”建设的理解不够到位,仍旧沿袭传统的办学思想或只是对原有的办学模式、办学定位等进行小修小补,与“双一流”建设的目的、目标相距甚远,这些都极大地限制了地方本科高校的特色发展。

(二)学科专业建设与“双一流”建设的方向不协同

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中最基础的细胞和最基本的组成元素,而特色专业学科是地方本科高校在日益白热化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不断发展壮大的最有利因素,也是地方本科高校推进“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和精华所在[3]。“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高校要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打造学科高峰,带动学校发挥优势、办出特色”[4];在实施办法中也明确提出,“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确定建设思路,合理选择建设路径,自主确定学科建设口径和范围,科学编制整体建设方案、分学科建设方案”[5]。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对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推动特色学科与优势学科发展的重视程度仍显不够,如部分地方高校仍存在盲目追求“大而全”的学科专业门类,且部分学科专业的社会适应性较差,造成学科结构同质化发展严重、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等问题;部分地方高校对学科专业的发展凝练总结不足,导致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发展的后劲不足;部分地方高校特别是师范类院校过于追求经济热门或新专业,丧失了自身的师范性特色等,这些一定程度上浪费了有限的办学资源和社会资源。

(三)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协同

服务地方是高等教育的四大功能之一,作为地方本科高校,立足地方办学、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应是其服务地方的题中之意和生存发展的基础。“双一流”建设实施办法中明确提出“高校要在学科、人才、科研与产业互动,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与产业化链条”[5],“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指出,“高校要主动融入区域发展、军民融合体系,推进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转化”等[6]。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地方本科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程度仍然不高,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不相适应,甚至存在“掉队”的情况。如部分地方高校脱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来调整学科专业结构,造成学科专业结构的区域性、地方性不明显;部分地方高校对接地方主导产业、县域经济发展所需专业人才需求主动性不足,造成培养的人才“就业难”与地方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用工荒”的结构性矛盾;部分地方高校对接地方主导产业寻找科研项目或与地方主导产业联合开展科技攻关的主动性不够,甚至部分教师只是为职称晋升而做科研,造成科研项目质量不高、科研成果转化利用率较低、科研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

(四)人才队伍建设与“双一流”建设的目标不协同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双一流”建设实施方案中指出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是“拥有一批一流的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一线教师具有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教学经验丰富、效果良好;教师结构合理,中青年教师成长环境良好等”[6],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地方本科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与“双一流”建设的目标相距甚远,如部分地方高校科研条件、环境与经费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较低,存在“引进难”“留不住”等问题,具有高水平的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匮乏;部分地方高校对人才引进与培养缺乏前瞻性的规划,有的过于追求人才的数量忽视了人才的质量,有的过于重视学术型人才而忽视了应用型人才,有的片面追求外来人才的引进而忽视了学校现有人才的培养,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和人才队伍结构的失衡;50周岁以上、40周岁以下的一线教师所占比例较大,年轻力壮、教学经验丰富的中青年教学骨干教师比例相对偏低,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良好的一线教师队伍存在断层的隐患;部分地方本科高校的人才管理机制、人才绩效评价体系、人才考核评价体系、人才考核结果的运用机制不健全,造成中青年人才的成长环境不完善,不利于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

三、“双一流”视域下地方本科高校突破发展瓶颈的对策

地方本科高校要认真看待“双一流”建设对学校发展的影响,理性对待在办学发展定位、学科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同频共振、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与“双一流”建设的不协同问题,切实转变发展思路、找准发展定位、突破发展瓶颈,推动学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转变办学思路,明确办学发展定位

地方本科高校一般为省市地方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辖区内广大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而举办的高校,主要实行省市共管的管理体制和以市级财政划拨的经费支持模式。因此,地方本科高校要切实转变原有的办学思想,进一步明确办学发展定位。一是参与办学主体要多样化。要全力弥合省市共管体制客观上给地方本科高校与当地政府造成关系较为疏远的影响,在办学主体上实行多方参与,实现从“高校自身办教育”的独角戏到“当地人办教育”的大合唱转变,真正让当地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人士全心全意投入到本地高校的建设中来。二要突破原有的发展模式。要主动对接“双一流”建设提出的办学定位、办学目标和办学要求,勇于破解原来过于注重办学规模扩张、办学条件提升、学科门类齐全、管理模式僵化等固有问题,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人才质量提升、科研水平提高、特色学科组建、组织机构重组、管理模式更新等内涵式发展轨道上来。三是办学发展定位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地方本科高校在推进“双一流”建设时要理性看待自身与“985”“211”工程重点院校及省内老本科高校的差距,既要克服“自我矮化”的自卑心态,也要克服“自我拔高”的赶超心理,坚持从实际出发,将学校发展定位与所在地区在省内的发展水平挂钩,如地区经济发展居于省内中上水平,学校的办学发展定位应为建设省内高校的中上水平或省内同类高校一流特色学校或特色学科。

