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社会保障概论”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2021-12-02 07:00郭东辉马方菊
文教资料 2021年25期
关键词:概论专业知识社会保障

孙 宁 郭东辉 蒋 宁 马方菊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

社会保障学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综合性学科,与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学、保险学、人口学等学科关系密切,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和交叉性特征。“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是高等院校管理学类、社会学类等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或专业必修课。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社会保障领域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及基本理论,了解典型国家社会保障的发展历史和最新动态,把握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的最新政策,具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理论基础扎实,有责任、有担当,具备时代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新形势下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课程思政就是依托课堂教学,深入挖掘专业课程自身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激发课程固有的德育功能,可以更好地强化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

马克思主义为我国社会保障学科奠定了思想基础,在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下,中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社会保障正驶向公平、正义、共享、持续与健康发展的快车道。目前,我国已建成基本惠及全体国民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正全力健全覆盖我国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已取得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由此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为世界扶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课程思政的视域下,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社会保障概论”课程的教学当中,有助于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及文化自信。

一、将思政教育引入“社会保障概论”课程的设计思路

(一) 创新思政设计,提升思政能力

将思政元素嵌入“社会保障概论”课程中,必然在教学设计上要重新进行设计与规划,在充分考量学生现有的专业基础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教学效果评价与考核等环节增加思政色彩。在课程的组织和实施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大学慕课”“学银在线”“超星学习通”等信息化教学平台,充分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以微课短视频、案例导入、时事政治分析等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组织教学活动,在获得良好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真正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二)全方位提升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课程思政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然付出更多的努力去挖掘思政素材、思政案例,并巧妙地融合到自己的课程当中。教师在努力提升自身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同时,更需要的是系统化的学习与培训,以加深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目标、本质及原则的理解与认识。如通过相应的课程思政专项训练、信息化教学培训等丰富多样的组织形式,加深对课程思政的领悟力;通过学习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通过网络资源、教学观摩、教学竞赛、教学研讨等活动,切实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与水平。

(三)深挖教学内容,从知识点中发掘思政元素

做好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找寻到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切入点是关键。“社会保障概论”的课程思政就是要对课程专业知识深入挖掘,从一个知识点引入思政点,发展到多个“知识—思政”点,形成一条“思政线”,由多条“思政线”形成一个“思政面”,将专业理论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真正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社会保障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包含社会保障总论及社会保障分论。社会保障总论涉及理论基础、发展历程、法治管理和保障水平等;分论主要阐述中国的社会保障项目,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及其他保障。从“社会保障概论”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出发是可以挖掘出思政元素的。孔子的《礼运大同篇》就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在大同社会中对养老、教育、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社会问题有所规划。时至今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各项保障制度日趋完善,保障水平稳步提高,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保障体系基本建立。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时事新闻的渗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增强对社会制度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及强大的优越感。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及能动性,加深教学效果,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能够有效地激发学习的内生动力,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掌握、拓展与深化,切实提升思政教学实效。

二、思政教育在“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教学中的实践路径

(一)课程思政元素的提取与实现

“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思政的实现,首先要基于对教学内容的提炼与思考,找到课程思政的切入点;最后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实现课程思政,实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思路如表1所示。

表1 “社会保障概论”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

(二)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

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凝练出课程思政元素的基础上,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无缝衔接、有效融合,是实践课程思政教学的关键。“社会保障概论”课程中涉及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社会救助等许多教学内容都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在讲授课程时,可以通过导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相关案例,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同时,借助情境导入、角色扮演、任务驱动等多种方式,充分利用“大学慕课”“超星学习通”等信息化教学平台,进一步完善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做好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进行思想政治引领。教师不仅引导激励学生自觉学习社会保障领域专业知识,掌握社会保障实务技能,同时,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育人过程始终,使学生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切身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的优越性和自豪感,坚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课程思政,并不意味着时时思政、课课思政,也绝不是课程“思政化”或是课程的“去知识化”,真正的课程思政应该是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将思想政治工作植根于学生的心里,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此外,要加强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改革,根据教学的实践经验和学生反馈,不断创新完善课堂教学,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教学效果评价与考核等各教学环节,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技能学习的深度融合,达到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发展,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全面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课程思政不是新开一门课程,也不是课程“思政化”或课程“去知识化”,而是对专业课内容、方法的重新挖掘和认识,通过梳理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思政教育不会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选取的专业课程和思政要素融合的切入点应该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更容易引起学生的专注与共鸣,才能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理解与感悟,加深对教书育人的深化拓展。切不可搞形式主义,生搬硬套,为了课程思政而进行思政教育,这种浮于表面的思政课程就失去了思政工作本身的意义。

课程思政工作任重道远,在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提升,不断充实课程思政的理论框架,使教学不囿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课程思政真正发挥实效。

猜你喜欢
概论专业知识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青铜器辨伪概论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传播专业知识,启迪成长智慧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
坚持就业优先 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
媒体募捐永远成不了社会保障
关于给水排水工程设计的概论
软件技术专业知识地图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