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兴化市垛田中心小学 赵爱民
在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合理地创建一定的情境,令学生调动自己曾经学习的知识,为学生学习新知排除思维上的阻碍,给予学生构建知识架构认知方面的支撑,增强计算教学的实际效果。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数感作为十大核心概念之一,主要指关于数字的敏感度。学生学习数学定然和数字分割不开,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动手实践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数感,为学生接下来的数学计算做好充足的准备。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1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课的例题“2+3=?”进行教学时,在课前准备白纸以及小木棍,让学生在课堂中采用绘画、摆放的形式进行计算。学生在课堂中将白纸摆好,把两根小木棍放置在纸上,用来代表“2”,接下来写上加号,然后放置三根小木棍,代表“+3”,继续将等号写上,采用数数的形式获得该加法的运算结果,最后得数是“5”。针对减法“5-2=?”的教学,教师先在地上画一个圈,接下来选择四名学生与教师一同构成“5”个人,再让两名学生走出来,询问学生:“现在还有几个人在圆圈中呢?”学生数一下就能够发现是3 个。操作实践的形式既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数的含义,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数感。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动作是人的思维活动的起始,假设无法把思维以及动作衔接起来,便不可以驱动思维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实践操作活动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未知的探求意愿,继而为学生训练计算能力提供一定的帮助。
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可以划分成知识理解、知识记忆以及知识运用这三个阶段。所以带领学生掌握计算的实质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事实上却与其矛盾。例如,某些儿童在正式入学之前就会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然而并不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就像学生可以熟练地背诵乘法口诀,可是却不明白乘法的真正含义,从而导致低年级的教师在展示某一例题时,学生大部分都已经会了,但是在完成练习时却漏洞百出。
鉴于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发展方面的规律,其并不可以精准地评判自身的学习效度,因此,深度研究计算的实质具有一定的意义。假设只是用文字以及语言的表述来揭示复杂的计算本质,儿童理解起来会有些困难,这时就需要依托实践以及观察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孩子的感官,让他们能够在真实的活动中感受、体会,把握好计算的实质。
例如,教材中的乘法教学是把几个相同的数相加作为切入点。在观察过示意图之后,可以看到“2+2+2+2”能够被写为“2×4”或“4×2”。由此便可以看出,这里的乘法指的是一个数多次相加,这个意义对于自然数而言自然是适用的,但是高年级学习小数乘法时就不再合适。例如,“3.4×2.5”,就不能表示把3.4 连续加2.5 次,或者将2.5连加3.4 次。所以小数乘法是小学数学中理解起来较为困难的一个概念。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理解乘法学习的方式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一位教师在教学“认识乘法”时,应用了教材中的例题,先让学生体会4个2相加的另一种写法:“2×4”或“4×2”,还使用了方格图来辅助学生直观感受。二年级的学生对方格图并不陌生,反而感到格外形象,特别是对于能力优秀的学生来说,他们还能够自主画、摆出相应的方格图。学生采用观察、实践的形式,不但可以有效掌握乘法的意义,还可以了解其中的几何内涵,这对于未来学习小数乘法、分数乘法以及除法均有着良好的辅助作用。
笔者教学计算的知识时,在二年级让学生借用方格图理解乘法的含义,四年级运用图形解释混合运算的顺序,这样到了六年级,学生就可以顺利地以几何为切入点,有效理解分数乘法的内涵。
这类的实例非常多,教师要深刻体会,让学生有效感悟计算的本质,从而加深对计算的理解。并且教师要重视让学生了解每个步骤的来龙去脉,掌握运算法则的推理过程,形成基础的数学技能。
传统教学模式中,为了增强学生的计算技能,教师一般情况下会引导学生做众多的练习,这些练习单调、枯燥,不仅会令学生感到厌恶,还会妨碍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计算教学的练习环节,教师既需要辅助学生进行计算技能训练,还要保证学生思维的发展。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简便运算”进行教学时,设计的计算练习如下:①17×99+17;②7+22+90;③210÷7÷3;④46×23-11×23;⑤124×(7+10);⑥34×101。当学生计算完毕,教师询问学生:“你是采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呢?这几道算式是否存在共性呢?”学生思考完毕,体会到在计算的过程中,要首先观察每个数的特征,判断能否应用便捷的计算方式,提高计算的效率。
新课程改革对计算教学提出了算法多样化的要求,具体指在计算的过程中,教师倡导学生采用差异化的方式计算。然而,算法多样化绝非代表算法泛滥,而是以此为前提找到最佳的算法,让计算效率得到提高。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两位数乘整十数”进行教学时,选择的计算例题是“24×20”。教师让学生简述这道题可采用的计算方法,有学生说“24×2×10”;有学生说“先用24×2,接下来在积的末尾加上0 即可”;也有的说“24×10×2”;还有学生说“可以将算式化为4×6×4×5”……学生关于计算方法众说纷纭,计算的过程越发复杂。虽然实现了算法多样化的目标,但是如果教师并没有引导学生优化这些算法,让学生归纳可以有效地提升计算准确度的方法,那么即便实现了算法多样化也毫无意义。所以,在倡导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合理地引导学生对算法展开优化。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使用实际的案例简述算法多样化的优势和劣势,继而让学生掌握优化算法的方式,有效地增强计算技能。
在计算教学中,学生对算法以及算理有基本的了解后,还应当采用合理的练习才可以把知识掌握得更加扎实和牢固。所以,教师在计算教学中务必把握好学生课堂练习所耗费的时间,如此才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质量,让学生开展有效的训练,继而实现增强计算效果的目标。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乘法分配律”进行教学后,设计了大量的课堂练习,这些练习还涉及之前学习的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等知识,此种课堂练习可以辅助学生复习过去的知识,不过耗费了课堂的时间。对于课堂练习来说,教师千万不可贪多,需要将课堂练习的重点放在乘法分配律的相关知识上,唯有如此,才可以提升练习的针对性,比如可以以下面的题目来安排课堂练习:①(5+8)×20,(10+3)×22;②45×(100-2),(200-5)×20; ③101×25,25×125,201×76,88×34;④99×546,62×199,99×25。
上述课堂练习能够使学生的各个方面能力获得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学习的知识,改善学生的计算效果,同时,让学生可以从多个层面展开练习,增强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技能。
综上所述,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如果学生具备良好的计算习惯,那么将会在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所以,在日常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可以忽视计算教学,要提升计算教学的质量,秉持着学生本位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继而实现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