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朗诵艺术中“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重要性及教学对策

2021-11-14 14:52
戏剧之家 2021年10期
关键词:朗诵者感受力言语

(国防大学 军事文化学院,北京 100081)

朗诵是语言表演艺术。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最打动人心之处就是自然流淌出来的真情实感。在朗诵中,声音与技巧都是言语艺术表达的介质,而情感才是言语艺术表达的核心。情感堪比朗诵艺术的灵魂,无论朗诵者拥有多么高超的言语技巧,最终追求的境界都应是最本能最纯粹的情感表达。

一、朗诵中“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重要性

《现代汉语词典》里关于“朗诵”的解释是:大声诵读诗或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由此可见,朗诵不仅仅是简单的见字读音,其核心目的是要把文字作品的情感经过言语艺术的再创作,准确、生动、鲜明地表现出来。

在朗诵艺术教学中,需要对学生的艺术言语基本功——气(气息)、声(发声)、字(吐字归音)进行训练,使学生在朗诵时能达到吐字清晰、语音纯正的基础要求。同时,让学生了解“重音、停顿、语气、语调、节奏”等朗诵的言语表达技巧,掌握言语的基本表现手段。然后在老师的指导和点拨下,使学生深入理解所需诵读的文字作品,明确文字作品的立意,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以上教学内容皆为学习朗诵艺术时,学生需了解并掌握的工具及手段,可视作朗诵者为求更好地诠释文字作品所做的准备。那是不是有了气、声、字的基本功训练,掌握了言语的表达技巧,有了对作品的理解后,就一定能够朗诵好一篇作品呢?实则非也。优秀的朗诵确实需要做到吐字清晰、语音纯正,需要言语的表达技巧以及对文字作品的理解,但与此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一切技术技巧的学习掌握以及对文字作品的理解是为表达朗诵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情感所服务的。扎实的言语基本功、熟练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使朗诵者在朗诵时能够自由运用声音来精准地表达情感。朗诵的语调贵在真实自然,而真实自然的语调离不开朗诵者的真实情感。优秀的朗诵作品一定是朗诵者在理解文字作品的立意和情感的基础上,同时把自己对文字作品真切的情感、态度融入朗诵之中,用富有感染力的声音把作品的意蕴传达给欣赏者。因此,感人以情、动人以情在朗诵艺术中非常重要,朗诵艺术确实是通过声音表达情感的,而情感正是朗诵时的核心力量。

二、朗诵中做不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常见类型

朗诵时讲究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准确真挚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特别忌讳缺乏内心情感、装腔作势、无目的地炫耀技巧,坚决反对形式大于内容,这是高级的朗诵艺术的准则。

如果违反了这一准则,则往往会出现如下的常见错误。例如:有的朗诵者对文字作品进行了较为认真的分析,对文字的理解也较为准确,也能做到吐字清晰,但作品朗诵出来总给人一种极为冷淡、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受,朗诵态度不够积极,缺乏朗诵热情,显得过于理性。理性本身不是什么坏事,但过于理性,感性的情感表达就会被抑制,导致听众会觉得呆板、无趣、缺少应有的味道。所以,对于朗诵者而言,理性地分析、理解文字作品是朗诵创作的基础,但把对作品的理解绘声绘色、充满情感地表现出来又是另一个层次。朗诵者光有理性的分析判断,没有感性的感受能力及情感表现能力,是不能充分表达作品的。朗诵者要学会打开自己的内心,用感性串联理性,用情感带动声音进行朗诵表达。

此外,还有一种朗诵者,朗诵时字正腔圆、声音华丽迷人、语调抑扬顿挫,看起来似乎拥有高超的言语表达技巧,但实际听起来却也令人觉得空洞乏味,如同鸡肋,食之无味。甚至有时朗诵者故意炫技的时候,还会导致欣赏者毛孔直竖,起一身的鸡皮疙瘩。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笔者认为,大部分情况下还是在于朗诵者过于自我。这类朗诵者外部条件很好,朗诵时往往喜欢“玩味”自己的声音,卖弄自己的声音和表演,在创作中无限推崇技巧的运用,利用言语技巧去刻意地、概念化地造作出情感表达的假象,而忽略了最核心的内心情感的建立及真实情感的表达,形成貌似在用声音表达情感、实际声音与情感却是两张皮的现象。这样的做法显然无法达到朗诵艺术言为心声、有感而发的要求。这种内心对文字作品没有真切感受、没有诚挚的情感表达欲望,为掩饰内心情感的苍白空洞而调动语言技巧来装潢情感表达的表现方式,是极其陈腐且滑稽的。这样展示给观众的仅仅是表面的技艺,而不是作品的思想和情感,只会给欣赏者带来有口无心、拿腔拿调的感受,无法带给欣赏者心灵的撞击。

