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百年回顾与展望

2021-12-08 14:10卢彩晨叶子凡
职业技术教育 2021年25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

卢彩晨?叶子凡

摘 要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党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领导。根据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不同,百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可分为开篇奠基、计划为主、计划转向市场、市场主导四个时期,形成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坚持与经济体制相适应、坚持制度规范引领等宝贵经验。面向未来,随着党对职业教育领导的全面加强,校企合作新机制将浮出水面,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将大幅提升,校企合作将进入深度融合的新时代。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25-0019-07

作者简介

卢彩晨(1967- ),男,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理论与管理,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兰州,730000);叶子凡(1998- ),女,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第四次工业革命条件下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研究”(010120200009),主持人:卢彩晨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些成就离不开党对校企合作的领导。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总结党领导下的校企合作经验,展望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未来,对于推动新时期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百年回顾

(一)开篇奠基:新民主主义时期党领导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艰难探索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尽管兵荒马乱,条件异常艰苦,但在党的领导下,职业教育毅然开启了校企合作探索之路。

早期的校企合作,其发展重心在普及教育。当时,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没有足够的资金和设备筹办职业学校,因而组织了各种工会、工人补习学校、农民运动讲习所等,有效提高了工农阶层的文化和职业技能水平。除此以外,工农群众在学校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熏陶,理想信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者关于职业教育的论述,为我党发展职业教育事业提供了理论依据。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巩固红色政权成为党开展一切工作的落脚点。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党将发展职业教育作为重要手段,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干部教育为主、全员教育参与的职业教育发展局面。1931年11月7日,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召开,同意设立工人学校和补习学校为广大工人子弟提供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并对广大干部提出了继续接受教育的要求[1]。同年11月出台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规定,开展各类工人学校或补习学校的费用由商户或工厂承担,在增加青年工人文化教育的同时提升劳动熟练程度[2]。1932年出台的《颁布学制与实施目前最低限度的普通教育》指出,要让青年在工厂里或农场里训练技能、实习并工作[3]。1933年10月颁布的《目前教育工作任务的决议案》主张增设职业学校和补习学校,让成年人有机会通过补习学校来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同时,还能为战争输送各种职业人才[4]。1934年,教育人民委员部颁布《中央农业学校章程》,主要是为农业建设事业培养管理干部和技术人才,实行劳教结合学习制度,兼顾政治教育。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提出了著名的抗战教育思想,旨在通过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为抗日战争服务,这一时期我党领导的校企合作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1941年颁布的《边区教育工作计划》提出,加强民众教育馆与群众组、工作团、生产组织的密切联系[5],这说明职业教育融入扫盲以及普及教育中。1941年,陕甘宁边区将农业学校与工业学校合并为“边区职业学校”,分设工业、农业等科,目的是改进农业生产与培养农业技术干部。同年,陕甘宁边区专门开设了医药专门学校,培养医学人才,为战争提供医疗服务。1944年3月,附设在纺织厂周围的南区合作职业学校成立,解决了学生的实习场所及学校的建设资金问题。绥师与米中两所中学深入区、乡政府,大大密切了学校与社会的关系[6]。同年,路易·艾黎又创办了“山丹培黎工艺学校”。学校以为“工合”培养技術人才为宗旨,以“创造、分析”为校训,特别强调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实行半工半读。与此同时,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许多普通中学开设了与劳动和技术技能培训相关的课程,将职业教育的相关内容融入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中。

