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梓艺
(陕西理工大学 人文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1)
根据对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写作指导的研究发现:教师普遍利用教材中的记叙文、散文进行写作教学。此教学模式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既不利于教师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也不能让学生从课堂中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笔者从不同角度思考,选择教材中的小说部分来具体研究探讨教师如何利用小说教材,指导学生学习人物的描写技巧。
部编版高中语文课本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对林冲性格转变的形象刻画、对各种伏笔细节的展示以及对“风雪”“火”的环境描写具有代表性,历来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着重讲解的,所以在本文中笔者选择分析这一篇小说类型的课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作为指导写作的例证。
从我国学生的语文总体课程学习来看,阅读与写作这两个方面,是语文教学中容易被忽略的短板,就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阅读和写作这两个方面的课堂教学,并没有使学生获得应有的发展,教师也没有完成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培养目标。
据研究者的调查发现,现行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从第一册至第五册课文选材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编排体裁
从表1中可知,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编排体裁主要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及报告文学,其中诗歌和散文所占比例最大,小说和戏剧相对较少。在这种教材编排模式下,教师重点讲解诗歌和散文,而在教学方法上,只是致力于把课文内容讲解清楚,把课文中涉及的写作手法点明。对待教材中剩余课文部分时,只是把教材里的小说、戏剧部分仅仅作为娱乐性的知识在课堂中展示。比如,利用多媒体资源放映相关的影视片段,或者安排学生以阅读相对应的纸质书、写读后感等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
在国家要求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语文的教学方式与变革之前相比,产生很大变化。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目前应试背景下,教师与学生、教与学之间存在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国家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要求,现实教学中仍有亟待改革的问题。
从教师的讲课方式这一方面来讲,首先,古代小说的教学方法比较简单,课堂教学分析和机械训练比较烦琐,不能启发学生,让他们有自己的写作观点,在写作的过程中产生的很多问题,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学习压力;其次,教师只重视课文内容的分析解释,忽略了理解方法的指点迷津,导致学生课堂上的学习与课后自主阅读相互脱离;此外,“有些教师缺少对学生学情的分析和自我教学的反思,在教学中学段教学特征不明显,往往出现不同学段的学生,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再者就是课堂上过度使用多媒体资源,忽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
根据上文对教学现状的分析,并结合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要达到的文化修养程度的要求,笔者发现,如果学生想要提高写作能力,首先要提高的是阅读能力。其中阅读方面的目标在新课标中是必修课程中的交流目标,“可以培养学生,让他们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素养和较强的语言能力”[2]。
但就目前学生的阅读情况来看,学生在现阶段无法进行有效阅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完整的阅读引导,这些引导始于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技巧能力欠缺。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技巧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在空闲时间进行有效阅读。
