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歌唱教学中学生音准能力培养方法浅谈

2021-11-27 21:20:40范少夫
魅力中国 2021年21期
关键词:声区咬字音高

范少夫

(东莞市莞城教育管理中心,广东 东莞 523000)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对于歌唱教学也做了很多新的尝试。在音乐教学中,要想让学生更好的演唱歌曲,对学生音准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重视了音准问题,才能大大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能力。著名声乐教正文: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说过:“歌唱一首新曲子,首先,要看谱子,在心里唱,在没张嘴之前,自己的耳朵已经听到了,哪儿该怎样用嗓儿,哪儿该怎样处理,都要在这时基本解决掉。”学生在唱之前心里对每个音都没有形成一定的音高概念,再让他唱准就更难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具备音高概念?在音乐教学中,笔者认为可有如下几种方式方法。

现状分析:

在小学音乐的歌唱教学过程中,每当请个别同学进行歌曲演唱,就会听到下面有同学评论某某同学唱歌走音、跑调,这些都是音准问题,音乐课不是每天都有的,音准问题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往往是前面强调后面就忘,缺少连续性,学习效果也不是很理想。按目前课程的编排体系组织教学,学生不可能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期内获得具备音高概念的能力。小学学了两三年甚至四五年仍然无法独立视唱简谱。音不准的原因有很多,如:从小缺乏正确的发声与歌唱方法指导与训练;缺乏正确的歌唱气息训练;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的音准能力缺乏重视等等,这些现状我们都可以通过在歌唱教学中巩固学生对音高概念的训练去逐步提高音准。

具体措施:

所谓音准问题,就是指你歌声的音高和乐曲标准旋律音高的差异,音唱不准有很多原因,比如乐感偏弱、耳朵的分辨能力不强、对歌曲不熟练、普通话的咬字发音不准、发声时气息不足等等原因,这些都会影响唱歌时的音准。为了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唱歌时的音准,我建议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法来加强:

一、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

音乐技能的培养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听的多了,唱的多了,自然而然就能找到感觉。在我们教唱一首新歌时,学生通过听老师范唱或录音机演唱,在播放音乐的前两遍时请学生注意聆听或者在心里默唱,不要发出声音,把所学的歌先在脑海里听熟,因为唱不准的根本原因是听不准,只有听准了才更有助于演唱歌曲。我经常给孩子们说:“会听的人会唱得更准!”如在学唱土家族歌曲《乃呦乃》时,虽然全曲只有1 3 5 三个音,但它们在不断变化的出现着,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很难掌握好,尤其是那些从来没有接触过音乐的零基础的孩子,更是困难的多。这时,针对基础比较薄弱的孩子,我主要采用听唱法学习全曲旋律,让他们在聆听中不断地反复加深对音高的记忆,这样学生学得较快,也不易错。有的时候,让学生们对照着歌词去演唱,反而会对他们造成一定的限制,会出现学生记不住歌词的情况,而让学生通过听音乐来跟着演唱,这样学生就能很快的将那个旋律记在自己的脑海里。

二、柯达伊手势辅助教学,进行试唱练耳训练,巩固音准

歌唱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利用柯达伊手势,帮助学生进行音阶练习和音高训练,试唱练耳训练,对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音高概念,培养学生的音准能力,使他们逐渐具有辩别音准的能力。事实证明,连带动作的肌肉记忆方法比直接练习发声歌唱要好得多,这也是为什么众多音乐教师在进行演唱教学时让学生用手去感受发声部位的主要原因。此外,在歌唱教学中,特别是歌曲的难点部分,在学生容易唱错的地方,老师应做柯达伊手势,放慢速度,让学生看着手势唱长音。如在上《彝家娃娃真幸福》这一课时,歌曲中出现了四次“阿里里”的旋律,但音高、力度各有不同,我运用柯达伊手势先让学生把这几个音跟着琴声唱,如发现有个别学生唱的不准,提示他小声唱,注意听大家唱的音高,并往琴的音高上靠,不断地加深学生对歌曲难点旋律的印象,待他们唱准了长音之后,再加入节奏,之后回到歌曲原速演唱,这样不仅难点问题解决了,对学生解决演唱时的音准问题都会有较大的帮助。除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给予一定的帮助以外。教师还应该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与知识接受程度。做好师生交流,最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

