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小丹
摘要:在小学开展班级合唱教学,要系统、科学地进行教学与训练,由低、中学段逐步向高学段深化。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层层递进,阐述了如何面向学校全体学生,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方法与指导,来改善班级学生歌唱现状,奠定班级基础,提升学生合唱素养,从而为整个校园提供一套有效的合唱教学保障机制。
关键词:班级合唱;有效性;方法指导;创造性;保障机制
在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积累和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集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
柯达伊认为,合唱具有影响和促进群众音乐文化发展的功能,参加合唱可以影响最多的人们去接触真正有价值的音乐,也是最容易的方法。
近年来,随着音乐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合唱艺术从校级合唱团的象牙塔上悄然走下,渗入到大众学生的音乐生活中,如何有效地开展班级合唱,提升学生的合唱水平,培养学生集体协作的能力,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从而提升学生整体的音乐素养,音乐审美能力,成为重要而有意义的事情。
然而,班级合唱教学不同于校合唱团的精英训练,学生无法获得专业的挑选。学生的兴爱好不尽相同,音乐能力及唱歌水平参差不齐,许多学生甚至不能够准确歌曲,这些都给 “班级合唱”带来了许多的困难。
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如何从低年学段开始培养学生对歌唱的兴趣,从而到中高年级对于合唱充满热情和兴趣,并可持续性学习,以及有效地解决合唱中的音准问题,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提升班级合唱的表现力,经过长期实践,我尝试用以下方法解决问题。
一、感受加欣赏,激发学生对合唱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标指出,兴趣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条件。在我的音乐课堂中,我根据学生的身心规律,对学生潜移默化,时常提到“合唱”的相关知识文化,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激发学生对合唱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我时常告诉学生:“人的歌喉是最赋予情感的乐器。歌声是最美妙的音乐。”音乐课中,我长期坚持“我是小小歌唱家”的课堂环节。每当学习完一首新歌曲后,我会鼓励同学们进行富有个性化的编创,比如演唱与奥尔夫乐器演奏配合、卡农形式演唱等等,(这些形式的表演在音乐课中,老师跟学生都有过一些体验与学习)再以个人或者组合形式上台表演,台下同学们来点评,学习其优秀之处。时间久了,孩子们都逐渐喜欢这样的展示形式。既可以自信的表现自我,也可以同学之间互相借鉴编创方法,大大增强了他们对于歌唱学习的热情。
我还借助校合唱队同学们在班级的积极影响力来激励同学们对于合唱的学习。音乐课上我经常邀请校合唱队同学给大家做示范,全班同学都会热烈鼓掌。时间一长,大家对于“校合唱队员”这个身份非常羡慕和向往,都想早日能够成为校合唱队的一员。全班同学学习合唱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进入中、高年学段后,课上我利用很多优秀的网络媒体资源,给他们观看各种声乐类型的表演,欣赏世界知名的组合或者合唱团的音乐会,为他们拓宽音乐视野,了解掌握更多的有关合唱的知识。比如课本中的不少歌曲或者乐曲,被改编成阿卡贝拉、童声、混声合唱。当孩子们欣赏完这些演唱后,也会竞相模仿。甚至下课走廊里还能听到他们雀跃的歌声。
当然,要培养班级学生的合唱能力,只有兴趣爱好是远远不够的。如何给予学生合唱方法上的指导,让他们在合唱能力上有所提高呢?我又配合以下几点做法来“多管齐下”,来逐步实现我的班级合唱有效性教学。
二、坚持课堂常规练习,奠定班级合唱基础
小学每周两节音乐课。老师讲授的知识难以得到固化。“上周讲,下周忘”。而歌唱能力中很重要的歌唱习惯、发声方法等需要一个长期的练习才能达到。从我开始接手的班级,我坚持每节音乐课堂上开展音乐基础练习10分钟。一个学期、一个学年,两个学年、三个学年......周而复始,牢牢把握课堂“前十分钟”,周而复始,为班级将来的合唱学习做好铺垫。
