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理念下高职师范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温州城市大学为例

2021-11-28 12:14:36陈爱雅
关键词:师范教育温州应用型

陈爱雅,何 伊

(1.温州城市大学,浙江 温州 325000; 2.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0)

一、高职师范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型”转向

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在社会分工不断精细的21世纪,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愈发强烈并逐渐成为一种和研究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有区别的独立人才类型。[1]在教师、医生、律师等实操与专业知识并重的行业中,应用型能力备受重视。对教师行业而言,要求从业人员不仅有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素养,并且能够将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

2019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增补了“引导部分高校转为应用型大学,营造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环境。”师范教育是一个培养未来教师的专业,具有较强的实操与应用要求。不仅要求师范生有科学专业的教育观、儿童观、教师观等理论素养还要有娴熟的专业技能,具备对儿童实施保育、教育的能力。所以说,应用型理念下的高职师范教育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与需求,有利于提升教师实践应用水平,同时能够推动师范教育教学质量的发展。

二、应用型理念下高职师范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

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和载体,人才培养模式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反思当前师范教育专业学生学习情况,尚存在重知识轻应用的现象,导致学生将所学的科学理论与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运用能力欠佳之问题。因此需要重构适“应用型”高职师范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应用型的课程设置是人才有效培养的“风向标”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课程体系需突出“应用型”特点,在专业课、技能课、教法课之间保持平衡。学生通过学习专业课,形成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同时在技能课中掌握相应的艺术类技能;最后通过教法课,将所学的理论与技能通过儿童能够接受的方式在学校进行实际运用。然而现状是部分技能课课时过多,教法课缺失或被技能课替代。学生有一定的技能技巧但无法在实践中进行有效运用。所以应用型的课程设置迫在眉睫,科学的课程设置是人才有效培养的“风向标”。

(二)统一的课程大纲是教师应用型实施的“指南针”

当前我校存在专职教师数量不足而师范教育学生人数众多的情况,所以在课程实施方面需要聘请大量的外聘教师来协助授课。而外聘老师和校内专职老师联系较少、交流渠道不通畅,导致同一门课程不同的教师存在截然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如果缺乏详细完备的课程大纲,容易导致教师对整体课程把握存在偏差,课程内容与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目标有出入。所以,统一课程大纲有利于授课教师对课程“应用型”目标的统一与达成。

(三)完善的实践体系是学生应用型能力强有效的“练兵场”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师范生由学生向教师角色的转变及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学生应用型能力形成强有效的“练兵场”。为保障学生的实践效果,不仅需要完善的实践教学方案,也需要加强实践过程的监管,不断完善专业指导模式,促进学生应用型能力的养成。

(四)具备应用型能力的教师是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站”

教师是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影响因素。我校教研中心的专业课师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具有师范教育背景的专业理论课教师;二是非师范教育背景下的艺术表演专业的艺术技能课教师,这部分教师毕业于专业的艺术院校,有较高的艺术修养,但对于儿童的发展与学习特点以及幼儿园、学校实际教学经验较为缺乏,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艺术技能较难在幼儿园或学校实施应用。所以,只有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教师自身的应用型能力,才能促进高职应用型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水平。

综上所述,我们有必要在师范教育专业的课程顶层设计、实践保障平台、师资专业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提升我校师范教育专业建设水平,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根据现今国家发展需要及学校课程的必然趋势和价值选择来落实课程精神,以响应培养具有较强“应用型”能力的师范专业人才的内在诉求。

三、应用型理念下高职师范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路径

为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新形势,面向温州乃至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对师范教育人才的需求,强化对温州城市大学师范教育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完善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构建厚基础、强能力、重融合的课程培养体系,培养一批热爱师范教育事业、综合素质全面、保教能力突出的未来教师。以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为指导,以校“园”(幼儿园)合作和工学结合为平台,适应温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核心目标,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将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发展潜力培养融为一体、职业素质养成与职业技能培养融为一体、课外与课内培养融为一体,构建具有区域及专业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具体实践路径体现为以下四点:

