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璇
摘要:采用换声区过渡的方法是歌唱训练中使高声区与中、低声区统一获得稳定高音的重要手段,同时换声区对于各个声部的演唱者又是一个难点。本文围绕以上问题,着重分析讨论换声训练中的方法。
关键词:声乐教学;换声区
一、前言
在声乐教学中,关于声区的划分,一向是有些分歧意见的。有的人认为只有一个声区,也有人认为有两个声区,而更多的人认为有三个声区。从本人多年学习声乐以及教学的经验总结认为,三个声区的论点是比较客观的。大家都知道,钢琴的琴弦长短、粗细都不一样,发出的声音自然就有高、中、低三个音区,而声乐器乐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乐器本身就是身外之物,而声乐所用的乐器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因此人声这一特殊的乐器也可以划分为胸声区(低声区)、换声区(中音区)、头声区(高声区)。声乐训练中,教师所采用的各种教学手段,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的演唱技巧,而声区的统一训练就是这其中最重要的部分。
因此,要使得学生三个声区的音色唱得非常统一,中声区的训练是最关键的。换声是人的生理现象,没有人能用真声唱超过两个八度的音域。
在声乐教学中,本人也遇到过没有经过换声区训练的学生,能顺利唱到高声区。但是这并不是因为她们的真声如何好,而是她们在演唱时不经意地在运用喉咙的变化,声带的变化去唱歌。但是,绝大多数的学生必须经过换声区的训练,才能达到音色统一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无论哪个声种的换声区训练都是大同小异的。接下来总结出几种办法来讨论换声区的训练。
二、在朗读、讲话的基础上训练
每个人说话的声音都是不一样的,说话时的发音位置也都不相同。有的人说话多用嗓子,有的人却并没有。这就是每个人说话的习惯使然。因为我国区域与民族的多样性,造成每个地方的语言都不相同,但是在声乐训练中我们必须要求用普通话进行训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要纠正方言中不正确的发音习惯、讲话习惯。要达到这一目的,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朗读,同时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找到气息的支撑,带着共鸣的感觉去讲话。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练习中调整语调,尤其在换声区这几个高音上多朗读。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再让学生用朗读时的感觉去进行演唱。
三、采用元音字母练声的方法
教学中常用的元音字母分别是“a、o、e、i、u”,这五个元音都应该唱好。练习时,第一音一定要有“亮点”、有气息的支撑。继续演唱下去的时候,喉头要稳定,气息随着音高的变化更要感觉深沉下去,口腔打开适度,后咽腔向后拉,但是胸腔不能有憋着的感觉。在这个过程中,演唱者要舒畅,胸中有支持的感觉,同时声音要混着共鸣的位置演唱,不能用嗓过度,始终保持第一个音的状态去演唱。在训练中,练声曲要随时结合元音字母有所变化的去演唱。
四、用母音变化来训练换声区
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教育家周小燕教授,在谈到换声区训练时,采用“引桥”的方法。她主张b1以下的音平唱,b-d的时候开始采用斜直唱,降e-f的时候要垂着唱。周教授认为这是统一声区中最重要的声区,这个声区用母音变化的方法去训练,训练起来效果很好。本人在日常教学中也借鉴和理解的运用这一方法,也是让学生从朗读开始体会喉咙的感觉。在练习“a”就要深咬字,在喉咙里面形成字体,随着音的增高,“a”向“o”字变化,声音要顺咽腔到头腔,再由“o”向“u”字变化,声音好像在身体外面,外在听上去是“a”,但歌唱时,喉咙里的字已经变化了。母音变化在歌唱中是统一声区的要点,练习要多做大跳音、连音、音阶等等这些训练,通过母音变化可以有效地解决换声区的问题,很快获得头腔共鸣。
五、換声区训练时音量要适度
换声区训练时,不能唱得太强,尤其是女高音,如果一开始就大声唱会使得喉部肌肉紧张,从而造成不良后果。所以在换声区训练的初期一定要用小声、半声去唱,然后逐渐放开音量。半声唱要找到“通”的感觉,要统一声区,我们每个人都会小声唱歌,但大声唱时,就很难控制在小声唱的状态上,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换声区要练习好。
以上几种关于换声区训练手段是相互关联的、相互协调的,从哪一个环节入手,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不能强求一致,不论教师用哪一种或几种方法训练,只要学生能达到教师的要求,最终做到统一声区、声音连贯、音色动听,就到达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声乐教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因为声乐是利用人自身的“乐器,演奏,给人们带来艺术享受的表演手段。但声音只是听得见,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必须要靠演唱者自身的领悟和体会才能完善演唱。这就要求声乐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积累和完善自己,总结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