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从自身情况出发,恢复、改造职业教育,推进校企合作的发展。通过工厂、机关等部门的资金支持和人员监督,使业余工学发展起来,进而促进业余文化补习教育的开展[7]。其中,东北解放区紧密结合战争情况进行校企合作的探索。1946年9月24日,《关于改造学校教育与开展冬学运动的指示》提出,根据各地需要开办职业学校或培训班,强调职业院校的举办主体最好是生产部门。由企业相关部门主办技术学校或者学徒培训班,培养数量充足的中级技术人才[8]。随后,党中央出台《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积极鼓励增设业务技术补习班,同时要求各大企业工厂均应附设职业学校;设立“高等职业学校”等。1948年“北方大学”成立并设置了“高级职业部”。一年后,在《关于加强工人群众中政治、文化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指出,由负责党政工作的干部、领导作为教师,弥补补习班师资需求的缺口,企业提供专业技术人才,同时还为其提供相关教育经费(企业工资总额的1.5%)[9],大大增强了业余技术补习班的师资力量。这一时期,各解放区中的技术研究班、技术补习学校,以及职业补习学校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在华夏大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出现了较大突破,不仅推动了解放区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为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这一时期,虽然尚未明确提出“校企合作”相关概念,但基于严峻的战争形势,在制度上、实践中已存在学校与企业密切联系的形式,形成了劳教结合、干部教育与普通教育共存的新办学模式,为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奠定了良好发展基础。

(二)计划为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统筹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校企合作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具有浓厚的计划色彩。尽管“文化大革命”对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教育领域造成了一定冲击,但总体来说,校企合作进入了黄金发展时期。

建国初期,政府调整、整顿原有的职业院校,其中,曾受国民党政府管理的公立职业院校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地军事委员会接收。1950年,全国私有职业学校235所,对于这些学校按照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办法,并且采取签订合同的形式,委托私立技术补习学校代为培养某种技术人员[10]。政府意识到在促进经济恢复发展过程中初级和中级技术人才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因此,国家把发展方向定为以培养中级技术人才为主[11]。同年,周恩来总理在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表示,在经济恢复阶段需要“专”才,并强调了创办中等技术学校的必要性[12]。1951年8月,周恩来总理提出,教育部不能完全承担所有种类和层次学校办学的任务,要分工去办。教育部对中等专业学校负有监督指导的责任,而各个业务部门(企业)则是其办学主体[13]。这个办学体制既调动了从中央到地方各个部门、行业办学的积极性,又妥善解决了资金投入问题。1953年,周恩来总理作出重要指示,明确了工厂对于培养技术工人的重要性,也指出它是除学校以外的重要培养场所[14]。与此同时,《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的指示》《中等技术学校暂行实施办法》[15]《关于改进中等专业教育的决定》[16]等文件明确提出,各种技术学校在办学定位上应配合训练班协同发展;在设校和分科上,力争实现专门化、单一化;在管理上由业务部门领导;在招生对象上应有计划吸收工人、农民以及干部入学;当时建设的矿山、工厂或者农业学校既能解决学生实习问题,还能促进当地的生产。同时,校内提供各种实习所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教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实践作业更加规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更加紧密。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苏联推行的职业教育模式开始为国人所接受,职业教育发展呈现出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特征。在这一思想的推动下,职业学校为学生提供教学实习和各类实验操作设备,将教学时长延长30%以上。进入岗位后,思想好、工作踏实、动手能力强的历届毕业生广泛赢得社会赞誉[17]。此外,学徒制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到1954年,学徒制被延伸到国营企业中,被国营企业接受和实践。1958年,国务院出台《学徒学习期限和生活补贴的暂行规定》,“学徒制”开始独立出来作为一种新型培养模式在国内广泛推广[18]。

1958年1月,毛泽东强调教师在合作社的指导地位,并指出应当将教师派向合作社,为职业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人才支持。为了扩大产能,可以在技工或技术学校校内开办工厂 ,让学生一边就读一边工作。此后,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各类学校响应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号召,广泛积极落实“半工半读”的办学形式。1958年5月,刘少奇同志在党内会议上多次强调“半工半读”是既针对当前发展现状,又贴合中国发展特点的不二选择[19]。毛泽东和刘少奇关于“半工半读”的号召,对促进学校与企业有机合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后,在全国各地兴起了“半工半读”学习热潮,“半工半读”制度基本形成。截至1965年底,全国采取这种形式共设立61626所职业学校,先后为国家培养人才多达443.3万人。当时还涌现出一批学校代表,如江西共产主义大学等,自学校创立以来,短短的六年时间里,便为我国培养了万名专业技术人才。该校于1961年受到毛主席称赞[20]。

