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生态构成研究

2021-11-28 12:14:36陈烨
关键词:师生主体心理

陈烨

(广州软件学院,广东 广州 51099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1]习近平生态文明的思想是站在人类命运的立场上做出的战略判断和总体部署。从生态学视角去思考和把握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问题,是我们不可推卸的时代职责与使命。

教育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教育生态系统与各种环境要素的关系,以及教育生态系统内部的各种环境要素与作为教育生态主体的人(尤其是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复杂。[2]在教育生态系统细分的课堂生态系统中,既有物质形态的存在,也有意识形态的构成。

一、高校体育教学生态系统中教学主体与教学环境的关系

高校体育教学生态系统是一个微观的特殊生态系统。在高校体育教学生态系统中,课堂生态主体(师生)与课堂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各种生态联系,实现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流通,它们共同使课堂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达成一种动态平衡关系,从而共同发挥课堂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育人功能。[3]在教学中,教学主体(师生)与教学环境之间客观存在着密切的生态联系。体育教学环境是学校实现体育教学活动所必须的多种客观条件的综合。[4]因其特殊性,体育教学与环境有着更为广泛而复杂的联系。

二、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生态构成

高校体育教学环境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一切客观存在影响教学主体活动的环境,有着自然属性和生物属性,可分为外环境和内环境。

(一)外环境

外环境即物质环境,具备自然属性。高校体育教学环境中的自然物质环境被称为高校体育教学的“第三位教师”,它的教育功能被不断充分认识。[5]依照是否具有人为干预的情况,可以将之分为原生环境和派生环境两大类。

1.原生环境

原生环境指一切客观存在的自然环境,这些自然环境时刻影响着教学主体的活动。奥托戴克(H.OttoDahlke)认为:“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的,这个环境在一些非常重要的方面限制和规定着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可能性。环境这个舞台一旦搭建起来,那么在这个舞台上将要进行的演出活动已经被部分的决定了。”[6]这一理论形象的描述了原生环境对教学主体活动的影响。影响高校体育教学的原生环境可概括为绿化、光照、空气质量、噪音等。

(1)绿化

人的生命活动无时无刻都离不开氧气,而在体育运动中,由于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对空气的含氧量要求则更高。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因此,充足的植被绿化能提高空气中的含氧量。此外,心理学研究表明,绿色能使人心情愉悦和放松,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和创造思维。因此,良好的绿化,能引起师生在生理上的良好体验和心理上的正面情绪,激发积极的学习情感;反之,不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情感体验,会大大降低教学效果。

(2)光照

体育教学环境的空间比较丰富,既有室外教学,也有室内教学。室外教学受季节影响较大,在炎热的夏季,应尽量避免在阳光的直射下教学;在寒冷的冬季,师生们则更愿意在暖阳下进行教学活动。室内教学则受场馆的灯光影响较大,灯光应是环绕式的,避免光影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有些特殊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等,还应配备冷、暖双色光的照明,以适应教学特点。

(3)空气质量

空气质量时刻影响着人的身体健康,在体育教学时,师生的呼吸系统更加活跃,从而对空气质量有较高的要求。在室外教学时,空气质量体现在没有灰尘和杂物,保持空气的清新;在室内教学时,空气质量则体现在场馆空气的流通,以及室内空气中甲醛含量的控制。

(4)噪音

有研究表明,噪音可以使人产生烦躁、焦虑等负面情绪。因此,与运动项目相适应的音乐,有利于引发师生的正面情绪,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

2.派生环境

派生环境是相对自然环境衍生的一种人为干预、创造、形成的环境,它具备物质性。体育教学的派生环境分为教学场地和教学器材两类。

(1)教学场地

高校体育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不仅要注重身体素质的发展,也要关注技能方法的传授、体育知识的学习、思想道德的养成。体育教学的场地不局限于教室,还涉及各类运动场所,甚至是野外。在教室里,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和体育精神的传授;在各类运动场所中,主要是注重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的锻炼。

(2)教学器材

高校体育教学中,除常规的教室教学所需器材及设备外,还要有与教学项目相关的教学器材如口哨、秒表、球类等。教学器材要与教学场地相适应,这样既能提升教学效果,也能延长器材的使用寿命,节省教学成本。