(一)第一阶段:发声练习。
建立良好的歌唱习惯、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是学生进入合唱学习的基础。在歌唱中,元音是声音真正的载体。元音发音标准到位了,歌曲中的吐字咬字相对就容易多了。这些发声练习曲既符合低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又扎实有效。老师与学生坚持每节课几分钟练习,一两个月,孩子们的就会建立起正确的歌唱意识和声音概念。
(二)第二阶段:视唱、模唱
同班级的学生之间,存在着参差不齐的音准问题。而音准,是合唱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之一。很多音准不够好的同学,往往是因为缺乏音高意识。音乐老师要帮助他们建议正确的音高概念,培养他们的音高意识和灵敏的听觉,拥有一双“音乐的耳朵”。
以上视唱练耳要遵循长期、反复练习。学习过程中,教师也要把握难易程度,善于激励、表扬学生,避免一味地追求效果而枯燥练习,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三)第三阶段:卡农、音程
學生在一二年级阶段形成了良好的歌唱习惯,建立了一定的音准意识后,我让学生逐步进入合唱声部的练习与训练。
巧用已经掌握的音阶来做卡农练习。使学生有初步的和声意识,培养学生演唱二声部歌曲的能力。
经过连续几个学期系统的长期地学习,学生不仅有了良好的歌唱习惯与发声方法,同时在音准方面得到了根本的改善,学生在演唱单声部歌曲时,跑调现象明显减少,甚至很多班级可以做到清唱。不仅如此,学生还建立起和声意识,能够演唱简单的卡农形式的二部练习曲,为高年级学习二声部歌曲奠基了良好的基础。
三、给予方法指导,有效开展合唱教学
(一)借助教师“范唱”——塑造音色
在歌唱学习中,教师要有“实质性的方法指导”。规范性的教师的“范唱”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有时候并不需要太多的理论讲解,老师“漂亮的一嗓子”就能帮助学生找到歌唱的感觉。
例如:我在教授《大海》第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感受到大海的宽广与深厚,我让学生仔细观察我的面部表情与口腔状态,教师用明亮优美的声音唱出了“大海啊大海,多大多宽,太阳月亮也睡在里面,睡在里面”这一乐句。同学们一下子直观地感受到有气息、有表情的歌声,带着对声音直观的感受,再次演唱时,他们的高音能够稳定地站在气息上,整首歌曲顺畅了许多。
(二)借助声乐指导——掌握技巧
在学生演唱过程中,教师通常会提示“面带微笑”“口腔打开”“声音送上去”等等。然而,这些笼统的语言提示还远远不足以帮助学生改善歌唱问题。这时需要教师对学生要给予实质性的方法指导。
例如:我在教授《鸿雁》这一课中,为了启发学生能够唱出连贯优美深沉的感觉,我先是让学生从旋律线上体会音乐的起伏与宽广,接着利用手臂、呼吸等体态语言来感受音乐情绪。一切铺垫与感受体验后,最终回归到歌唱中时,我发现低音部分同学们的歌声苍白,高音部分乐句声音发虚,音不稳定。虽然他们个个饱含深情,却无法用歌声来准确表达。这个时候我意识到孩子们需要进行声乐演唱方面的实质性方法指导。我告诉同学们要呼吸充分,气息下沉,口腔上挂,感觉整个人“顶天立地”,真假声结合,做到唱“高”想“低”,唱“低”想“高”。学生明确了这些实际性的要求以后,有了具体的歌唱方法,当我再次深情地弹响歌曲伴奏时,同学们真正做到了“声情并茂”。
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把这些歌唱小技巧编成顺口溜,让学生们来一起传唱,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顶天立地肩放平,
气息下沉口腔挂,
唱“高”心要想着“低”
唱“低”心要想着“高”
声音美、用情唱,
我来当个歌唱家。
(三)“教唱三部曲”,指导学生二声部学习
例如:《采莲谣》一课,是一首以三度音程为主的二声部合唱歌曲。高低声部节奏、句法完全一致。在课堂上,我带领高声部学习,低声部同学就跑调了,弹奏了低声部的旋律,高声部又“不见了”。老师无法分身同时兼顾两个声部。此时,我认为各声部要有一个“领路人”。于是大学时期学习的“多声部视唱练耳”这个技能充分地显示出它的意义。学生掌握两个声部歌谱后,我分了几个步骤来完成二声部教学。
第一步:教师唱高声部歌谱,钢琴演奏低声部,要求低声部学生聆听。反之,教师带领着低声部同学唱歌谱,钢琴演奏高声部,要求高声部聆听。这个环节意在从音响效果上让学生充分感受两个声部的同时进行形成的和声效果。
