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时空观念是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必备素养,教师应在教学中采取多种策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首先,教师应立足地图,把握时空基础,指导学生善用图,会辨析,有方向,会区分。其次,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巧用图,指導学生结合情境,会讲述;理清脉络,会画简图;具备逻辑思维,正确分析问题。教师实施这些策略,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时空观念;初中历史;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36-0056-02
引 言
广阔的时空范围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特点,梁启超先生曾指出具备时空观念是学习历史的基础:“读史不明地理,则空间观念不确定,譬诸筑室而拔其礎也。”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学生要学好历史,就必须具备时空观念。很多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较为欠缺,这往往会成为学生系统掌握历史知识的短板,不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历史学习方法。因此,在初中阶段,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从时空角度帮助学生理清历史事件的脉络,学会以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一、立足地图,把握时空基础
(一)善用图,会辨析
聂幼犁教授认为,学习历史知识要具有识记和鉴别的能力,要“能将重要的、基本的史实纳入具有史学意义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及文字、图表等表达方式中去”。也就是说,要想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教师就要培养学生的识记和鉴别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在历史学习中遇到的具体问题[1]。
在历史教学中,无论中国史还是世界史,都涉及十分广阔的地理空间范围,包括多幅地图。比如,学习世界史的知识,学生需要知道某些国家所处的大洲,在我国的什么方位等;中国史的内容会涉及更细致的、更多的地图。无论学习世界史还是中国史,教师应都应指导学生掌握读地图的方法,巧妙用地图,做到心中有图,从而指导学生更有效地理解知识点。
九年级学生在学习世界史时,首先要接触的重要地图是“探寻新航路”一课中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的航行路线图,四位航海家的航行路线和成果是这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很多学生掌握的世界地理知识有限,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极易将四位航海家的路线和成果混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正确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读地图。
教师应指导学生从纷繁的历史时空中寻找规律、把握特点,帮助学生掌握时空要素,并形成利用地图获取信息的意识[2]。对这一部分知识点的掌握不能仅靠背诵,学生需要在千变万化的具体问题中应用所学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在相关的知识点中寻找规律。比如,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时空问题,教师应强调哥伦布航行路线的特点是“横渡茫茫的大西洋”,而麦哲伦是唯一一个“经过太平洋”的航海家,让学生将这些特点作为在具体问题中判断具体对象的重要依据。学生只有在充分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解答问题,才不会将时空问题混淆。掌握规律和特点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从而使其更好地判断和分析具体问题。
(二)有方向,会区分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易混淆的时空概念,如果仅靠教师的口头讲述,学生并不能形成直观印象,而且短时遗忘的可能性较大。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地图帮助学生区分时空概念,使学生有效掌握知识。比如,在讲授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时,如果教师不结合地图区分这三场战役的时空要素,学生就难以将这三场战役与所解放的地区相对应。因此,教师可以借助“三大战役形势图”来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地图了解这三场战役爆发的地理位置,以及三大战役发生的位置顺序。辽沈战役爆发在辽宁、沈阳等东北地区,所以对应的是解放东北全境;淮海战役的爆发以徐州为中心,主要夺取两淮(淮阴、淮安)和海州(连云港) ,对应的是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平津战役的两个中心是北平和天津,从地图上能明显看出位于华北地区,因此不难理解平津战役胜利使华北地区基本解放。
同样,对世界史上一些国家的大致位置,教师更要通过地图使学生掌握这些国家所处的位置,以便学生区分和理解。比如,在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时,教师讲到诺曼底登陆的意义是“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为什么是欧洲第二战场?结合地图,学生很容易就能注意到德国东部的苏联已经成为对抗德国的重要战场,而盟军在德国西部的法国诺曼底登陆后便使德国处于东、西两线的夹击之中。查看地图,学生从直观上区分了东、西两线战场,更好地理解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具体内涵。
二、从学生出发,巧用方法
(一)有情境,会讲述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要避免传统的“满堂灌”,而应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讲解涉及时空概念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基于主要事件的“大事记”叙述方法,为学生创设情境,让他们自己探究和讲述知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学习如长征、郑和下西洋、张骞出使西域这些过程较具体、包含多个史实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结合地图讲述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时空要素。比如,教学长征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当小导游,重走长征路”的情境,让学生模拟导游,结合地图讲述长征的过程,以及长征过程中的重要时间节点和事件,并引导其他学生学习这一部分内容。这样,当回忆起这个知识点时,学生便能形象生动地回顾相关时空要素。
又如,“丝绸之路”的路线涉及多个地点和地区,学生极易混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如果生硬地灌输“西域”“河西走廊”等地点知识,对学生而言是陌生的,且容易遗忘。因此,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方法。首先,教师指导学生明确几个古今名称不同的关键地点,如西域主要指今天的新疆地区,“大秦”指今天的罗马地区等。然后,教师展示地图,创设情境:“如果你是汉朝的商人,丝绸之路开通后,你的商品会经过怎样的路线被贩卖到欧洲?”学生结合地图和教材内容,整理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即“丝绸之路”的大致路线,走上讲台讲述丝绸之路的路线,并在地图上画出这些地区。这一操作看似简单,但每一步都需要学生进行思考,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有脉络,会绘图
在历史学习中,整理时空要素最常用的方法是绘制简图和时间軸。比如,在教学清朝对西北边疆、台湾、西藏、东北地区的管理措施时,教师可通过绘制方位简图的方式,帮助学生明确这些地区所处的方位,并将具体措施一一对应,从而使学生构建清晰的空间体系,产生直观感受。
对一些时间、事件较多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绘制时间轴的方式来整理,如学习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近代化历程等内容,学生可以通过绘制时间轴将时间和事件串联起来。在讲解某个内容较多的专题时,如“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这一专题的时间跨度较长,琐碎的内容较多,教师指导学生整理时间轴,可以让这部分内容的脉络更加清晰,避免学生混淆知识点。
(三)有逻辑,会分析
教师不仅要在教学新课时加强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在涉及关于时空要素的实际问题时,更应引导学生运用时空观念来解决问题。在很多实际问题中,学生如果不能准确知道具体的时间或者地点,就可以通过理清若干史实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得出结论。
例如,学生在遇到史实排序题时常常不能准确判断某事件的具体时间,从而出现错误。其实,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与该史实相关的更大的时间范围。比如,学生能较清楚地知道“凡尔登战役”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间范围,而“斯大林格勒战役”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间范围,所以,很多情况下,只需要厘清该史实所属的大致范围。例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下列军事行动按时间排序应为( )①渡江战役②南昌起义③平津战役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⑤百团大战。”对于题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学生也许不能准确记住全部的具体时间,这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分析,通过阅读题干可知,这些军事行动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那么,学生可以很快地判断出最早的事件是“南昌起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起点;学生也可以较快判断出最后一件是“渡江战役”,此役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剩余的三个战役可以将其归类属于抗日战争的和属于解放战争范畴的,而抗日战争显然在解放战争之前,所以只要理清其中的逻辑顺序即可得出答案。
结 语
时空观念是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必备素养,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时空观念的培养落实到课堂教学、课后复习巩固等环节,且多种方式和渠道并举,力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向阳.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素养的培育策略探析[J].教育观察,2021,10(11):90-92.
[2]刘小慧.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念的策略[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05):108-110.
作者简介:戴娟(1989.5—),女,江苏扬州人,一级教师,获苏州工业园区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