真正优秀的朗诵者,一定不会缺少高超的言语技巧,但也绝不会故意炫技,他们化内力于无形,把真实的情感放在艺术创作的第一位,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境界。

三、关于“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朗诵的教学对策

前面提到朗诵艺术要“以情带声、声情并茂”,那么“情”从何而来呢?在朗诵艺术创作中,最终的言语表达是情感呈现的结果,而创作者对文字作品的理解是产生情感的种子,从最初的种子到最终结出的果实,这中间的养料是感受与想象。朗诵者的“情”由阅读文字作品时的切身感受结合想象而生起,所以朗诵者感受力的强弱、想象力的丰富与否,直接影响其情感的生发与表达。要使学生朗诵时内心有真实的情感体验,达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境界,在教学中就一定要重视对学生感受力与想象力的开掘。

首先,要让学生初步了解感受力与想象力在朗诵中的具体作用。感受力是人利用自己的身体器官——眼、耳、鼻、舌、身对外部世界进行感知,从而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去感知客观世界的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质地等的能力。人的五觉是我们认知客观世界的先导,可以使朗诵者更加具体精细地感受到词语的色彩、质感,帮助朗诵者把书面文字变为切身的体会。想象力对朗诵者起着引导作用,可以帮助朗诵者对文字作品进行补充和深化,并建立内心视像,使朗诵者的感受更加丰富、具体。在学生初步了解感受力与想象力对朗诵者所起的重要作用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感知力、想象力的训练。例如:视觉与想象力的练习——家里突然停电了,一片漆黑,开始找蜡烛;听觉与想象力的练习——黑暗中,突然听到老鼠在咬东西;味觉与想象力的练习——吃了超级辣的辣椒;嗅觉与想象力的练习——闻到远处飘来的桂花香;触觉与想象力的练习——第一次和爱的人牵手。上述的五觉练习,教师皆可以不断发展深化,目的就是在训练中不断挖掘学生的想象及感受能力。

另外,教师在面对不同的朗诵作品、面对自身条件各不相同的学生,进行朗诵作品的具体辅导时,可以有针对性地、灵活机动地对学生进行感受力与想象力的开发。

以笔者个人教学经验为例,曾有一位平时性格较为内向柔和的男学生,在朗诵话剧《屈原》中的《雷电颂》这段独白时,虽能够明白作品的情感和立意,但总是抓不住具体的感觉,无法体会到“英雄人物”身上澎湃的激情与斗争的力量。这时,教师就要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透过表达意向的文字,对作品的情境进行具体的感知与想象。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外部干预的方式,刺激学生的心理感受及想象。我们都知道好的音乐能直抵人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选择与作品情境相符的音乐,让学生打开感官认真倾听,在倾听的过程中展开想象,尝试在音乐中获得与作品里类似的情感体验,有了情感体验后,再开口朗诵。如果学生在音乐的启发下还是不能完全获得感受,那么教师可以进一步采取其他教学手段进行启发引导。比如,根据《雷电颂》的规定情境,教师可以在舞台上设置一些障碍物,让学生在障碍物中不停地穿行、不停地朗诵台本,在行动中找到与作品中人物类似的情感体验。更进一步来说,教师依据《雷电颂》的规定情境,甚至还可以安排其他同学上台给朗诵的学生带来身体上的一些束缚,让学生尝试在被钳制的状态下挣扎着去朗诵。

总而言之,教师要依据作品中所提供的规定情境,不断安排设计各种有可能刺激到朗诵者感官和想象的情境,通过强烈的外部刺激,促使学生建立内心视像,亲身体会和真切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体验,从而在朗诵时达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境界。

一个优秀的朗诵者,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准备:一方面是关于舞台言语技术的准备;一方面要用敏感而细腻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亲身去体味作者的文字含义与情感,把文字所表述的内容、情感植入心灵,再把内心的情感通过艺术言语生动地表达出来,并传递给观众。所以,朗诵艺术的教学必须遵循这一创作规律来制定教学方向及方法,在学生打好艺术言语基本功、掌握言语的基本表现手段之后,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感受力与想象力,重视学生在朗诵过程中真实情感的培养及流露,决不可让学生以伪激情的方式去朗诵,要追寻真正的“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朗诵境界,在技术之外,真正懂得朗诵艺术的“美”。

猜你喜欢
朗诵者感受力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诗与感受力(创作谈)
诗与感受力(创作谈)
开启文化类节目的霸屏时代 成就文学与电视的完美遇见
关于朗诵者朗诵与诗文作者朗诵的比较分析
浅谈朗诵者应该如何选择朗诵稿件
我是小小朗诵者
培养感受力 提升写作效率的新尝试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