“文革”期间,部分职业院校停办,“半工半读”的方式也被扣上資本主义的帽子,教师作为被改造的对象,纷纷被迫改行。在此情形下,职业教育发展明显受阻。

这一时期,一方面,“半工半读”制度被最终确立,校企合作也继续向前发展;另一方面,探索了校办厂、厂办校等多种办学形式,为后来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积累了宝贵经验。时至今日,依然可以在职业学校中看到我国所特有的校中设厂或厂中设校的办学模式。

(三)计划转向市场:改革开放时期党领导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新探索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序幕,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代。并逐步从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时代转型。在此背景下,校企合作也发生了转型,开始进入了从计划向市场转型的新的探索阶段。

1980年10月,《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发布,标志着“半工半读”得到深入发展。一年后,我国又将学徒培训制度恢复,“先培训后上岗、学校培训与企业培训双结合”作为一种新的培训方式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

20世纪90年代后,校企合作开始频繁出现在国家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中。如1991年10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更是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上升到国家层面。校办企业作为职业院校有力推进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渠道,在实现办学资金自给自足的同时,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该文件第一次提出“产教结合”的说法。1994年7月,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的教育改革目标,多所职业院校大力推动产教结合。在这一时期,政策要求职业院校办学仍以“厂养校”为主,“厂”负责解决“校”办学资金和学生实习就业的问题。1998年12月,《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颁布,该文件指出,职业院校要实现多形式发展,必须把握产教结合这一途径,实现资源配置与学校特色有效衔接。此后出台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产教结合当作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2001年出台的《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了办学主体的地位,同时指明了职业教育未来发展和管理思路,形成了多方参与的多级职业教育管理体系,更好地发挥省、市(地)级人民政府根据职业院校发展需要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统筹本地职业教育发展的作用。2004年9月,教育部等七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了社会力量如何参与办学实践,指明了校办企业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为社会服务的宗旨,详细阐述了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在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地位,“订单式”培养模式正式确立。这一培养模式在当时作为一种创举,一经推出便被社会广泛接受。此后,中共中央先后出台多个文件,均强调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于社会教育的推动作用,明确了这种培养模式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肯定了开展校企合作、加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重要性[21]。

除了贯彻执行中共中央科学制定方针、政策之外,各学校在实践中也对校企合作进行了积极探索。第一,认识到了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重要性,开始了学习德国的“双元制”之路。在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合作的基础上,德国“双元制”在我国实现了本土化推广 。第二,各省、市都在积极探索科学的校企合作实践道路。如20世纪80年代末,河北省建立县级职教中心,要求县政府密切结合各县实际统筹规划,妥善协调当地产业行业部门,以一所能够发挥示范作用的职业学校为主,联合县所属范围内各种职业院校及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教育。这种做法整合了资源,密切了职业院校与各个行业和部门的联系。第三,传统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校企合作逐渐向市场化靠拢。学校和企业组成校董事会,私人投资的民办学校等多种合作办学模式在各地纷纷出现。此外,1991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作为全国性职业技术教育一级学会宣告成立,各部门、各省市职教学会纷纷成立并主动开展相关工作,学会具有明显的行业性和地方性,广泛覆盖与职业教育发展相关的群体,能够作为媒介更好地开展职业院校与相关企业行业的交流与合作[22]。

在这一时期,校企合作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就。多元化的办学主体出现,“订单式培养”和“顶岗实习”等培养模式出现,将以上多种培养模式制度化是这个时期的重要特征,有力推动了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

(四)市场主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党领导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全面深化

