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探索

2021-12-03 15:43艾鹏
安家(校外教育) 2021年49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探索传统文化

摘要: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人才培养的各级各类学校逐步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的语文素养直接关系到社会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素养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源泉,从中汲取其精华部分,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本文旨在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教学;融合;探索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人才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高中学校教育教学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语文教学一方面有其工具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有其学科性特点,其蕴涵的丰富的文史知识、思想道德、人文精神等无疑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语文素养又和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密不可分,这就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把二者有机结合,成为学生成长的优质精神食粮,以孕育學生健康成长,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一、深入探究教材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并有机融合

教材是教师教育教学的依据和扶手,是师生沟通学习的媒介。随着我国课程思政改革的推行,高中语文课同历史课及思政课被赋予了特殊的立德树人的使命,课文的选取、教材内容思想性的要求、文本的类型、时代的特征等都由国家中宣部会同教育部一起审核,并经国家主要领导人核定,政治站位非常高,内容也丰富多彩、图文并茂。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教材中与优秀传统文化契合的内容,如大国工匠精神、拳拳爱国情怀、人文道德思想、殷殷报国之志等,让学生深切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不仅起到立德树人的目的,而且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例如在学习《故乡的榕树》时,教师让学生把作者对故乡的挚爱的词句一一找出来,再让学生反复阅读背诵,体会作者对家乡的那份热切的爱,提炼出作者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怀,进而上升到爱国主义教育层面。再如在学习《故都的秋》时,教师先让学生查一下作者郁达夫当时的写作背景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国家正处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当时的郁达夫思想苦闷,1934年7月到北平,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作者由“秋美”进而“秋恋”、“故都恋”,再到“故国恋”,启发学生体悟作者的写作意蕴,进而提炼出作者忧国之心、爱国之情。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方式,不断挖掘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并把二者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二、探索作者,使人品、作品、文化相融

一般意义上讲,“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自古文人墨客都留下一家之言,其人品与作品一般也是统一的,更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与文化背景密不可分[1]。教材内容是教育学生的范文,每一篇、每一类,都是国家主管部门组织顶尖专家精心挑选的,通过这些范文,不仅弘扬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国家意识等,而且教育我们的青少年学生,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其思想精神,并在新时代赋予新的内容。如在学习陆游的《书愤》时,教师首先让学生了解陆游的生平及写本篇诗的历史背景。学生通过收集材料得知,陆游是南宋时期的著名爱国诗人,诗篇《书愤》,紧扣“愤”字,追忆当年抗金报国,年老壮志难酬,既“愤”自己不能为朝廷效力,又“愤”主和派投降误国,爱国主义精神跃然纸上。再如在学习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时,老师同样让学生了解鲁迅的生平及写该篇文章的历史背景。让学生知道他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纪念刘和珍君》一文反映的是1926年3月18日反对反动的段祺瑞政府而举行游行的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刘和珍遇害一事,鲁迅先生悲愤之极,愤然写下该文,纪念刘和珍君这位为国捐躯的青年,歌颂她“虽殒身不恤”,表现出了“中国女子的勇毅”。这样,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通过让学生把作者的人品与作品有机结合,再挖掘蕴藏在文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使人品、作品与文化融合,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三、挖掘地方民俗文化,恰当融入传统文化

民俗文化既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各民族都有各自的民俗,民俗已经成为当下中国不同地区和民族亮丽的名片[2]。高中语文教科书收录的文章毕竟有限,面对全国丰富多彩的民俗,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不同民族居住区去感受不同的民俗文化,也可以到当地不同区域了解不同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还可以到当地历史文化遗迹、名人故居、红色文化基地等,特别是有助于弘扬新时期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精神、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等的民俗文化,都可以与教科书内容结合起来一起掌握记忆,成为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又一精神食粮。通过教师组织的一系列活动,把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激活,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也有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即民俗文化“搭台”,经济贸易“唱戏”。

四、积极开展课外阅读,自觉融入传统文化

阅读是知识增长的最有效途径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不只是一定的技能水平,综合素质也显得至关重要。高中语文教师要组织学生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通过成立“课外阅读小组”、“校园文学社”等方式,组织学生到书店、图书馆、公益阅览室等博览群书,在阅读中与作者“交流”,并“穿越”时代,寻求共鸣。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同时,还要及时掌握学生阅读的情况,对学生存在的疑惑及时指导。每一活动结束,教师可组织各种比赛活动,如演讲比赛、朗读比赛、作文比赛等等,以此来巩固课外阅读的成果。通过课内课外阅读的有效结合,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更有利于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化,最终实现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

参考文献

[1]卢连青.对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12):40-41.

[2]帕丽达·加衣拉吾拜.浅谈如何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效果[J].教育现代化,2018,5(31):316-317.

作者简介:艾鹏,1974年11月出生,女,汉族,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人,本科学历,中教一级,研究方向: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教学探索传统文化
关于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解析与研究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