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珈妤 李德龙
摘 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实践教学中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从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地理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充分自主探究时间,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依托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通过开放式、探究式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感受其中的人文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本文主要探讨人文精神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对策。
关键词:人文精神;初中地理教学;渗透对策
从地理学科的内容来看,以探究人类活动和自然现象为主,包含了交通运输、矿产资源分布、气候特征等内容;从人文角度来看,包含资源争议问题、领海争议问题等。由此可见,地理学科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然而在以往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往往更注重地理知识、概念的教授,虽然学生易于理解,但是要想让学生深挖其中的人文深层内涵就显得遥不可及,且这样的教学多处于浅层,缺乏深究,同时很多地理知识比较抽象,即使配合课本上的图片学生也难以真正地理解。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的灵魂所在,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就要对知识进行深度深挖,注重分析,灵活渗透人文精神,逐步发挥其有效作用,让人文精神在学生身上得到发扬,长久地传扬下去。
一、人文精神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意义
(一)可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怀
地理学科是一门探究人与地理、自然、气候的学科,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如自然、宗教、人口、经济、气候等,对于传统的初中地理课堂而言,教学更加注重知识技能的渗透,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并不重视,学生无法从自然、人类的高度上理解地理,更无法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在初中地理课堂中有针对性地渗透人文精神,可以促使学生自然意识的觉醒,客观地看待人口、自然、环境、地理之间的关系,可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怀,从而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二)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渗透人文精神必要整合资源,并对知识进行深挖,创建多样的实践性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升课堂活力,同时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利于构建形成高效课堂互动,从而可以提升初中地理课堂的效果,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保证学生快速理解基础知识,也可以促使学生有所感悟,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三)可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人文精神的主体是人,初中地理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的主观意识,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观察学生,以便于落实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融入课堂,和学生形成高效的互动,有利于建立高效的初中地理课堂,这也是新课改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二、人文精神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现状
(一)教学效果不能持续
现阶段的初中地理教学中,虽然很多教师针对性地渗透了人文精神,以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如对学生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意识的激发和培养,当下获得了一定的教育效果,但是这种教学效果不能持续,学生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多数学生不能长期坚持节约水电、不乱扔垃圾等行为,这主要受到外界因素的限制和影响,所以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效果不能有效持续,这是现阶段地理教学中需要解决教学问题之一。
(二)缺乏全面的爱国教育
当下中西文化交融进一步加强,西方文化渗透严重,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极为迫切,但是整体教育环境受到实际因素的影响以及教师自身思维的限制,对学生爱国教育精神的培养不够,导致学生对国际形势问题理解不彻底,从而无法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从调研可以看出,当下初中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不够全面,缺乏对学生爱国精神的培养。
(三)学生集体意识不足
当下,初中地理教学中缺乏集体学习的环节,这主要是由于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由于缺乏集体性的学习,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不到完全培养,教学中教师多以理论知识的渗透为主,缺乏实践性活动的设计,一些教师虽然依托理论知识渗透了人文精神,但是教学局限性过大,无法拓展和延伸,学生无法在学习过程中体会集体活动的重要价值,也就造成地理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渗透不够的问题。初中地理课程内容复杂,系统化特点明显,不同知识点间的关联极为密切,教学只有从整体上看待系统知识,依托完善的实践活动,才能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人文精神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对策
(一)结合学科特点,明确渗透目标
初中地理学科主要以研究地理、环境、气候、社会、宗教等为主,这些知识点既相互独立,又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地理课程综合性极强,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对不同的地理要素进行综合性分析,但是由于知识点众多,且不同知识点极具特色,要结合课程特色针对性地展开人文精神的渗透,依托不同的知识点,才能提升人文精神渗透的有效性,从而解决初中地理教学效果不持续的实际问题。教师要充分挖掘地理知识的人文价值,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例如,在讲解行政区域知识时,可以渗透“中国每一寸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的人文精神,在讲解城市发展时,可以渗透“祖国发展快速”的人文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把控教学目标,结合教学任务,针对性地制定人文精神教学目标,这样可以促进教学和实际活动的融合,从而提升学生人文精神。又如,在教学《多民族的家庭》一課时,教师在课前可以搜集民族团结、民族气节等人文精神资源,对我国56个民族进行简单的介绍,促使学生感受民族团结的人文精神,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说:“我们的国家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国家,每一个民族虽然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性,但是多个民族亲如一家,虽然民族不同,但是我们都是华夏子孙,应该团结一致”,通过针对性渗透,培养学生民族团结的人文精神。
(二)深挖教学素材,引入实事案例
初中地理课程是传承人文精神的重要教学工具,教师要合理利用,深度挖掘,引导学生学习和感悟其中所蕴含的基本价值观和思想内涵。现在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对于课堂的管束严重不足,更加倾向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对教学内容的渗透只是局限于基本的地质知识,认为学生可以进行自我感悟,在没有加强引导的情况下,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影响了课堂的效果。对此,教师要深度挖掘教材,并适时引入案例,加以强化巩固,不仅对教材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进行深度剖析,同时也要合理应用不同资源,进而逐渐提升初中地理课堂效果,让学生从不同的层面了解到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例如,在教学《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渗透保护自然资源、节约资源等观念,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到我国的资源分布、总量情况,并引出实事案例,激发学生保护资源的意识。如可以结合“陕西的水资源分布、总量”的实事案例,从而促使学生从个例过渡的普遍,并形成一定的认知。教师可以以情境为依托:“陕西境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全省的年平均降水量大概在676.4毫米,水资源总量44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却仅仅只有1280立方米,主要是由于水资源在时空、地区、时间等分布上的不足,还会时常发生旱灾,尤其是陕西关中和陕北地区”,教师接着说:“降水量并不少,但是人均分布却不足,这是我国很多自然资源的分布整体特点,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节约资源。”通过引入实事案例,培养了学生节约资源的人文素养。
(三)激发民族意识,培养爱国情怀
领土区域的划分是初中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内容,在此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教师应有民族精神、家国情怀,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端正学生的价值观。例如,在学习《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一课时,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向学生阐明国家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领土意识。同时,教师可以引出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历史,激发学生爱国精神,从而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
(四)依托实践活动,培养人文精神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要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身的自主意识,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其引导作用,依托一定的课外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自主实践中提升自身地理认知,进而不断的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实践参与活动是学生自主感受人文精神的过程,地理课堂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可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丰富自我地理眼界,提升自己的文化精神。教师可以设计合适的实践活动,通过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学习,逐渐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地理思考,提升自己的人文精神。
例如,在学习《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为何会形成这种地貌,当学生了解到深层原因后,鼓励学生寻找解决之道,很多学生表示说可以通过改变地貌来解决水土流失的问题,也有些学生说这个方法不行,应该通过植树造林来解决问题。教师听到学生的观点后,表示肯定,并设计了校园植树的实践活动。在植树实践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分组进行植树,部分学生负责浇水,另一部分学生负责挖坑、搬运树苗等,教师发现几名学生将之前擦桌子用的水用来浇水,通过校园组织的植树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资源的可贵性,逐渐形成节约用水、保护生态环境的环保意识。
总之,初中地理课堂中,教师应该明确教学重点,抓住教学要点,侧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依托丰富的教学资源,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促使学生有更加深刻的学习体验,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袁忠玉.人文精神渗透于地理教学的方法探究[J].成才之路,2020,(27):55-56.
[2]梁爱民.初中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学苑教育,2019,(22):21.
[3]桂小飛.初中地理教育现代化培养目标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2021,(09):38-39.
[4]宋东银.如何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天津教育,2019,(12):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