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材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的备课价值

2021-11-20 23:39张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1年11期
关键词:统编教材

张齐

摘 要 新的统编语文教材创新了编写体例,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单元编排由单元导语、课文及课下注释、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组成。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是新课标在语文教材中的具体体现,具有非常重要的备课价值。本文遵循新课标要求,对教材中的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等助读材料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并详细探讨了在备课过程中如何有效运用这些助读材料的方法。

关键词 统编教材;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

从2019年秋季开始,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投入使用。新教材创新了单元教学的结构体系,单元栏目由单元导语、课文及课下注释、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组成。这些内容体现了语文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新要求,它能指导教师正确地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帮助我们确定教学内容,定位教学目标与教学路径,因此,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备课价值。

一、单元导语的备课价值

单元导语处于本单元的开篇,是本单元学习的引导语,编者通过引导语来引导教师教、学生学。单元导语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个别单元由两部分组成。例如:必修教材下册的第一、二、三、五、六、八单元的单元导语都是三个部分;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的单元导语则只有两个部分。一般来说第一部分描述本单元的人文主题,第二部分介绍选文的概况和入选理由,第三部分则指出了本单元的核心任务和语文素养方面的要求(学习路径、学习方法)。

1.单元导语第一部分的备课价值:揭示人文主题

人文主题是本单元应达成的德育目标,是“立德树人”理念在语文课程中的具体体现。这些人文主题既体现了国家层面的价值观,同时又考虑了学生成长所必需的精神需求,关联了学生的个体经验和社会生活实践。新教材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双线组元,“人文主题”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体现,“学习任务群”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体现,这种组元方式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本质。因此,在备课时,教师应予以重视。

以必修教材下册第一单元为例。单元导语的第一部分是: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增广贤文》)流派众多的诸子学说,浩如烟海的古代史籍,都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深刻体悟前人的智慧,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与未来。

编者首先引用《增广贤文》中的一句话说明了古代文化对于今天的借鉴意义,然后指出诸子学说和古代史籍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接着说我们通过“体悟前人的智慧”,这“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与未来”。简言之,我们要学习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引领下,更好地把握现在和未来。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文明之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属于诸子学说,先秦的诸子学说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第一个高峰,对今天具有深远的影响;《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属于古代史籍,这些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古代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和见解,能够给我们以启发和引导。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王本华先生的观点,编者为了避免窄化选文的文本价值,在单元导语中并没有明确标示出本单元的人文主题,而采用的是描述、阐释的方式把人文主题隐含在单元导语中。因为,“这些主题词只是一个主体的人文教育指向,不能涵盖教学资源的全部教育价值;其次,如果明确指出,担心教学中会穿靴戴帽,贴标签,特别是影响到对每一个文本丰富内蕴的理解,窄化文本的内涵。”

2.单元导语第二部的备课价值:描述了选文概况及编选理由

单元导语的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本单元所选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作意图及编选的理由,有助于教师在备课时迅速了解选文的概况,归纳选文的共性或不同,寻找群文教学的联结点,进而以联结点为基础设计单元教学方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以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二单元单元导语的第二部分为例。

本单元所选三篇戏剧作品,通过剧中人物的悲情遭遇,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剧作家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寄托着他们对人生的深切关怀。阅读这些作品,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社会人生。

根据以上文字,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信息:本单元选文体裁都是戏剧,剧中人物的共性是悲情遭遇,作家属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作家通过作品来反映对当时社会的理解,表达的是作家对人生的深切关怀。编者希望通过学习这三篇戏剧作品,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社会,了解人生百态,培养学生的良知与悲悯情怀。

3.单元导语第三部分的备课价值:明确单元核心任务、学习路径、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标“综合性”的要求,编者以大单元、大概念的理念来编写教材,以单元核心任务来统领单元教学。在一个单元内部,出现了一课由两篇或者两篇以上选文组合而成的情况,比如必修教材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就由四首诗歌构成,分别是《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如此编写,便于学生在精读课文的前提下,带着“任务”去自读,从而实现知识、能力的迁移。

单元核心任务融合了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路径、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富有意義的语言实践活动情境中,遵循学习路径,运用学习方法,以学习内容为对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体现了在“做中学”的导向,改变过去的知识传授或能力训练的学习模式。

以必修教材下册第二单元单元导语的第三部分为例。

学习本单元,通过阅读鉴赏、编排演出等活动深入理解戏剧作品,把握其悲剧意蕴,激发心中的良知与悲悯情怀。要初步认识传统戏曲和现代戏剧的基本特征;欣赏剧作家设计冲突、安排情节、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性和个性化;还要理解悲剧作品的风格特征,欣赏作者的独特艺术创造。

