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相城中等专业学校 董晓博
目前,国家大力推进现代学徒制改革,江苏省相城中等专业学校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契机,顺应职业教育本土化趋势,探索解决“高技能人才定位”“育人双主体”“学徒双重身份”“工作岗位成才”和“教育教学标准不全”等难点,积极深化现代学徒制本土化改革。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出符合本地区的现代学徒制办学特色方案,建立“职业核心素养培养、工作岗位同步育人”理念,对“职业核心素养、工作岗位成才”现代学徒制本土化进行实践,较好地解决了现代学徒制试点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在现代学徒制本土化的实践中,实现了教学中由教师主导向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统一的转变;在这种现代学徒制本土化模式中学生学到的知识相对较多。
近年来,苏州地区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汽车售后市场增速较快,导致对汽车维修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较大,仅以苏州相城地区为例,每年汽车维修高技能人才短缺达150人左右。汽车维修市场对高技能人才产生极大需求,也使得职业教育需要加速高技能人才供给的改革。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高技能人才所需的知识是长期进行实践和在岗技术积累所形成的,而且具有“实践性”和“专门性”的特点。培养这种实践性较强的高技能型人才,必须采取企业主导学校配合的方式进行,也就是说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借助于非常紧密的教学做合一的现代学徒制,因此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现代学徒制供给侧本土化改革就成为当务之急。
让汽车维修企业以主体身份参与中等职业教育,并主动联手学校,摸索培养具有汽车维修“专业知识”的高技能人才的在岗培养模式,面临较多问题,诸如政策、技术和运行机制等,主要涉及以下3个方面。
(1)汽车维修技术整合。是指将涉及到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所有技术要素进行整合创新,形成专门的汽车服务技术体系。主要是指在汽车服务技术行业层面上的汽车保养、汽车故障排除、汽车钣金、汽车喷涂和汽车美容的技术,整合到汽修企业的“汽车维修岗位”上,并且形成综合汽车维修服务的技术体系;在汽车营销方面,将汽车营销职场层面的汽车销售技术和规划销售技术分层整合,形成以客户的“消费能力”为中心的盈利模式。
(2)学徒的身份确认。是指在法律层面上合法确定“在校学生、企业员工”的身份,并且学徒的合法权益得以保障。目前,学校、学生和企业通过签订三方协议来确认“在校学生、企业员工”的身份。但是在签约和执行合同的过程中,存在合同格式和条款不规范、合同中的责权不明、合同中的条约执行不到位、学徒的待遇标准相差较大等问题,合同中的条约法律性和约束性缺失,所以对企业和学校难以形成有效激励和约束。此外,在汽车维修企业分配体制中,企业维修经理和班组长既是师傅,也是本部门和本班组维修业务收入的分配者;在企业维修团队中师徒关系较为复杂,而让他们形成“技术、能力和业绩”利益共同体的师徒关系是现代学徒制试点过程中遇到的难点。
(3)学徒的岗位培养。中学校课堂、企业课堂和网络课堂不能有效统一。学徒在岗位上进行成才培养是现代学徒制模式办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在岗进行人才培养是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的基本形式,它既要求合作企业具有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内在要求和责任感,也要求合作企业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资源和条件。本土化岗位培养就是要求以企业岗位为平台进行实施。因此将学校、网络两课堂整合到“企业课堂”这个平台上,构建企业岗位课堂的体系,是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在教学方面遇到的本土化难点。
企业主导融合,问题指导创新。现代学徒制既要从教育层面解读,更要从企业层面解读,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办学和本土化过程的“企业色彩”较为浓厚。苏州市欧亚伟业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从二类汽车维修企业发展成为本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一类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技能人才短缺,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维修生产和经营。对此,苏州市欧亚伟业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积极跨界与学校以现代学徒制模式进行办学合作,以培养汽车维修技能人才,这就为探索本土化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契机。