(一)调整课程安排,形成具有应用型特点的课程体系

舒尔曼教授首次提出学科教学知识(PCK)概念,即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将其定义为“教师个人教学经验、教师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2]。由此可见,一名合格的老师不仅应该知道“教什么”,拥有学科知识与技能,还要掌握“怎么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有什么不同的方法与经验”。专业课、技能课重点解决“教什么”,教法课则侧重解决“怎么教”的问题。在PCK理论下,为进一步促进师范生的“应用型”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完善平衡专业课、技能课、教法课之间的关系与课时量,保障学生“学以致用”。如帮助学生在专业课背景下,形成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在技能课中掌握相应的艺术类技能;最后通过教法课,将所学的理论与技能通过儿童能够接受的方式在幼儿园或学校进行实际运用。

(二)补充课程大纲,为课程的应用型实施提供大纲引领

编制科学的课程大纲,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方式等,使专职教师、兼职教师、校内教师与校外教师都能够按照规范的课程内容与进度进行授课,并使平行班能够以一致的评价方式进行考核,不偏离人才培养方案的“应用型”方向。并且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加强教学督导的监督,要求教师上课带齐“教学六件套”,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教材、教案、课件、学生点名册”,规范教学常规,确保教师授课的质量与水平。

(三)拓展实践平台,使学生在多元实践中锻炼应用型能力

1.建设开拓多方实践基地

目前,随着我国师范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师范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我校正确围绕“强化实训教学、培养服务温州区域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指导思想,从校内和校外两个层面积极建设实践基地。截止目前已建成校内师范教育保教实训室1个,专业技能实训室24个,包括钢琴室、舞蹈房、奥尔夫音乐教室、教育技术实训室等;开拓校外实践基地学校14所,包括公办、民办幼儿园或学校以及各类培训机构等。同时完善实践指导模式,探寻开展校内专业导师与校外实践导师相结合的模式,为学生深度实践提供保障,满足其应用型的专业要求。

2.建立系列化的专业技能竞赛

为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应用型技能,我们在校内搭建专业的竞赛平台。同时将竞赛项目与课程内容进行衔接,使“教、学、训、赛”真正实现一体化,将专业竞赛办成常态化、系列化的项目,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研的良好氛围。师范教育专业技能大赛以教师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为切入点,以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特别是从近年来教师招聘考试和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重难点入手,设置“钢琴、声乐、弹唱、舞蹈、绘画、讲故事、活动设计与试讲”七大竞赛项目。

(四)结合多种形式,为教师提升专业应用型水平提供路径

1.多方借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方面,通过与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合作,研究调整师范教育建设方案,抓好专业建设和师资建设,分批选派专兼职教师和行政人员赴温州大学挂职锻炼,学习管理经验,加强教学机制建设,努力探索建立起以教务、教学、教研的质量监控、保障为构成要素的综合教育管理体系。另一方面,组建温州城市大学师范教育科研创新团队,成立温州城市大学名师工作室,开展教学改革,建设特色学科服务学校师范教育专业发展,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水平。通过团队效应充分发挥优秀老师的“传帮带”作用,提高学科教学的整体水平,把集体智慧转变成为个体的发展,为提升教师应用型教学能力进行打下坚实基础。

2.结合实践与竞赛路径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应用性特色,通过专业实践以及系列竞赛项目的设置,提高学生的应用型能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完善专业水平。一方面,开拓校“园”(幼儿园或学校)合作的模式,各专业教师定期走进幼儿园及各类学校,观摩学习一线教学特点,改进师范生的职前培养方式,使其更贴近一线学校的实际运用方向。另一方面,通过开展技能竞赛,引导教育教学改革。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促进竞赛指导教师在专业上有所发展,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发展”的良性循环。

猜你喜欢
师范教育温州应用型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模具制造(2022年3期)2022-04-20 09:17:06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 00:59:06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模具制造(2022年1期)2022-02-23 01:13:30
温州,诗意的黄昏
小读者(2021年4期)2021-11-24 10:49:03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中国近代幼儿师范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近代师范教育思想发展研究综述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难忘九二温州行
中国篆刻(2017年6期)2017-07-18 11:09:55
高专音乐师范教育课程建设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