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教学建设探析

2021-11-20 10:05李玉龙王丽新张东
教育与职业(上)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专业课教学爱国主义教育学前教育

李玉龙 王丽新 张东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教学建设目标统一、内容与模式统合、效果统整,但目前存在部分教师不会融入、被动融入、难以融入、“过度”融入等现实问题。对此,文章提出以创新课程策略为依托分类推进,依托专业课程类别性质分解着力点,依据领域教学发展任务探寻侧重点;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从整体课程设计到教学过程管理,再到课程评价机制改革,全方位推进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教学建设。

[关键词]高职;爱国主义教育;学前教育;专业课教学

[作者简介]李玉龙(1968- ),男,吉林梅河口人,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硕士;王丽新(1966- ),女,吉林大安人,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硕士;张东(1975- ),男,辽宁锦州人,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博士。(江苏  徐州  22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2020年高校思政重大项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长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0SJZDA156,项目主持人:张东)和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重点自筹项目“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C-b/2020/03/11,项目主持人:栾文娣)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并得到了2021年江苏省高校课程思政首批示范课程“幼儿园课程”建设项目(项目批准号:苏教办高函[2021]11号,项目负责人:王丽新)的资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21-0098-05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各级各类学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内容、任务和形式。我国高校发展存在“三个80%”,即80%的教师是专业教师、80%的课程是专业课程、学生80%的学习时间用于专业学习,可见专业课教学是大学生发展的最主要依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建立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深化高职教育课程策略、治理体制机制改革的过程中,积极推进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体系建设,是高职院校打造高质量课堂,完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担当的应然路径。

一、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建设的内涵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高职院校要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优化课程内容供给,使爱国主义教育与专业课教学建设水乳交融,互为形式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职专业课教学建设,是指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规律,根据职业标准和专业教学逻辑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规定性,系统整合专业课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将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有机融入专业课堂教学之中,打造横向统整、纵向统合、经纬交织、立体贯通的融合型专业课课程体系,实现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认知、职业技能等职业核心素养的塑造过程与爱国主义教育理论探索、实践创新之间的无缝对接和内涵融入。

首先是目标统一。要强调爱国主义教育目标与专业课建设目标统一于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范畴,二者是人才培养总目标视域下相互包容、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为此要引导学生在专业发展中弄清楚为谁学习、为谁奋斗、为谁贡献等问题,使之明确自身的政治站位和时代使命。只有确保各类课程目标体系的同向同行,才可能形成教育合力。其次是内容与模式统合。要强调爱国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与专业课建设内容、形式的相互渗透,一方面要在保持各自相对独立性的基础上,通过专业课教学保证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供给”;另一方面要坚持“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碰撞心灵”,在爱国主义教育与传统专业课教学建设的水乳交融中聚焦学生“鲜活的生活经验”,确保课程过程的“自然生成”,而不是穿凿附会、生拉硬扯。最后是效果统整。要强调爱国主义教育与专业课教学建设效果上的依存互进、印证强化,形成“润物无声”的育人效应,从而使专业课教学提质增效,有温度、添后劲,使爱国主义教育有的放矢、有抓手、富成效。

二、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建设是推进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爱国主义教育长效机制的基本路径,普遍受到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大部分院校及专任教师能够主动顺应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积极促进爱国主义教育元素与专业课程内容的有机渗透、相生相长,并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层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爱国主义教育与专业课教学建设之间具有各自相对的独立性,不能混为一谈,二者既要相互渗透、互为形式内容,还要有分有合、防止泛化。正因如此,目前学校间、专业间、学科课程间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建设的发展水平并不平衡。调查发现,个别教师身上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不会融入

有些专业课教师囿于学科特点,不善于在专业课程中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元素,自身也未能形成专业化的爱国主义教育知识图谱,导致专业课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内容间存在“两层皮”现象,难以实现有机融入。

(二)被动融入

有极少数专业课教师“嫌麻烦”,常借口“业务工作忙”“专业课教学压力大、任务重”,担心“冲淡主题”或“无暇顾及”而弱化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建设,在教育观念、教学实践两方面将爱国主义教育与专业课教学人为割裂开来,有时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督导而勉强为之,课程建设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三)难以融入

大部分教师认为有必要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相应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但苦于专业课程类型、知识结构、学科特點等差异较大,找不到切入点,即便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融合,也由于内容发掘欠充分,方法过于简单,致使二者的关联程度不高,无法实现无缝对接,教育效果不理想。