(二)聚焦特色优势,调整学科专业发展方向

特色是地方本科高校的优势、品牌和核心竞争力,而学科专业的特色化、差异化是确保该学科专业具有不可替代性和标识性的基础,也是这个学科专业能够保持长久吸引力和强大生命力的关键所在。[7]一是要对传统学科专业结构进行改造。很多地方本科高校是由大专院校升格或几个大专院校合并成立的,举办的专业也是由原大专时期的专业转化而来,因此,需对这些专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特别是传统优势学科要进行凝练提升,改造成为应用型本科专业并办优办强。二是要发展新兴学科专业。主动对接国家提出的“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自贸区”“区块链”等最新政策以及省市的新型工业化、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改造等重要时期,发展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新兴学科专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如宁德某本科高校要依托当地的新能源电池、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等四大主导产业,重点建设电机电器(数控化、智能化)、应用化学(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学科专业。三是打造特色学科专业。地方本科高校要主动对接“双一流”建设提出的学科发展方向,着眼特色化、差异化、错位化发展的理念,立足所在地区的特色资源和特色产业,发展若干个具有自身特色优势又与其他地方本科高校具有明显差异,同时又能与“985”“211”重点院校或区域内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形成良好错位发展的特色品牌学科专业和专业群。如宁德某本科高校所在地区是三面环山一面靠海,具有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和食用菌、太子参、红色旅游等特色地区资源以及一批千亿产业集群。应当积极发展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应用型学科,打造电机电器智能设计与制造、闽东资源生物产业、特色化工材料等应用型专业群,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应用化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服务地方产业特色专业。

(三)立足地方实际,提升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的能力

地方化、区域化是地方本科高校不断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不仅体现在管理体制上由当地政府管辖,在经费、生源、资源等方面的获取也主要以地方提供为主,与此同时,地方本科高校也理应承担起为地方培养人才、回应地方经济发展难题、服务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使命,这也是“双一流”建设对高校建设发展提出的一个重要要求。一是探索以联合办学提升学科专业建设的道路。地方本科高校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动对接地方主导产业、行业、协会等实行联合办学,共同开办所需的学科专业和培养其所需专业技术人才,如与主导产业联合独立二级学院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等,走出一条经由联合办学提升学科专业建设的道路。二是探索以科技服务带动学科专业发展。地方本科高校要积极主动对接地方科技服务需求,积极与地方、企业、行业、协会等签署战略协议,组建服务地方、企业、行业、协会等科技工作小组,回应解答地方、企业、行业、协会等遇到的科技难题或进行科技难题联合攻关,举办地方企事业科研成果对接与转化交流会等,在科技服务、科研攻关、科技问题解答、科研成果转化中发现和解决学科专业建设、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带动相关学科专业的发展,走出一条经由科技服务提升学科专业发展的道路。三是探索以科研推动学科专业发展的道路。地方本科高校既要重视纵向科研发展,也要高度重视横向科研的发展,鼓励教师积极深入地方主导产业、社区、乡村等一线寻找课题,积极寻找与地方文化、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契合点,大力发展面向地方发展、行业企业的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等,进而挖掘和发展学科专业的前沿问题,走出一条以科研推动学科专业发展的道路。

(四)以师资队伍建设为突破点,为特色优势学科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一流高校、一流学科的建设都离不开一流的教师队伍和专家学者的引领与支撑,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在推进“双一流”建设中要以师资队伍建设为突破点,结合学科专业建设需求和教师的学科专业背景、特长等,以推动自身特色学科、优势学科的高质量发展。一要大力实施引智入校战略。地方本科高校要正视高层次人才匮乏的窘境,大力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引智入校战略,既要引进学科发展前沿、国家重大战略以及自身优势学科、特色学科、重点学科等紧缺的高端人才,也要鼓励本校中青年教师积极到国内外知名大学培训、访学甚至开展跨校、跨国科研攻关合作,切实为学科专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二是建立校企高层次人才共享机制。地方本科高校要主动与地方主导产业、行业开展高层次人才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人才共享机制,聘任地方产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作为学校的专、兼职教师,让高层次人才能充分做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是优化人才管理制度和发展环境。地方本科高校要梳理人才管理制度方面的短板,全面优化人才绩效评价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及管理机制等,为人才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同时,也要加强校园环境、校园文化、科研环境等方面建设,为高层次人才发展提供物质和精神保障。

四、结语

“双一流”建设为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地方本科高校要理性客观分析自身在发展过程中的困境,主动审视“双一流”建设对高校发展定位、学科发展方向、与区域发展合作、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要求,寻求更加积极稳妥的措施和对策,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之路。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