(二)内环境

内环境指在体育教学的物质基础上,一切教学主体的教学活动,以及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学主体的教学能力和心理活动。它具备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

1.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是教学环境中达成教学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一定规范下,有计划、有组织、有方法的规范化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规范化呈现,即怎样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它具备制度属性。

(1)教学项目

目前,高校开设的体育教学除了常见体育项目外,由于地域、气候、民族、教学场地等特殊性,高校开设的体育教学项目也呈现出差异。比如我国北方地区的高校,在冬季可以开设滑雪等项目。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开设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教学,如花毽、摔跤等。有些高校,由于教学场地的特殊性,开设了譬如定向越野、爬树等特色项目。

(2)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需要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在内容的安排上不仅要有身体素质锻炼、动作技能学习,还应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引导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为将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打下良好的生理和心理基础。

(3)教学方法

良好的教学方法,是开展高校体育教学的保障。高校体育的教学方法,既要契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又要与课程内容相适应。高校体育教学应摆脱传统的灌输教学,灵活运用混合教学、分层教学等方法,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工具,以慕课等形式,有效开展体育教学,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4)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的直观手段和量化标准。为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客观性,评价标准应该契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在生理上达标,也要在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上有所要求。评价方法除保留“师—生”评价和“生—师”评价之外,还可引入“生—生”评价和“师—师”评价,从不同群体和层面上,客观评价教学成效。

2.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教学主体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教”与“学”的能力,它是维持教学活动的有力保障,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学能力包括教师“教”的能力和学生“学”的能力。

(1)教师“教”的能力

高校体育是培养学生在生理和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综合课程。高校体育教学不单是技能传授、体格培养的过程,还是情感传播、价值观引导的过程。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上,具备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知识储备。高校体育教学有着灵活多变的特点,因此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应得到重视。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是学生认识世界的“良师”,更应成为学生适应社会的“益友”。故高校体育教师应发挥其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向上、向善,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学生“学”的能力

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练习和自学能力,能对所学知识技能进行初步分析和掌握。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应当在课前对所学知识技能进行总结、归纳、设疑,课堂中教师针对学生的疑惑进行重点教学,实现“教师引导学——学生自主学——教师解惑和扩展”的高效学习模式。在高校体育课程学习中,还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动作模仿能力和课后复习能力,在课堂中对所学技术形成初步的动作印象和肌肉记忆,从而对所学技术有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3.教学心理环境

教学心理环境是教学主体在教学中形成的一种微观情感体验,具有社会属性。教学心理活动不仅是教学主体独立的心理活动,还包括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教学风气,以及教学主体间的人际关系等。

(1)教学风气

教学风气是教学主体在教学中形成的一种主观氛围,进而形成的一种共同的心理倾向。它一旦形成,就会在一定时空里趋于稳定,较难改变,对教学心理环境有明显影响。高校体育教学中,师生的物理空间十分灵活和丰富,师生及生生的交流更为紧密,故教学风气对高校体育教学心理环境的影响程度更为深远。良好教学风气的形成,能促进体育教学心理环境的和谐发展。

(2)人际关系

在教学中最直接和生动的关系为“师-生”关系。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是教学引导者,学生则更多地扮演教学主导者的角色。教师不仅是“良师”,更是“益友”,不仅应引导学生“求知”,更要引导学生“成人”。要实现师生的平等关系,就要建立一种平等、尊重、信任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间信息反馈与情感交流。

“生-生”关系是教学中最为密切的关系。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多以团队协作的形式存在。在尊重个体的基础上,加强协作,促进“生-生”关系的良好发展,是构成优质高校体育教学心理环境的重要保障。

“师-师”关系在教学中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高校体育教学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方法有更全面的要求,这意味着教师不应是孤立的个体,而应是一个团队。团队中不符合发展需求的知识要得到分解、摒弃,新知识要得到整合、提炼,形成一个可持续的良性的生态循环,从而推动教学心理环境的发展。

三、结论

体育教学环境对高校体育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在高校体育教学环境中,内环境和外环境的各因素间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它们相互影响、促进和完善,构成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教学主体与教学环境间以及各自内部,不断进行着能量和信息的循环和传导,从而不断地满足教学发展的需求,促进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动态提升。

猜你喜欢
师生主体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00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南大法学(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心理感受
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麻辣师生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中国火炬(2014年8期)2014-07-24 14:30:26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