(四)“过度”融入

一些教师虽然能认识到专业课程内容与爱国主义教育之间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但把握不好专业课内容与爱国主义教育之间的融合程度,以致出现“过犹不及”的泛化现象。诸如在个别文史类、经管类、艺术类专业课堂上,过度开发思政元素,不管主题是否合适,都生拉硬扯到爱国主义教育上,不仅融合效果不好,客观上甚至降低了专业课教学质量。

三、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建设的基本策略

要使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建设真正落地落实,就必须基于出口导向理念重塑专业课程体系,基于岗位(群)发展的现实需求创新课程策略,确保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有效供给、方法的内涵渗透、效果的自然生成,推进“三全育人”见常态出实效,全面提高专业课教学建设的思想高度、理论深度、情感温度。

(一)以创新课程策略为依托分类推进专业课教学建设

高职院校要以推行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依据《纲要》积极尝试分类推进,分专业、分领域、分学科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目标任务、内容要求,让基层教师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1.依托专业课程类别性质分解爱国主义教育的着力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教育课、职业实践课三大类,后面两类课程体现专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是挖掘、梳理爱国主义教育元素以保障内容供给,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师生思想共鸣与情感升华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潜移默化地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开拓精神、提升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课程类别不同,爱国主义教育的侧重点自然有所不同,要区别对待。其中,专业教育课程重在“明理与陶情”。此类课程基于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彰显育人目标,要深度挖掘、提炼学前教育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关注专业知识点自身的爱国主义教育负载空间与张力,拓展专业课教学的广度、深度和温度,进一步振奋精神、凝聚力量,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对学前教育专业师生职业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引领性、巩固性。职业实践课程重在“历炼与导行”,就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而言,见习、实训、顶岗实习等职业实践课程,乃是课程的重要组织形式和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对理论教学的佐证、补充和延伸”,而是在现实岗位工作、真实任务场景中实现“教学做合一”的学习形式。其间融入可描述、可调控、可评价,看得见、摸得着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有利于促使学前教育专业师生进一步植根中国大地和国情民情,有助于扎实磨炼学生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情操,激发其教育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2.依据领域教学发展任务探寻爱国主义教育的侧重点。学前教育专业“五大领域”课程所蕴含的专业化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各有侧重,爱国主义教育元素的挖掘也要有所区别,注意扬长避短、润物无声地引导学前教育专业师生把爱党、爱国、爱岗、爱生融为一体,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幼教发展道路。健康领域课程要侧重教育引导师生始终把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全面发展、保障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儿童观,提升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能力,让党、国家和人民满意和信赖;语言领域课程要侧重教育引导师生学讲中国故事、诵读中华经典文献,从多维度深刻理解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学生经世济民、幼儿为本的师德素养;社会领域课程要侧重引导师生形成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理解和熟练运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学法懂法守法,促进教育公平;科学领域课程要侧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引导师生尊重规律、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树立科学教育观和成才观,增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艺术领域课程要侧重教育引导师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报效祖国,自觉运用艺术语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育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温润心灵,升华德行,夯实幼师职业基础。

当然,学前教育专业五大领域课程互为基础、互为条件,相互延伸、相互生成,有机构成幼儿教师职业核心素养。各领域所侧重发掘与渗透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也非一成不变,其内容形式应“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二)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全方位推进专业课教学建设

要使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各环节并得到“一以贯之”地全面推进,就必须加强课程的精细化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彻底扭转过去单凭教师个体自发的、低层次重复且低效的工作模式。

1.自上而下地构建立体贯通的专业课教学建设路线图。高职院校要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协力创新工作机制,自上而下做实三个责任。首先,院校层面要落实主导责任。高职院校要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院校专业办学实际,由主要领导挂帅会同教务处及其他职能部门、各院系、思政课教研室等单位负责人,组建院校级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共同起草工作方案,从学校办学视角周密解读《纲要》的内容标准,细化操作规程,统一部署各院系、各专业、各年级、各学科课程建设总体方案。其次,院系层面要夯实主管责任。院系要根据领导小组所制订的总体工作方案,召集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或课程(领域)负责人,并邀请思政课任课教师参与,组建院系级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建设工作推进组,负责分类、分科推进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基于所属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模块、各学科专业教学内容特点与内在逻辑,在专业课程设置及内容顺序、课程形式及学时分配、实践教学编排及质量监控等各个环节,整合资源、系统设计、合理布局,协调实施专业课教学的爱国主义教育方略,避免不同课程之间的主题重复。最后,专业课教师层面要砸实主体责任。教师要依据领域、学科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内容之间的渗透、切入、契合、发掘、升华等凭借学时计划具体体现,并通过课堂教学落到实处,谋求实效,确保专业课教学建设同愛国主义教育体系双向融合、良性互动,使之从形式到内容、从过程到结果全方位地相互渗透、相互印证、相互补充,在横向上有扩展,在纵向上有递进,在效果上有升华。