最初的校企合作从“订单班”人才培养开始。2011年苏州市欧亚伟业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与我校进行合作,开办“欧亚伟业班”,定向培养汽车修理中级工。2013年制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现代学徒制本土化方案”,总结校企合作办学的经验,发现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产教融合的难点,探究破解方法。2014年9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学校利用这次机会,对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进行再次研究,摸索破解“学生学徒双身份”“岗位成才培养”等难点的途径。2015年学校在现代学徒制试点的过程中摸索解决“现代学徒制教育标准缺失”“岗位课堂构建”和“能力逐级培养”等难点的途径,实现对人才培养方案管理的规范化。同时,随着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标准的研制和展开,方案的部分经验成果在校内其他专业进行了推广应用。2016年学校又探索了学生学徒间学分的转换难题,实现了学生学徒间学分的转换认证。
现代学徒制试点办学的本土化经验呈现出:“先理论后实践,再理论最后再实践”循环上升的途径。在每一次循环过程中,都能解决老问题发现新问题,每一次对本土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和总结提炼,我校对现代学徒制试点办学的认识、办学的能力和办学的效率有了较大提高。
本土化方案针对本地区汽车维修的实际需求,制定高技能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从实际问题出发引领办学,从而形成“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工作岗位同步育人”的本土化办学理念。
(1)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技能人才培养的“职业能力”是从“职业岗位级别、技能证书等级、消费客户群体”三个方面进行定位的。依据汽车维修企业“职业岗位级别”划分方法,学徒职业生涯发展途径为4级:普通员工→班组长→车间主任→部门经理。以学徒毕业5年左右的工作岗位为目标岗位,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现代学徒制学生的目标岗位主要是班组长。从岗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要求来看,对待普通中职生技能要求的证书是汽车修理中级工证书,而现代学徒制学徒则要求达到汽车修理高级工证书。依据客户车辆发生故障的难易程度来看,中职学生一般面向汽车常规保养和常见故障的排除;现代学徒制试点学徒具有较高的技能水平,所以他们服务于有疑难故障的汽车客户。所以,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认为学徒的发展是在岗位“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将其定位于“高级别职业岗位、高等级技能证书、高疑难故障客户”三个维度,具有这种“三高能力”的技能人才定位为“高端技能人才”,他们在汽车维修业务中完成了70%的业绩;所以,这种模式与“能力核心”模式均衡式培养有所不同,“高端技能人才”培养反映了汽车维修市场激励竞争的状态,使其更专注于办学的基础和根本。
(2)工作岗位同步育人。工作岗位同步育人既是汽车维修专业知识的“实践性”和“专门性”的育人要求,又是“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组织形式。针对这些复杂的汽车维修技术,“实践性”是强调汽修岗位的“工匠精神”价值,这些技术的形成和应用是长期汽车维修实践经验的摸索、总结和升华,应是部分汽车维修的精英才能掌握。“专门性”则是强调汽车维修岗位的“工匠技术”价值,这些服务于疑难杂症的汽车维修技术,并非所有员工掌握,只有少数群体才能享有。所以,工作岗位同步育人只是一种示范模式,并不能把所有的学徒培养成“高端技能人才”;汽车维修岗位上具有不同服务需求的客户,也就要求具有针对不同层次的汽车维修技术服务;岗位同步育人的“做中学,学中做”师徒知识传授和学习的方法,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吸取的专业教学组织精华。
现代学徒制本土化方案的内涵是:明确师徒职责,能力递进培养。本土化方案根据汽车维修团队学习型组织的优势,明确师徒间的职责,理顺师徒间的事业、利益和命运三者关系,把他们整合成共同体。利用师徒关系,一方面让师徒关系长期得到固化稳定,另一方面让学徒岗位技能的培养目标得以规划实施;利用汽车维修团队间利益关系的“层级分配”优势,使得学徒在工作初期、职场升级等重要阶段上发挥指导帮扶作用,这样可以减少学徒的流失,共享汽车维修团队规模壮大产生的效益,以创新提高汽车维修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创业提升竞争性汽车维修劳动力市场就业的能力。
