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博文
【摘 要】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树人”是教育的核心,“立德”是教育的根本。那么,对于特殊家庭学生来说,教师应该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爱,用爱心抚平其心灵创伤,用真诚化解其抑郁,用肯定消除其自卑,用平等唤起其自尊,用表扬激励其向上,使其在和谐温馨的环境中提升品质修养和学识水平,这就是赏识教育的魅力。在数学文化背景下实施和推广赏识教育,对于特殊家庭学生而言,更有利于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更有利于培养这些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探究数学原理的能力,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爱心;尊重;欣赏;激励;赏识教育
青少年阶段是个体发育和发展的“黄金”階段,特别是个体心理特征最具个性、最有差异的阶段。当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是比较复杂的,他们渴望交往而又有闭锁性,有独立意识却又容易产生依赖性,有强烈的求知欲但自身识别力较低、有一定的理智却也容易感情用事,有自己的理想却经常在现实中碰壁。针对青少年独特的心理特点,以往的应试教育和“家长制”“一言堂”式的教育早已过时,而“赏识教育”因其更容易提升学生自信,拉近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班与阳光校园而被许多人接受并加以实践。对于一些特殊家庭学生来说,赏识教育所倡导的尊重、平等、欣赏等理念和方法尤其有效。
一、赏识教育的内涵
(一)赏识教育是爱的教育
教育活动是师生之间双向互动的活动,所以说,赏识教育的内涵也应该体现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对教育者而言,赏识教育就是尊重生命规律,出于对学生的尊重、理解、爱护、宽容与信任,用提醒、表扬、激励等手段和方法,不断发现、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和优点,引导学生扬长避短、扬善抑恶,并不断挖掘自身积极向上的潜力,唤起主体意识和主动意识,树立自信心。对于受教育者(学生)而言,赏识教育就是在相对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中,以老师的肯定和表扬为契机,将自己优秀的一面不断强化,将自己的潜能得到持续发掘的过程。
(二)赏识教育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情感纽带
有一次,一个学生在作业本中夹了一张纸条,上面这样写道:“老师,为什么不能给我一个A?”我最初感到可笑,“A”等级是要靠自己争取的,哪有这样问老师要的。后来我了解到这个孩子是从舟曲藏区转来的,父母在那场泥石流灾害中罹难,他和爷爷相依为命,这个孩子过分要强而不愿和别人交流,肯于吃苦但学习基础薄弱,他渴望同学接受他,渴望老师肯定他。于是,在一次当堂练习时,我提了一个难度适中的问题让他回答,刚开始,他显得很羞涩,我告诉他,这个问题不难,只要你好好想想,一定能答得出来。然后不断引导他,这个孩子虽然很吃力,但他最终还是理解并解决了问题。这时,我从三个方面对他给予肯定并当堂进行表扬:肯定他以往的学习态度,表扬他敢于挑战、勤于思考的精神、欣赏他这次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这种及时表扬、适时赏识的做法,让学生感到老师的真诚,获得成功的喜悦。
实践表明,赏识教育既是一种积极阳光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也是一种出于真诚、回归本真的教育理念,教育者对学生的赏识应该来自爱心、源于真心,要让学生感受到真实而具体的赏识。在赏识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都是教育实践的主体,二者存在互动的关系,老师对学生的赏识能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也能够唤起学生对老师的喜爱与欣赏,所以二者是相互赏识、共同发展的。
二、赏识教育的时代价值
(一)赏识教育是以“唤起学生本位意识,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为核心理念的方式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促进人的发展,现代教育更是注重人的全面协调发展。学校不是工厂,教师不是工人,学生也不是流水线上的同一型号的产品。当今社会已经将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也不再是千人一面的被驯服者。他们有独立的人格,有独立的意识,有鲜明的个性,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发展潜力和发展意愿,他们不喜欢被摆布,也不喜欢被压制,他们喜欢被人理解、接纳、认可、肯定和赞扬的感觉。当老师能够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和意愿,能够理解学生的想法与举动,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待和分析学生的“进步慢”和“经常错”时,老师就可能用尊重与关爱的心态来对待学生,用赏识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能够引导并帮助学生找到“好孩子”和“我能行”的感觉,这也就是对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精神的保护与弘扬。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在一所学校里看到一尊陶行知的塑像,该雕像所展现的陶行知是身着长衫,背负双手,头颅微昂,眼睛远眺。这尊雕像很高大上,因为它表现出陶行知追求真理的革命精神和献身教育事业的博大胸怀。可是魏书生认为这尊雕像不应该出现在学校里,而应该伫立在某个以“教育”为主题或是培训教师的场所。他认为学校里的人物雕像应该要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心理,所以他为自己的学校设计了一个陶行知的雕像,再现了“三颗糖”的故事。