其中第一句话为本单元的核心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戏剧作品,把握其悲剧意蕴,激发心中的良知与悲悯情怀”,完成单元核心任务的路径和方法是“通过阅读鉴赏、编排演出等活动”。因此,在备课时,教师不仅要设置阅读鉴赏活动,还有充分设置编排演出等活动。单元核心任务是学习本单元的总目标,是备课和教学的中心任务,要引导学生在完成单元核心任务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通过单元核心任务来统领单元的多篇文本和所有教学活动。

第二句话为本单元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是本单元相对具体的单元学习目标,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集中体现。在备课时,我们可以据此初步确定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传统戏曲和现代戏剧的基本特征;(2)欣赏剧作家设计冲突、安排情节、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3)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性和个性化;(4)理解悲剧作品的风格特征,欣赏作者的独特艺术创造。

单元导语的这一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备课价值,它明确地指出了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对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正如温儒敏先生所说:“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听说读写能力是他们学习语文的起码要求,先掌握了语言这个工具,然后才是审美、素养等等,这是比较‘奢侈的要求。”

二、学习提示的备课价值

学习提示一般位于单元内每一课的课后,是学生学习本课的脚手架,主要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设置引导性的问题、指出学习的路径、明晰学习的任务、解答疑难问题。在备课时,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情,充分发挥课下注释、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等学习资源和学习提示的作用。

以必修教材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课后学习提示为例。

理想的社会是什么样的?人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生存于世?对此,先哲的探寻从未停止过。

以疑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理想社会”和“理想社会中的人”,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寻找“先哲”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使学生自然把目光聚焦到本课的三篇文章上。接下来,学习提示要求学生思考孔子对弟子所述志向评价不同的原因,把握《齐桓晋文之事》的主要观点及思路,同时完成掌握语气助词、背诵课文、拓展阅读等学习任务。这些都是学习本课要完成的具体学习任务,是单元核心任务在本课中的具体体现。

新教材的学习提示替代了以往教材的课后练习,是语文教学及教材编写理念上的一次进步。以往的课后练习往往以知识的记忆为主,一般是比较繁琐、单调的训练题目,题目所考察的知识点、能力点通常是孤立的、散点式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单元学习任务的备课价值

單元学习任务位于本单元后面,应和单元导语一起作为备课时的重要参考。它以整个单元为单位对单元的全部学习内容进行整体设计,任务之间相互关联,层次清晰,贯通了阅读与写作、课内和课外,兼顾了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语文学科本质,正如王本华先生说:“是一个整合了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实践路径的富有逻辑联系的结构化的学习任务链,目的是让学生在真实的语文实践中获得语文学习体验,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1.提供了完成单元核心任务的具体路径

单元学习任务大多三到四个综合性学习任务。一般情况下,第一个学习任务是围绕单元人文主题设计的,属于“人文性”的学习任务;第二、第三个学习任务围绕学习任务群设计的,主要涉及文章的写作特色、语言特点、篇章结构等方面,属于“工具性”的学习任务;最后一个学习任务一般是写作,要求学生在根据本单元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实践,实现阅读向写作的迁移应用。

以必修下册第八单元为例。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责任与担当”,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单元核心任务为“倾听理性的声音”,教材设计了四项单元学习任务。

一是围绕“责任与担当”话题,小组选定一个议题并准备发言提纲,召开专题讨论会。这一任务主要是落实本单元人文主题的学习,同时兼顾了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中古代士人的“责任与担当”。

二是根据选文和扩展资料,分析王安石和司马光观点的合理性,并展开辩论;比较《阿房宫赋》《六国论》的文章思路及各自的针对性;选取一篇课文,从理性表达角度写短论。本任务是为了落实本单元阅读的学习重点:引导学生把握每一篇选文的主要观点,结合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针对性,理解其合理性;引导学生掌握作者理性表达的方法、策略,感受思辨性表达的魅力,学会辩证分析、合理推断,进而能够进行理性判断。

三是选取《贞观政要》中的两段文字,要求学生断句、翻译,并读出“理性的声音”表现在哪些方面。本任务通过拓展资料,引导学生断句和翻译,领会古代君主对国家的理性思考。

四是两道作文题。一则作文引导学生分析人们对纸质阅读、电子阅读的不同看法;另外一则是以“底线”为话题写作文。以写作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观察社会现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独立思考,提出观点并能够理性表达,从而提高思辨能力。