同样的,在新课标中对于写作方面的要求是,学生需要在日常学习和阅读中积累和使用写作需要的素材。“写作时要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要点明确,内容饱满,思路清晰,上下文逻辑连接贯通,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行文。”[2]但是仅仅依靠阅读,并不能提高写作能力,所以归根结底学生还是要多练笔写作。
此外,在新课标提及的选修课程中,关于写作能力的培养目标还提出:“理解语言与思维的亲近关联,学习对语句的推敲斟酌,注重表达的过程中思维的合理性和严谨性,力求语言表达的创新和思维的创新。”[2]
中学语文教科书中小说部分选择的主要是中国古代小说,在国家和社会大力推行国学教育的背景下,学生对古典小说具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在每学期下发新课本的时候,大部分学生往往会优先阅读浏览教材中的小说部分,所以说教师在讲解教材中的小说时,穿插写作指导会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而且,古代小说中的人物各具特色、故事可读性强、情节设置跌宕起伏又前后贯通,学生读来比抒情性强的散文、记叙文更有写作方面的体会。
写作教学中每一部分的写作都离不开人物描写,尤其是主人公的刻画。在写作的过程中,人物塑造跟情节的展开,是整个写作阶段的一体两面。人物通过自身的语言、动作、心理、行动来体现。
《水浒传》是我国古代小说中历来为人们所推崇的名作,其中的人物形象众多,在语文必修课本的选材基础上,本文着重选取了林冲的人物形象刻画部分。教科书中仅仅选出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篇,虽不能完全展示具体的人物形象,但此章节是林教头性格转变的关键点。其中除人物刻画之外,还有环境描写与之相互补充,全文描写细致,上下文逻辑严密,对于学生学习人物刻画的写作技巧具有指导意义。
(1) 开篇“李小二看见一个人闪将进来”。
分析:“闪将进来”侧面写出这个人行为鬼鬼祟祟,此处学生需要注意文章中出现的用字巧妙之处,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将“闪”换成另一字,是否比原文更好,使学生体会练习写文章时的“炼”字技巧,写作时要精确刻画人物特征,用词要精准得当。
(2)上文中行为举止怪异的官人让李小二“去营里请管营、差拨两个人来酒馆说话”,但是没有说明那两个人的姓名,只说了官职:表现出行为的不正常。请了管营和差拨到酒馆里,管营二人也不知道那人姓名,但却因为看了官府文书而交头接耳说话,后来就“听见差拨说要结果某人的性命,之后三个人都低着头也离开了”。
分析:这一系列偷偷摸摸的言谈举止,预示着他们是在密谋不见光的勾当。这些细致的人物刻画,是一种布局,作者在前文设下线索,为后文林教头杀敌放火的复仇情节做好了铺垫。此处学生要注意学习全文的情节铺垫效果和欲扬先抑的手法。
(3)林冲在草料场的一系列行动:为御寒去买酒吃,离开草料场时,把火盆的火种熄灭,将草厅两边的门锁好。回来的时候发现草厅被雪压倒,林冲担心火盆里的未燃尽火苗烧起来,又去看火盆,最后才把门关好锁死,到山神庙里去安顿下来。
分析:整体人物行动叙述得非常详细,这段行为、动作和心理描写,不仅体现了林冲处事周到、思虑周全、谨慎的性格,而且表明草料场起火是除去林教头的人为因素导致的。紧接着下文揭示出陆谦三人借刀杀人火烧草料场的阴谋,使情节自然而然地发展下去。
(4)林冲在山神庙的行动举止描写:进入山神庙,把门关上,看见旁边有一块大石头,就用石头在后面把庙门抵住。
分析:为下文陆谦等人推门却发现门被石头挡住埋下伏笔,因此陆谦等人不得不在庙外边商讨阴谋诡计,林冲正好可以听到他们三人的谈话。此处体现作者的布局意识。
(5)林教头随时防身的细节描写:林冲随身携带尖刀、花枪,最后才有“挺着花枪”冲出门去杀死仇人的情节。
分析:这个细节描写,既符合林冲的身份特征,又表现他担心仇家报复的谨慎。情节发展有逻辑性,层次清晰。
通过以上分析,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作者塑造角色是将角色置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在这篇课文里,把林冲置于官府和朝廷的欺压下。这样,写出了人物的阶级特征和人物生活的社会环境,为人物的性格转变奠定了社会基础。
其次,作者把林冲置于来自各方面的矛盾压力中来刻画,矛盾交织使得故事情节曲折起伏。在研究中发现,学生写作的时候如果擅长在行文中安排人物矛盾冲突,文章就更具有趣味性。
同样的,作者通过一系列有代表性的动作和语言从侧面刻画林教头的性格特征。比如,林冲为了御寒在风雪天出门买酒吃之前,作者生动地描写了他一系列动作:花枪挑酒葫芦,盖火炭,拿钥匙,出门把草厅门拽上;走出去后把两扇草场门反拽锁门,随身带着钥匙。这里“挑”“盖”“戴”“拿”“拽”一系列细微的动作描写,都反映了林教头的性格特征,教师需要在讲解中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性格特征如何用精炼准确的语言去刻画。
