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晓兰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重庆 永川 402160)
职业精神主要是指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职业特征的精神与操守,从事这种职业就该具有的精神、能力和自觉。也就是指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应该具备的职业认识、职业情感、职业能力和职业意志等。当前社会企业除了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外还非常重视职业精神,而在“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更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精神培育。
高校是学生从学校跨入社会的一座桥梁,学生在高校既要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又要锻炼沟通交流、社会交往等能力,即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慢慢的由一名“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除了有专业技能外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学生逐渐学习了相应的专业课程后对于“职业”一词的认识也会渐渐清晰,而学生在“职业精神培养”的作用下,认知能力也必然会逐渐提升,从而渐渐摆脱入学阶段单纯的“学生”特征。学生在学习专业技术的过程中,会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职业道德观。这样成长起来的学生才会真正意义上的符合社会需要,符合市场需要,才能在将来的职场中站稳脚跟谋求更长远的发展空间。
职业精神的培养手段和方法是多样化的,将职业精神的培养理念通过多样化的手段和方式融入到日常管理中,对于才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尤其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成绩不算特别理想,合理运用不同的方式来获得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是非常有必要的。当学生有了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后,就更容易看到自身价值所在,从而在学习习惯上会产生质的改变。随着在校的专业学习和专业实践,良好的学习习惯会逐渐转变升华成为良好的工作习惯,为学生以后成为合格的职业人打下一块重要的“基石”。
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太理想,大部学生无法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也无法获得外界的“认同感”,学习方面的自信心也因此不足,通过“职业精神”培养,当学生从中找到自信心和自我认同以后,会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会逐渐获得来自外界的肯定、赞赏和认同,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也会油然而生,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和主动学习的热情。
1.从学校层面来讲,有助于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和良性循环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过去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正快速的被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所替代,这种变化使得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因此整个社会对员工的职业精神要求越来越高。但随着社会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学生对于就业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功利化,一味追求高薪,从而造成人员流动性极大。而从近几年各大高职院校不同时期发布的就业数据及工作岗位数据不难看出,毕业生就业后的稳定性不高,流动性很大。因此无论是企业还是学校对于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学校将毕业后的稳定性作为学生就业和学校被社会认可度的一项衡量指标,并且权重占据较大。
2.从社会层面来讲,有助于获得社会认可并推动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
“校企合作”是响应国家相关政策、落实文件精神的举措,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和企业发展的需要,是推动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年来高职院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为企业输送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然而,分析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不难发现,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有“重职业技能轻职业精神”现象,尤其在学生管理方面。但市场需求中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同等重要,这造成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问题。通过合理的学生管理模式来培养职业精神,让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近距离对接”,有利于企业更高效的创造财富价值,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健康发展,从而更好的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
一方面随着扩招政策的实施,近年来部分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也屡创新高。虽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业岗位数量逐年增加,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尤其新冠疫情的影响,就业压力显得尤为突出。伴随着高校录取学生方式的多样化,学生生源也变得尤为复杂,无形中给学生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也给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职业精神方面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对加强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教育重视度不够,更多的是侧重于对专业技能的培养,教育内容并未完全与企业和社会的现实需要相对接,还存在脱节现象。
2.工作思路不清
学生管理者的工作对象直接面对的是学生,同时也承担着学生就业压力,因此对于学生和企业需求的了解将更为直接和全面。对于学生管理工作者来说,除了要将校内学生管理好,还要找到学生出口,稳定好学生就业,因此更需重视职业精神的培养,例如开设相关职业精神的课程、就业指导老师给学生讲解职业道德等都是可行的方法。
3.培养效果不佳
随着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剧增,一些学校开展了职业精神的培养,例如将职业精神培养融入教学理念、加强师资培养等,但大部分的职业精神培养主要依靠的都是教师,忽视学生了管理工作者的作用,并且没有形成完整的经验体系。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原则性要求和基本保障。学校教育也是如此,只有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将职业精神培育元素融入制度,让制度发挥约束、督促的作用,才能引导和激励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管理者对职业精神培养工作的重视。同时,还应在工作部署中加强引导和重视,将职业精神培育融入到教学和其他学生管理工作中。只有更新了教育理念,完善了管理制度,才能更好的适应校企合作发展局势。
1.重视学生职业精神启蒙
学生从中学到大学,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其学习理念也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因此,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开始,在入学教育和大学第一学年特别关键。应当适时邀请行业专家进校讲座、邀请行业工匠大师进校讲学,将职业精神教育植入学生脑海。
2.重视日常生活教育管理
通过市场调研与总结,加强与校企合作企业的沟通交流,提炼出各专业就业的行业、岗位等所具备的职业精神与职业素养,并借鉴其他高职学校好的做法与经验,提炼出符合自己学校专业特色的学生管理方式,将这样的管理方式融入到学生日常管理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3.重视培养反馈及评价管理
根据PDCA管理模式,任何管理都需要不断的完善,而关键点在于总结评价,因此在培养过程中,无论对学生的评价、对管理者的评价还是对于实施结果的评价都不容忽视,此外,还应注意企业和市场的评价,对企业和市场提出的中肯意见应虚心接受并不断总结完善。
1.营造校企文化氛围
大学阶段,学生要实现从“学生”身份逐渐转变为“职业人”身份,除了通过专任教师课堂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日常管理外,还应该注重文化氛围的营造,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进行适当的融合。如在院系根据专业适当布置走廊文化,学生管理工作者办公室和学生会办公室设置办公室文化,在班级设置班级墙等。还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加大对职业精神的宣传。校企文化氛围的营造有助于加强学生心理暗示,提前让学生接触部分企业文化,从而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的职业精神素养。
2.开展专项学生活动
依托校企合作企业,各院系联合企业开展一些诸如演讲比赛、行业知识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求职模拟大赛等专项学生活动,将企业元素进行融入,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和认知职业精神。还可通过主题团日、社团开展一些行业相关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注重职业精神提升。
3.借力校企合作实践平台,将职业精神培养融入社会实践
学校通过引导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体会专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重要性,让学生在专业实践过程中提高专业技能和体悟职业精神。通过与合作企业沟通,开展走进企业、走进行业等企业文化认知实践活动,让学生对将来的就业环境及就业岗位有一定的概念,加上老师的引导让学生逐渐有职业精神的意识;还可联系社区适当开展专业性较强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运用专业知识获得成就感的同时,去体悟职业精神。顶岗实习期间,加强与实习企业的沟通,企业在加强专业知识运用训练的同时,注重职业精神的培养。
探索“校企合作”背景下将职业精神融入学生管理工作,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和做法,有些经验和做法虽还不太成熟,还需不断完善,但通过以上培育方式的实施,与不同班级、不同专业、不同学校之间学生日常表现中社会评价、企业评价及实习、就业情况分析来看,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将职业精神积极融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取得的成效是较为明显的。因此,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将职业精神融入学生管理工作中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