进入21世纪,市场经济逐步替代了计划经济的地位,校企合作也呈现出市场化的特征。

第一,校企合作日趋规范化。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首次将行业、企业的办学地位明确下来,让各类办学主体积极参与教育改革过程并发挥出各自独特的作用,对于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意义非凡。同时,校企合作的质量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国家亟需循序渐进推行相关政策,尤其是通过完善相关优惠政策来增加企业对学校办学的投入和支持。2011年12月,教育部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将满足行业需求作为新的突破口,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中“产”与“教”两方面内容的有效对接,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指导作用。2014年,“产教融合”这一概念开始在国家领导人的话语中多次提及,各种政策文件中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产教融合”相关内容。党的十九大以后,国家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提出,通过购买服务、混合所有制改革、引企入校等多种途径,充分调动行业企业作为办学主体的积极性。2012年8月,《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出台,校企合作的历史地位确立,同时国家也将校企合作认定为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该文件提出,要规范地方政府行为、获得企业支持、给予学校和学生保障,为学校和企业开展更加深度的合作提供依据和保障。2019年1月24日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国家职业教育工作进行重点部署,为社会各个领域培养各类技术人才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23]。2021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明确提出,推行学徒制,鼓励企业联合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合作开展学徒培训的尝试,为产教融合提供了法理支撑[24]。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中再次强调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重要性[25],对校企合作重要性的认识已经提升至国家层面。

第二,主体更加多元化。在2005年10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将集团化办学作为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向之一。为落实该文件的相关精神,各职业院校结合本地区和本校实际,开始了职业教育集团化的尝试[26]。2011年1月24日,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为了适应新的时代背景,职业教育需要尽快作出改革,而改革的突破口就在于校企合作制度。不久以后,职业教育体制创新改革在多地铺开,如广西柳州率先建起了现代化职教园区,强调资源共享,为产教合作提供沃土[27]。2019年,国家成立职业教育指导咨询委员会,从行业企业、职业院校以及各个科研机构中选出代表开展职业教育指导工作,组建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帮助职业教育的多方参与主体形成一致的发展理念,在推动职业教育产教合作发展中形成合力。

第三,形式不断创新。一是产教融合型企业出现。2021年6月,国家相关部门公布了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名单,其中26个省份的63家企业上榜,21个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首次公布,涉及到产教融合的新型企业超过800家,为促进企业与职业院校的深度合作奠定了基础[28]。二是人才培养模式日益丰富。在借鉴国际成熟的双元制、学徒制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经验基础上,基于本土经验,许多学校依靠不同地区优势、行业优势,因地制宜,构建出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参与企业不断增多,其中仅学徒制试点企业便已达到2200多家[29]。除上述模式外,企业与职业院校合力组建合作共同体;企业通过打造企业校区、设立教师工作室等措施,强化联合育人;“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合作办学模式”作为一种集政府引导和运用社会资本一体的办学模式逐渐得到各方重视。三是共同建立“中国校企联盟”。2014年4月,中国校企联盟成立,各类院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政府部门组成了这个非营利的社会团体。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服务平台,该联盟整合了各方资源,囊括了校企合作中所需要的各类要素,其综合性、服务型、公益性的特点有效推动了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四是多举措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主要是通过制定标准、设置专业、开展“1+X”证书试点等,积极推进校企深度合作。高职专业目录修订工作涉及到2800多个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的專家以及59个行业专家组;中职教学标准的制定涉及到12600多家企业以及1700位行业企业专家;顶岗实习标准的制定涉及到3000余家实习的企业,行业企业在相关标准制定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在“1+X”证书方面,以社会化机制遴选培训评价组织,将颁发证书的权力给予行业企业,有利于行业企业把最新的发展情况及时反馈到职业院校中来。

校企合作在这一时期表现出明显的市场化特征,产教融合制度基本确立。校企双方携手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培养人才,“双主体”合作模式基本形成,校企合作进入了内涵式发展新阶段。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历史经验