最后,林冲杀死了敌人,以及下文“劈胸一提,把枪插在地里,用脚踩住胸脯,取出之前在集市上买的刀来,把陆谦的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头里一剜”等一系列动作描写,生动地表达了林冲性格转变之前与之后完全不同的心态。
在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环境描写的解读中,诸多研究者主要就“风雪”“火”这二者的内蕴展开叙述,因此在本部分着重分析文章题目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风雪”的影响,因为这一环境描写是贯穿全文的脉络;然后次要地分析“火”这一环境因素对整个人物刻画的影响。教师要根据高中生能力层次的不同,详细分析环境描写对人物刻画的衬托作用。
1.风雪的作用
通过描写周围环境来展现风雪的作用:① 林冲看到草屋的时候,发现四边都被风雪吹垮了,又因为刮着大风,草屋实在是破败不堪。② 林冲因为这场大雪,外出买酒御寒,那两间草厅却被雪压倒了,林教头从而逃过一劫。③(林冲)买酒归来发现“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文章中通过草屋被吹破、火种被雪浇灭来侧面衬托出风雪的影响,此处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这是以旁物来衬托本物的技巧,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通过刻画人物细致的行为来展现风雪的影响:①“林冲踏瑞雪迎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②(林冲)“进草料场之后,用被盖住身体”。动作刻画“飞也似奔”,隐含天气寒冷之意。在描述人物时,作者紧密结合“风雪”这样的环境描写。学生可以结合之前了解的景物描写作用来细细体会和分析,环境描写能够推动情节发展,使得小说情节更趋向于合理性,掌握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相辅相成的写作手法。
2.火的作用
同时在文章中以火烧山神庙结尾,“火”这一环境描写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初到草料场与老军分别之后,坐下来生起“焰火”:暗示着林冲的安于现状,即终于安顿下来的闲适。后来生火之后觉得身上冷,为了御寒就将炭火盖了外出买酒:暗示着林冲买完酒后就马上回来,表现出林冲担心外出失火的谨慎小心。林教头买酒归来发现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浇灭,这里暗示着林教头想安顿在草料场的希望破灭,为后文陆谦等人火烧草料场做铺垫。等到林冲看见草料场燃起熊熊大火,亲耳听到三人的阴谋,此时林教头内心的仇恨之火才真正被点燃,是其“火”由暗火向明火的转变。正是在这种雪与火的意象矛盾和统一中,小说才进入了高潮。
教师在讲解课文时除了对人物和环境描写的分析,还需要让学生掌握文章中使用的人物刻画的技巧。例如,文章中林教头随身携带武器为结尾杀敌埋下伏笔。根据写作理论可知,“文章前后照应,常分成伏笔与呼应。交代在前的,叫伏笔。伏笔就是埋伏的文笔,即对要说的人、事、物,事先只作不引人注目的提示。交代在后的,叫呼应。呼应是对前面伏笔的回应”[3]。
还需要注意的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人物刻画中的林冲每一处细微的动作描写,值得教师带领学生去细细体会这些动作所暗示的人物性格。例如,林冲两次外出时对火盆里火种的再三确认及外出关门的行为描写。《普通写作学教程》中对于如何刻画人物性格说道:“人物的性格,总是在不断的行动中展示出来的,因此,通过人物行动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就成了作者经常采用的重要手法之一。所谓‘行动’,是指那些最有意义、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行动,而不是任何行动都可以拿来描写的。写行动,不只要写出人物在做什么,还要写出人物是怎样做的,写出他行动的特点和个性,这样的行动描写才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3]
并且,想要写作准确得当,人物描写传神有深度,就要注重平时的积累学习。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材料和知识积累,写出好的文章是不容易的。要求学生在学习和阅读中积累各种类型的句子,就是在打好写作的基础。只有积累了足够的词汇量,才能做到在写作训练中下笔成文。
综上可知,语文教科书中有各种题材的课文,古典小说作品中运用了多种可供学生写作学习借鉴的艺术手法,如人物形象的刻画、行文布局的安排、主题的表现等,对学生的阅读、写作、语言表达能力等语文素养的提升具有较大的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种类型的课文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写作指导,尤其在课堂的写作实践中,教师需要认清小说部分在必修教材中的重要地位并做好相应的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