2.加强教学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实现全方位育人。首先,要抓好课堂教学管理。确保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专业课课时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学内容发掘梳理、教案课件编写等各环节得以落地并获得实效。为此,要坚持以人为本,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方法上不断改革创新。一般说来,爱国主义教育元素主要包括问题应对类、道理阐明类、情怀涵养类、行为规范类等内容,教师要针对不同课程内容性质,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总结传承和创新探索“四个相统一”,推广混合式教学,创新课堂教学形式,积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翻转课堂、课堂辩论等方式,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使道理越厘越清、事实越澄越明。其次,要抓好专业课堂教学延伸环节的爱国主义教育渗透。高職院校要深入挖掘第二课堂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巩固强化专业课堂教学成果。通过藏息相辅的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专题教育活动,树牢学生专业思想,陶冶爱国主义情操,如入学教育、幼师基本功竞赛、就业咨询服务等系列活动,拓宽爱国主义教育进入课程建设的渠道,避免在品德实践训练与职业能力提升的衔接中出现断链性停滞和等待。最后,要深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改革。高职院校要从强化院校内外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入手,推进课程的四个回归,加速办学理念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实现教学质量监控对各个教学环节的全覆盖,强化对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建设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过程效果的全过程、全方位监管,从而形成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链条。

3.积极推进课程评价机制改革。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加快专业课程建设的“指挥棒”。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统一标准轻个别差异、重内部评价轻外部评价等弊端,也极少将“灵魂塑造”系统纳入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就学前教育专业而言,毕业生要进入不同所有制形式、不同管理体制机制的幼教机构就职,多元化办园主体、管理理念、课程体系折射出其背后的哲学观点、价值取向、教育观念等意识形态上的差异甚至对立。为此,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更要加强教育评价机制改革,以“固本培元、凝心铸魂”。一方面要坚持时代性、思想性标准,科学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引导教师多维度理解课程标准、课程进程、课程效果和课堂延伸等环节,将爱国主义教育评价体系全方位融入专业课程建设的全过程,既要研判专业课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目标体系和内容供给,又要评估专业课程建设的实施进程,逐步健全和完善多元化教育评价机制。另一方面要坚持发展性、教育性原则,推进教育评价机制创新。引导教师不断创新评价形式、规范操作流程、整合评价效能,在可持续发展的视野中,既要注重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对专业课教学建设的导向作用,还要在把握现代学前教育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讲求评价目标的达成性,发挥教育评价对于专业课教学建设各环节行为的修正与强化功能,切实提高其思想站位。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专业课教学建设的灵魂。高职院校唯有加强专业课程建设,确保爱国主义教育覆盖全面、分层递进、形式丰富,才能使学前教育专业师生的爱国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与其健全人格发展同向同行,与职业化成长交相辉映,历久弥新。

[参考文献]

[1]坚持以本为本 推进四个回归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EB/OL].(2018-06-21)[2020-12-23].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1806/t201806

21_340586.html.

[2]李玉龙.高职院校学风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4(35):54-56.

[3]梁爽,朱望东,张永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背景下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认识与思考[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24-26.

[4]陆道坤.论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20(10):16-22.

[5]毛高仙.突破圈层:基于个体叙事的高职思政课互动教学[J].职业技术教育,2020(29):65-68.

[6]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6-06-12)[2020-12-24]. 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

[7]张学英,耿旭.1+X证书制度下的课证融合研究:基于英国BTEC的思考[J].职教论坛,2020(10):47-51.

猜你喜欢
专业课教学爱国主义教育学前教育
烹饪对口单招专业课教学研究
CDIO工程教育理念在电气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在护理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探索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大学生技术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探讨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