(一)坚持党对校企合作的领导

1954年,毛泽东主席在中共一大上庄严宣布:“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党在教育事业包括职业教育事业的领导核心地位,确保了校企合作的开展,进而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如上所述,新民主主义时期,党在校企合作中的“以教助战”思想是当时战争背景下的必然选择。在这一时期,校企合作旨在实现全面普及教育,同时促进了校企合作与干部教育的协调发展。校企合作虽然经历了诸多挫折,但积累了宝贵经验。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对校企合作进行统筹规划,探索出了“半工半读”这一载入史册的校企合作制度。改革开放后,在党的领导下,校企合作理念不断创新,提出了“产教融合”的新理念,校企合作不断向内涵阶段发展。历史表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与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社会发展环环相扣,校企合作才会有不竭的动力;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确保培养出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0世纪50年代,根据毛泽东主席的讲话精神,“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写进了党的教育方针。1995年3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尽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针对整个教育体系而言的。但是,百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证明,校企合作的历史更加凸显了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原则。在校企合作的开篇奠基时期,尽管我们党各方面条件都十分艰苦,但却十分注重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形成了劳、教结合的办学模式;计划经济时代的校企合作,出现了“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顶岗实习”“订单班”等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随之出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精神贯彻在各个时期的各个阶段。在市场主导的校企合作时期,形成了“产教融合”制度,进一步深化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尽管不同历史阶段的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有所不同,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始终贯穿于职业教育和校企合作之中。

(三)坚持与经济体制相适应

我国著名高等教育学家潘懋元先生提出:“教育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30]纵观百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历史,就是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历史。新民主主义时期,强调调动全国一切经济力量全面为战争服务。适应这一需要,在资金、物资匮乏的情况下,国家有关部门在农场里、工厂里办学校。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国家统筹校企合作的方方面面。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为各种资源的主要配置手段。适应这一时期的社会需要,校企合作和运行主要由市场来决定,学校自主寻找实习实训企业。实践证明,正是由于我国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注重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才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人才,为不同时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坚持制度规范与引领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制度建设。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的老一辈领导人都对制度建设给予高度关切。2019年1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的《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与法律制度》一文中指出,“古人云:‘经国序民,正其制度。意思是说,治理国家使人民安然有序,就要健全各项制度”。回顾党领导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百年历史,就是逐步建立完善校企合作制度体系的历史。新民主主义时期,相关制度中并未明确校企合作的规定,职业教育的发展从属于普通教育以及干部教育,校企合作未形成单独的制度体系。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了校企合作制度。改革开放时期,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逐步形成了产教融合、鼓励引导企业参与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等制度体系。正是由于不断建立完善这些制度,才确保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效运行。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展望

(一)校企合作新机制将浮出水面

通过回顾我国百年来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历史可以看出,我国的校企合作正在从以往的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既然是从一种模式向另一种模式转变,且处在探索阶段,难免发生一些不协调之处,难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主要采取市场运行机制,企业和学校在“准市场”中自己寻找合作伙伴。理论上讲,市场配置资源,更具灵活性,校企合作理应更具活力。但是事实上,在操作过程中,由于企业的利益得不到很好的保证,导致企业的积极性始终不高,几乎普遍不太情愿参与校企合作。一方面,有关企业的利益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导致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完全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导致学校几乎整天都在忙于寻找合作企业,对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产生诸多不利影响。探索更加适合新时代我国国情的校企合作新机制成为必然趋势。

2019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联合发布《关于做好试点建设培育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征集工作的通知》,拟建设培育若干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使其成为引领推动所在行业深化产教融合改革的领军企业。2021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产教融合型企业和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要求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和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要认真落实《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要求,切實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有机衔接。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和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按规定享受产教融合领域相关投融资和财税等组合式激励政策。与此同时,各省也积极开始遴选本省的产教融合型企业,积极推动产教融合型企业发展。我国校企合作的新机制逐渐浮出水面,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将迎来新时代。

(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将大幅提升

近几年,国家为了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2018年2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规定:“企业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再如,2019年4月财政部发布的《关于调整部分政府性基金有关政策的通知》规定,自2019年1月1日起,纳入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范围的试点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的投资符合本通知规定的,可按投资额的30%比例,抵免该企业当年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试点企业属于集团企业的,其下属成员单位(包括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对职业教育有实际投入的,可按本通知规定抵免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31]。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依然普遍不高,导致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令人满意。