单元学习任务之间互相联系,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融为一体,具有明显的层级性、逻辑性,一般是由易到难,是相对独立的语文实践活动。

2.单元核心任务蕴含着新课程理念

单元学习任务的设计体现了新的教育教学的理念,活动、群文、情境、任务等等,这些新的理念能够改变我们传统的备课方式,使我们的教学方案更为有效。

(1)活动。新教材以任务的方式来替代传统的课后练习题,任务的形式多样,多以活动为主。必修教材上册、下册涉及的主要任务形式有编辑诗集、写推荐信、开读书会、制作小视频、讨论、探究、演讲、辩论、写评论、制作读书卡、做图表、写读书札记等等。活动是新教材重要的编写理念,把知识与能力镶嵌在活动当中,使之成为一个互相关联的整体,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老师要转变自己的以往的讲授的角色,正如温儒敏先生所说:“转为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即‘活动中学习。不是讲授不重要,也不必限定讲授,而是把教学的落脚点放在安排好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些课也可以多讲一点,有些少讲一点,都可以,但都力求围绕自主学习的‘任务去设计。”

(2)群文。传统的教材组课方式基本上是一篇课文一课,传统的授课方式基本上是老师带着学生学习每一篇课文,许多同质或者同类体裁的文章也是一课课的讲过去,出现了一些重复性的不必要的学习。同时,单篇成课的方式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新教材的群文理念设计,避免了单篇成课、零敲碎打的弊端,能够培养学生以联系的、比较的、整体的方式学习,能够使本单元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成为个统一的整体。

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设计模式,从单元的角度、群文的角度来设计教学。当然,单篇教学也是必要的,在新教材中,单篇教学和“群文教学”是并存的。比如有些古文,有些比较深奥的经典,就仍然设计为单篇教学。

(3)情境。情境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多次提到情境一词。之所以重视情境,是因为知识产生于具体的情境之中,而学生通过学习所获得的语文素养,要应用到具体的情境当中去解决问题,才具有价值和意义。我们要改变以往的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在情境中以完成任务或者活动的形式进行语文学习。情境的设计要尽可能和学生的个人经历和社会经验相关,把问题镶嵌在情境当中,组织学生去解决,实现深度学习。而教师的任务是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架,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在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

单元导读、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是备课时的重要参考,对教师的备课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但是同时,为了使我们的备课更契合编者和课标的要求,我们必须同时研读新课标,把新教材和新课标结合起来,并且参考教师教学用书和其他教学书籍,这样,我们眼界会开阔一些,对于如何用好新教材,就有一个认识的高度,而不至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作者通联:山东枣庄市第九中学]

当前,对于“何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问题,学界尚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准确地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必须厘清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在整合过程中的地位与关系。

首先,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学过程中的学习对象是课程内容,作为整合的主体,课程内容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其次,作为课程内容的学习工具和平台,信息技术服务于知识内容的传递。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是服务与被服务的主从关系。

鉴于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绝不等同于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简单运用,它必将伴隨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何克抗教授认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可以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也就是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建构主义所强调的“以学为主”的教育思想和“自主探究、自主发现”的教学观念,极大地冲击了多年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课堂中一贯遵循的“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

植根于建构主义理论,个性化教学理念应运而生。所谓个性化教学,就是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在人工智能时代,“个性化教学”一词被赋予新的内涵,即利用先进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在保持现有师生比不变的前提下,实时追踪每名学生的学习过程,定位每名学生的薄弱点,基于学习者的精准画像,开发出针对性的提升方案。由此可见,新兴智能技术进一步使因材施教成为可能。以智能阅卷、组卷系统为例,智能技术可极大降低人工阅卷、组卷的烦琐程度,提升教学效率,让教师有更多时间指导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此外,基于对智能批改结果的分析,个性化组卷技术可以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一份针对性的试题,实现精准测评。

与此同时,如何兼顾学生的视力保护与个性化现代教学手段的效能发挥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基于前期研究,笔者认为,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如若采用智能答题器、智能笔等技术,既可摆脱电子屏幕的控制,亦能提升个性化学习效果,实现上述两者的兼顾。

(李松涛,《中国教育报》2021年10月20日04版)

猜你喜欢
统编教材
把握好教材,创造性地用好教材
脱离“拼音”拐杖,突破识字难关
“分角色朗读”的七大策略
基于统编教材的综合性学习教学实践
谈统编教材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的亮点
用德滋润儿童心灵,用法护佑儿童成长
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的价值及教学策略初探
从最新初一语文统编教材得到的教学启示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