这三颗糖,实际上代表的是理解和尊重、信任和支持、赏识和鼓励,其实还隐含着第四颗糖,那就是宽容和体贴。陶行知先生把自己和学生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去看待,他首先承认老师也会犯错误,并且敢于承认错误,其次他尊重学生,还能够从一个犯错误有毛病的学生身上发现他的闪光点,相信这个孩子的品质与优点,并以此来激励学生。
(二)赏识教育是以“尊重生命意识”为基础的教育方式
当教育因各种因素而被添加许多“副产品”,或是被很多所谓的理性条条框框限制时,教育就失去了它本该有的灵动性;当老师只剩下关于专业知识方面的所谓“授业解惑”时,教育就显得过于冰冷了。
李镇西在自己的“镇西茶馆”里分享了这样一件事:他们的学校里的树是不修剪的,留下很多的枝枝丫丫,这样方便学生攀爬。有人问,为什么允许学生爬树,为什么不让他们规矩些?李镇西反问,难道学生不喜欢爬树吗?询问者又说,可是爬树很不安全,你就不怕出事吗?李镇西回答,怕,当然怕,但我们不能因为偶然的事件就扼杀所有学生的天性,就像出行,我们会因为交通事故而放弃汽车的生产与使用吗?
这个故事其实体现了李镇西老师尊重学生生命意识的教育思想。我们在对待学生时,不能单纯的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界定生命或衡量生命意识。在教育者的眼里,生命意识即是生存意识、健康意识、安全意识,也是生活意识,更是关乎人的成长与发展、体现人的本性与价值的意识。
(三)赏识教育是坚持“平衡发展、和谐进步”理念的教育
對待学生,正面教育总要比批评教育有效,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不会是千篇一律的单一性格的孩子,他们一定存在差异性,甚至差异性还会很大,特别是那些经常被冠以“差生”之名的学生,他们的个性其实更强。作为教师,必须承认、正视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进行变“堵”为“疏”,进行正面引导,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一些优点,认识到原来自己的个性若发挥正当也是可以获得进步与成功的,这样,学生就有了前进的内部动力。如果老师能够再跟进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用真诚的、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一点一滴的进步并公开予以肯定与赞扬,学生向上向善的内驱力就会不断得到强化,最终“邪”不胜“正”,他们会越来越优秀。
(四)赏识教育是基于平等观念的教育,要求以人为本
赏识教育是爱的教育,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博爱教育。可是,在很多时候,我们容不得学生“做得差”和“来得慢”,我们甚至单纯的依据学习成绩将学生划分出三六九等。此时,我们早已忽略了学生的独立人格,忽略了他们独立的情感与意志,我们只是将自己的固有思维和陈旧套路强加于学生,告诫他们“不得或不许做”,却忽略了他们“为什么做”或“允许做”。在一句“都是为他们好”的掩饰下,我们给予差生更多的是白眼和冷言批评,给好学生的可能也是带有功利性的一句“请再接再厉”。
孩子和大人一样,他们也很好面子,他们也希望经常被人看得起,因此,我们就应该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真实地感受学生的进步,真心地欣赏他们的成长,真诚地赞扬他们的努力与付出,特别是对待那些“来得慢”的所谓的“差生”,我们更应该用赏识的态度和眼光,发现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看到他们日常行为中的优点,充分肯定,及时表扬,并为其创造和谐宽松的环境,以激发其扬善抑恶、发挥优点的兴趣和动机,增强其获得认可、收获成功的心理体验,强化其良性发展的行为。
三、结束语
在数学文化背景下,教师在对待特殊家庭学生时必须要更新观念,认识到这些学生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方面的特殊性,尊重他们的个性化差异,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肯定,让他们在家长、老师和同学的真诚赏识中感受到平等、温暖与和谐,体会到“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喜悦,引导其自主学习,积极探究,正向发展,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曹成.多维度教育的思考——浅谈赏识教育在数学中的作用[J].读写算,2021(04):189-190.
[2]杨燕.素质教育条件下学困生心理转化浅谈[J].天津教育,2020(36):4-5.
[3]王健,刘辉亚.破窗谬误下赏识与惩戒教育理念审思[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0):54-56.
(本文系兰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数学文化背景下城市特殊家庭学生赏识教育策略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LZ[2020]GH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