三、注意用普通话朗诵时的咬字发音和声调

我国传统唱法上提出的“字正腔圆”“字领腔行”,都说明了对演唱中语言的重视。在学生演唱每一首歌曲之前,认真朗诵歌词,把每个歌词度准确,不仅有利于歌曲的演唱,还能让他们更加深入的理解歌曲内容,从而对歌曲进行更好的演绎。如果一个人的歌唱连词都唱不清楚,让人难以听懂,又怎么能让观众感动,产生共鸣呢?在朗诵歌词时,正确的口型是发声吐字的关键。因为只有有了正确的口型,发出来的声才是圆润的。同样,在进行发声训练时,多用“呜”来演唱,让学生的口腔外部口型应以“竖开口”为好,用“打哈欠”来体会提起软腭,从而形成正确的口型。就像是空乘等服务人员通过咬筷子来练习漏八颗牙齿微笑一样,这同样也是肌肉记忆的一种表现形式。只有有了正确的口型、咬字、发声位置,才能唱出更加优美动听的声音,唱歌时的音准才会更有保证。因此,在歌唱教学中,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并在他们朗读完之后,对他们在朗读中出现的咬字发音等问题进行及时地纠正。字正才能腔圆,正确的发音将会对他们在演唱歌曲时的音准有很大的帮助。为了让学生有更加清晰的发音,还可以让学生每天坚持朗诵绕口令,也可以在嘴巴里含上一颗糖来进行发声说话。这样更能够锻炼他们的咬字发音和声调。只有咬字发音对了,学生就会产生一定的自豪感,才会愿意主动积极的开口发声。换句话来说,音准练习其实也是一个自信心树立的过程。而且,学生们登台表演所需要的也是自信心和勇气。所以,练习发音不仅可以提高音准,还能树立学生自信。

四、自然声区为基础,提高音准

所谓的自然声区,就是人声最自然的音区,不用费力就能唱出来的音区,是人声中最自如最富有色彩的声音,一般不超过八度。自然音区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它的每个音都是有声带用最低限的张力和最少量的呼吸产生的。它是最容易而且不费力气轻松能唱出来的。人声的自然声区是有极限的,当学生在演唱超出自然声区的声音时,就会出现喊、叫的现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学生演唱的歌曲,以自然声区为基础,使同学们在自然声区里唱歌,演唱一些旋律简单跳动不太大的歌曲,不去喊叫,这样也有利于提高学生歌唱时的音准。在进行学生自然声区确定的过程中,就需要老师针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一定的声区判断。选择出最适合学生的声区来进行教学,不仅可以保护学生的嗓子,而且还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五、结合器乐教学,强化音准

乐器引进课堂对提高学生唱歌时的音准起着重要的作用,学习器乐演奏的过程,同时也是加强音准的过程,在教学中通过对口风琴、葫芦丝的吹奏和其他乐器的学习,使学生不仅能正确地奏出乐谱中各种音符,还能通过反复地听音训练,使学生在多听中潜移默化地建立准确的音高概念,有效地增强识并强化学生的音准。此外,乐器引进课堂更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参与积极性。在教师演奏的过程中,学生就需要注意具体是那一个音阶在发声。因为乐器教学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聆听,很难判断学生是不是真的凝神聚气的集中注意力在听。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开展的具体情况来进行随堂测试,一方面是为了检验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听课效率。另外一方面,是为了了解到学生对于乐器教学模式的接受程度。如果不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就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计划。

结语

实际上,音准并不是判断音乐素质的最高标准、恰恰相反,它是最低的要求!试想如果你唱歌走调,那还谈什么表达感情的问题?唱歌是需要一定的感情带入来进行情感的表达。但是,如果出现情绪过于激动,同时也不能很好的控制音准,那么别说是抒发感情了,就连最基本的一句话都很难唱清楚。总之,我们在歌唱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团材施教。有效地调动学生识谱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音乐素质,才能使我们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声区咬字音高
乔治·克拉姆《大宇宙Ⅲ》音高组织分析
音乐生活(2024年1期)2024-03-13 08:07:58
声乐歌唱语言与咬字的艺术处理探索
里盖蒂《小提琴协奏曲》中的“双律制音高组织”研究
乐府新声(2021年1期)2021-05-21 08:09:14
有关声乐教学的咬字
北方音乐(2019年11期)2019-08-12 01:23:30
改进音高轮廓创建和选择的旋律提取算法
计算机应用(2018年8期)2018-10-16 03:14:18
浅谈声乐演唱中换声区的训练方法
浅谈声乐的歌唱技巧
高校声乐教学中声音“气”、“点”结合与咬字关系研究
黄河之声(2018年19期)2018-01-25 20:48:04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聊聊音高的魅力
学与玩(2017年5期)2017-02-16 07:06:28
论民族唱法教学的基本结构
艺海(2016年12期)2017-01-13 07:5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