在明确并优化师徒团队关系后,进行高端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而高端能力递进培养就是依托工作岗位课堂平台,工作岗位课堂体系中包括企业、学校和网络3种课堂,在中等职业教育的三年教学周期中,采用循环递进的教学形式,使得学徒能够在岗成才。汽车维修企业主导“企业课堂”的建设,工学两场合一,选取5 km范围内的企业,主要进行职业岗位能力课程的学习,采取1天在校4天在企业的形式组织教学,对学徒采用“业绩+成绩”的模式进行评价。“学校课堂”的建设则由学校主导,主要进行专业基础课程和考取技能等级证书课程的学习,采取3天在校2天在企业的形式组织教学,对学生采用“成绩+考证”的模式进行评价。校企双方联合打造“远程网络课堂”,使用微信、QQ、微课、慕课等现代化教育手段开设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等三大网络模块,让学徒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讨论和小组网络活动,采用即星期一到星期五全勤的形式组织教学,对学徒采用“发帖+任务”的模式进行评价,使其形成“岗位成才”专业育人服务平台。3种课堂中职业岗位能力课时的比例,从学校课堂的40%逐步增加到企业课堂的80%,保证能力能够逐级递进进行培养。
(1)制定专业教学标准。“政企行校”联合制定具有本地特色“基础性、适应性”的专业建设管理制度,用以规范管理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办学行为。制度明确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式,规定了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的资源整合和考核评价;着重强调了“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办学双主体,学生学徒双身份,职业成才在岗位”的人才培养方式;学校和企业联合进行“企业课堂”体系的建设;校企双导师队伍的建设和资源整合的要求;构建专业技能课程和学徒职业岗位能力课程为主干的专业课程体系,以业绩能力为主进行教学评价的模式。在研制专业教学标准的过程中,明确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徒职业生涯的途径和4级学徒岗位群职业核心能力递进结构,构建了完善的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架构;其中,职业核心能力工作项目数是36个,任务数是123个,能力点是583个;职业能力分析架构标准为现代学徒制本土化方案的规范运作、校级专业教学标准的升级、对接省市级标准夯实了基础。
(2)学生学徒间学分转换。学生学徒学分转换是指采用学分存储的理念和方法,解决学生学徒双身份所导致的学分转换难题,为打通学徒升学途径和高端职业能力进一步培养提供了强力支撑。其包括四个主要方面:一是解决学徒“沉积学历和现有学历”无法认证接续的难点,有助于构建“沉积学历”与“现有学历”相通的路径。二是解决学徒“学校学历与培训学历”无法认证转换的难点,有助于构建“学校学历”与“培训学历”相融的立交桥。三是解决学徒“学校学分与业绩层级”无法认证转换的难点,有助于探究“学校学分”与“业绩层级”互融的途径。四是解决学徒“中职学历与高本学历”累积转换较难的难点,有助于实施“中职、高职、本科”办学的一体化,使得中等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相衔接。
该方案运用于本校的教学改革,首先被运用在机电、市场营销等专业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办学,使得300多名学生受益。
(1)构建了新型合作办学的途径。现代学徒制本土化方案提升了校企合作办学的品质,通过调查发现:现代学徒制本土化办学实现了“企业主导”和“岗位成才”;利用“创新创业主导”办学,达到了学徒创业对就业的帮扶目标。
(2)实现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四对接”。根据2016级现代学徒制毕业班的数据显示,现代学徒制本土化方案使得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毕业证与资格证、教学过程与企业岗位服务、学徒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产生对接,而且对接率都达到了80%以上。
(3)建设了标准化的专业教学资源。发表了专业调研和专业能力分析的两份报告,编写了3门专项教材,建设了1门市级精品课程、11个课程标准、4个校内实训基地、6个校外实训基地和欧亚伟业、华诚等4个企业课堂。
(4)培养了双导师队伍。从行业聘请了6位客座教师、10位企业导师,组成了20人的“双导师”队伍;90.2%的教师具有技师及以上的技能资格证书,企业中聘请的导师达到65%,企业导师讲授了70%的专业课。
现代学徒制本土化方案最初在校内和合作企业进行尝试;在方案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向校外进行宣传;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使该方案得以优化并形成了特色,开始向本地区的企业和兄弟学校进行了推广,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