未来一段时期,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日益高度重视,特别是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以及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校企合作对于企业长期发展的重大意义,许多未落实或落而不实的政策将逐步落到实处,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将大幅提升,校企合作政策流于形式,无法落实的情况将得到有效缓解,师生实践实习实训环境和条件将日益向好。

(三)校企合作将进入深度融合的新时代

近年来,尽管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着企业积极性不强、校企合作质量不高等一系列困难和问题,但是也出现很多值得欣喜的局面。一是校企共同建设专业群。专业群建设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着力点,其开展要紧密围绕当地经济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动态监测市场需求。专业设置必须要预测未来产业发展的走向,优化专业设置和结构布局才能帮助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始终适应社会需求。许多职业学校在进行专业设置之前,积极深入企业调研,在了解实际需求后进行专业调整,避免了专业的大而全以及专业设置的同质化。二是校企携手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规定了学生的培养质量和规格。许多职业学校积极与企业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劳动力市场、行业企业需要,依托企业优势,培养学以致用并服务一线的专门技术人才。三是校企共同开发课程。课程是专业建设的落脚点。许多职业学校积极发挥企业人员熟悉地区产业行业的优势,与企业人员一起开发课程,注重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系统相互支撑的专业课程体系,实现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能力标准精准对接。四是校企共同培养师资。许多职业学校,多渠道对接行业企业骨干人员与专家能手,在拓宽师资队伍渠道的同时,鼓励教师前往企业进修、培训,不断使用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来武装头脑。

面向未来,随着各项政策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校企双方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认识的不断深化,相信在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师资培训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一定会出现深度合作的新局面。

参 考 文 献

[1][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土地革命时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102.117.89.

[2][10][11][15][17]李蔺田,王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201.230.231.232.233.243.

[4]张维强.解放区职业教育发展概论[C]//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教育史研究》编辑部.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1)——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研究,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2009:6.

[5][6]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二):抗日战争时期(上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86.448.

[7][9]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三):解放战争时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471.539-540.

[8]米靖.中国职业教育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306.

[12][13][14][20][22]闻友信,杨金梅.职业教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20.39.78.285.287.

[16][19]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113.223.

[18][26]杨近.我国工业化进程与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5:102.136.

[21]耿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1:39-44.

[23]古光甫.中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的历史脉络、问题与展望[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0(4):13-20.

[24]教育部.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EB/OL].(2021-06-08)[2021-07-26].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106/t20210608_536471.html.

[25]新华网.习近平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EB/OL].(2021-04-13)[2021-07-26].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1-04/13/c_1127324347.htm.

[27]本刊编辑部.剑指体制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试点情况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11(21):24-35.

[28]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联合公布产教融合型企业和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名单[EB/OL].(2021-07-22)[2021-07-26].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107/t2021072.

[29]教育部.我國职业教育交出亮眼成绩单[EB/OL].(2021-01-26)[2021-09-15].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2021/2021_zt04/fz/202101/t20210126_511093.html.

[30]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9:12.

[31]财政部.关于调整部分政府性基金有关政策的通知[EB/OL].(2019-04-22)[2021-10-07].http://szs.mof.gov.cn/zt/mlqd_8464/2013yljfcs/201907/t20190702_3289115.htm.

A Century History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Led by the CPC: Retrospection and Prospect

Lu Caichen, Ye Zifan

Abstract  In the past 100 years,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the past 100 year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operating mechanism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periods: laying the foundation at the beginning, plan-based, plan to market and market-oriented. We have gained valuable experience in adhering to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combining education with production and labor, adapting to the economic system, and adhering to the guidance of institutional norms. In the future, with the Partys comprehensive strengthening of the leadership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new mechanism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will emerge, the enthusiasm of enterprises to participate i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will be greatly enhanced, an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will enter a new era of deep integration.

Key words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Author  Lu Caichen, professor of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of 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 730000); Ye Zifan, postgraduate of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of Lanzhou University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