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数学情境,导出本味数学

2021-12-02 16:03:01江苏省邳州市青年路小学
数学大世界 2021年22期
关键词:高斯数学知识创设

江苏省邳州市青年路小学 魏 娟

数学情境是连接学生与数学学科之间的桥梁,它可以诱发学生参与和探究的欲望,可以拓宽学生的想象力,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调味剂。在新课标、新思想的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学应该建立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基础上,通过多种情境创设引发学生的思考,呈现数学本味,让数学教学在多种情境中更有魅力。

一、生活取材,突出数学生活味

新课标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注重从生活取材,探寻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数学素材,只有创设基于学生兴趣的数学情境,才能引发学生的知识共鸣。多年的教学经验告知笔者,只要创设的教学情境无限接近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对知识的接纳程度就会越高,数学的生活味也才能毫无保留地呈现于学生的面前。

比如,在执教“百分数的意义”这一节内容时,考虑到这部分知识的抽象性,教材中提供的内容只能帮助学生理解百分数意义的浅层含义,而对百分数在生活中运用的实际价值了解甚少。为了进一步增加数学知识的生活性,教师可以将其与学生感兴趣的足球比赛相联系,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段激烈的足球比赛,比赛在点球环节及时停住,教师再为学生出示一组运动员数据,让学生来当一次足球教练,从中挑选出最适合点球的球员。这一情境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参与的兴趣也是十分高涨。由于之前没有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学生会优先考虑“谁进的球数最多?”接着考虑“谁失球的数量最多?”当实际情况与学生的认知产生冲突矛盾后,学生才会更深层次地挖掘“进球的可能性”,继而逐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可见,数学学习并不是单纯被动地汲取数学知识,而是在解决生活问题过程中产生的实际需要,正是这种需要激活了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对未知知识世界的探索与学习中去。

二、数学故事,突出数学人文性

一直以来,数学给学生的印象都是枯燥无味的,它缺少科学学科的自然性,也缺少语文学科的人文性。鉴于数学这一学科特点,很多学生的学习动机都不是很强。为了改变学生对待数学学科的看法,教师就要从小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在数学课堂上引入讲故事环节。小学生最爱听故事,将数学知识以小故事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学生对数学的刻板印象,可以让学生感知到数学也是一门有“灵魂”的学科。所以,在讲到一个概念和定理时,教师不妨先为学生讲一讲其背后的背景故事和人物故事,以便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人文性,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在“找规律”有关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高斯的故事”引出接下来要讲的内容:“在高斯十岁的时候,有一天数学老师出了一道数学题目:计算1+2+3+……+100=?这道题目看起来非常复杂,同学们都在一步步认真地计算着,高斯却在此时大声告诉老师他算好了,老师非常好奇高斯是如何计算的。同学们,你们知道高斯是如何计算的吗?”高斯的故事不仅让学生听得如痴如醉,即便是之前已经听过的学生还是会不厌其烦地听老师再讲一遍,同时,故事后面的提问也让学生的好奇心变得更加浓厚,他们也想要知道高斯是如何在短时间内计算出结果的。通过故事情境的创设,“找规律”背后的人文性得以彰显,学生听讲的兴趣和专注度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这既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

三、动手实践,突出数学操作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落实,新课标将学生的操作能力视作一项重要的数学学科素养。与传统数学教学不同,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成为真正解决问题的人,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实践操作认识,加之数学知识存在诸多学生在理解上的难点,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可以有效弱化知识难点,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比如,在学习“平移、旋转和对称”这节内容时,由于这节内容涉及了动态的几何知识,对于空间想象力发展较弱的学生来说,他们想象不出平移、旋转和对称的本质是什么,也无法用数学语言将抽象的概念描述出来。这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动手操作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让数学的操作性成为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纽带。在学习了“平移”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方格纸上按照教师的提示,将既定的图形平移到指定的位置,如教师要求学生先在方格纸上画出一辆小汽车,出示“先向上移动3 个格子,再向右移动4 个格子”的要求,学生以操作的方式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从而在实践中真正理解“平移”这一概念。在学习了“旋转”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动手制作一个简易钟面,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秒针等均可以围绕中心点旋转,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学生对旋转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会,让学生动手操作远比教师口头说教要有用得多。

四、深度质疑,突出数学批判性

小学数学教学充满着各种矛盾对立现象,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新知与旧知之间的矛盾、学生已有知识与实际问题之间的矛盾,上述种种矛盾均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数学知识由表象感知向深度巩固的过渡和转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尊重数学知识的递进以及教育的规律,在适当的时候注重设疑、质疑和解疑等一系列深度质疑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养成批判性的学习精神。

比如,在学习了“百分数的应用”这部分内容后,笔者就为学生出示了如下开放式题目:“六年级二班的人数少于50 人,已经知道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80%,那么这个班最多有多少人?男生和女生又各有多少人呢?”题目给出的条件较少,学生一时间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时,笔者朝着学生微微一笑,并走到台下参与学生的交流,缓解班级紧张的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并大胆提出心中的疑惑。在轻松的氛围下,有的学生提出:“这道题没有给出具体的人数,是不能计算出结果的。”也有的学生提出:“知道了‘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80%’这一条件,也不能求出男生和女生的具体人数啊?”学生质疑声不断,讨论声也愈加激烈,见时机成熟,笔者便开始引导学生去解疑:“同学们,能够将‘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80%’用分数表示出来吗?学生的人数可能是小数吗?”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的思路逐渐打开,接下来在具体解疑的过程中,学生对“百分数的应用”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五、趣味游戏,突出数学趣味性

游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有着较大的意义和价值,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形式,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中,可以有效突出数学知识的趣味性。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数学小游戏营造欢快的课堂氛围,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趣味感知中喜欢上数学学科。

比如,在教学“分类”这一课内容时,如果教师按部就班地给学生讲解分类的定义和方法,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难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一些分类小游戏,如为学生准备各种各样的玩具模型,让学生玩“帮小动物回家”“收集水果”“停汽车”等游戏。在这些游戏活动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教师的提示,先后将“动物类”“汽车类”“水果类”等进行分类,在游戏的过程中理解分类的含义,最重要的是,趣味游戏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让学生认识到了数学的趣味性,为趣味化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作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教师应该重视数学情境的创设,通过多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驱动力,上文以部分情境创设手段为研究切入点浅谈了笔者的一些看法,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在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中,大胆引入多元化的情境创设模式,在不断的尝试和探究中,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知识的本真。

猜你喜欢
高斯数学知识创设
小高斯的大发现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20
天才数学家——高斯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8:58
振荡电路中周期计算需要的数学知识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学周刊(2016年26期)2016-09-08 09:03:28
有限域上高斯正规基的一个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