第二步:全体同学唱高声部(在此之前全体学生同时掌握高、低声部歌谱。)教师一人演唱低声部。全班同学团结一心,信心百倍,认为可以“战胜”老师一人。
第三步:趁着同学们高昂的兴致,逐渐增加低声部的人数,几次反复强化低声部后,最终做到平均分配两个声部人数,鼓励同学们互相抱团儿聆听、团结合作,在低声部薄弱乐句,教师钢琴或者带唱适时地给予“支援”。
经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以少对多”“声部平衡”等多种形式的反复练习,同学们二部和声效果就清晰明了了。
四、创造性使用教材,提升班级合唱能力
在小学花城版教材中,二部合唱的歌曲的出现还缺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尤其是在中年级阶段的教材中,缺乏铺垫性的带有声部的歌曲,进入到高年级后,合唱歌曲明顯增加。有些二声部合唱歌曲难度太大,班级学生并不能有效地完成。而有的歌曲非常适合用来做创编,因此,需要我们教师巧妙改编,让其变成了一首有趣又难易程度适中的二部合唱歌曲。
(一)节奏式填充
编创说明:这首歌曲重在感知音的高低,使学生对mi、sol、la三个音建立相对的音高概念。在每一个句尾重复使用了mi、sol、la三个音作为节奏式的填充,使其变成二声部。学生在演唱上增强了趣味性,也强化了对mi、sol、la三个音的认识与印象。
(二)卡农式练习
编创说明:在低学段教学中,让学生接触、尝试卡农形式的二声部歌曲。这两首歌曲旋律学生耳熟能详。教唱二声部难度并不大。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给学生呈现出谱例。教师要给合唱指挥手势,声部的进出要准确及时。这样类似的卡农形式的二部歌曲,让学生拥有了和声体验与良好听觉。
(三)音程式训练
编创说明:这首歌曲的二声部是节奏式的填充,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第三乐句处,高低声部有短暂的三度音程出现,可以巧妙借助奥尔夫音高打击乐器来与学生高声部合作,借此来培养学生的和声听觉意识。如果学生能力允许情况下,可以部分学生跟随奥尔夫乐器音高演唱与高声部合作完成二声部合唱。
编创说明:四年级学生演唱这首歌曲单声部并不难。教师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加入平缓的二声部旋律,使高低声部形成简单的音程式的和声效果。二声部用“wu”音来模仿“风声”,为歌曲营造出浓厚的氛围。在演唱上要引导学生唱出渐强减弱的力度变化。
五、开展合唱展演,形成合唱保障机制
全校开展“班班有歌声”合唱展演活动,为全校学生搭建良好的平台,让学生把课堂知识转变为音乐实践活动能力,更加深化班级合唱教学成果。“班班有歌声”即在全校每个年级、每个班级全面开展合唱活动,做到班班参与,人人参与。
在整个展演筹备过程当中,音乐教师对班级合唱进行声音训练、和声部编排及音乐表现力的全面指导。班主任与家长紧密配合,有序分工,优化资源、安排排练时间、舞美设计、服装道具。有的班级部分家长参与进来,丰富了舞台形式,增进了亲子关系。老师、学生、家长三方形成积极的合作体。合唱排练中,学生与他人的合作能力、集体意识都得到提升,展演舞台上,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尽情享受合唱艺术魅力,积累合唱经验,把合唱知识转化为合唱能力。
我校连续多年开展班级合唱展演活动,已形成了浓厚的合唱氛围。合唱教学的全面铺开,为校合唱队培养了良好的基础,形成了长期的、有效地保证机制。
六、结语
进行小学班级合唱教学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长期地实践与积累。还需要老师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在平时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善于挖掘教材,分析教材,然后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设计高效的课堂教学环节,精心巧妙地进行合唱训练,耐心引导学生,让他们体验到多声部音乐的丰富性、趣味性,使他们喜欢上这种声部之间的合作游戏。要做到有目的、有顺序地安排好合唱内容的教学;在情感上,让学生真正喜爱这一合唱艺术形式,愿意参与到合唱活动中来;在技能的训练中,要遵循艺术的规律,要经常、反复地练习;要有序地逐步提高各项要求。让学生慢慢积累合唱经验,体验合唱艺术的魅力,用歌声表达自己的心声,用和声传达美好与和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汪玲.儿童趣味视唱练习曲100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