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江南戏曲的时代特点与时代特征

2021-11-14 14:52
戏剧之家 2021年10期
关键词:时代特点江南时期

(西南大学 重庆 400700)

明代晚期,整个社会发展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奢靡之风”盛行,并衍生出了一些新的文学革命思潮,文化消费的热潮,驱动着江南戏曲演出的繁荣,并成为了当时人们娱乐生活的重要方式。在这样的历史格局下,江南戏曲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丰富的内容、灵活的演出等,极大满足了观众的多元审美需求,且呈现出了职业化的趋势,对民众日常生活产生了广泛影响,是我国戏曲艺术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

一、晚明时期社会形态

戏曲作为中国文化艺术的精粹,凝结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以及表演等元素,在古代精神文化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人们智慧与审美融合发展的产物,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传承,且受各时段社会形态的影响明显。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晚明是中国传统封建社会高度成熟的时期,并开始向新的近代社会转型,整体社会形态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格局,亦使江南戏曲附着上了独特的魅力。艺术本身源于生活,是对历史最好的折射,因而对晚明时期社会形态的研究,是揭开江南戏曲面纱的前提和基础。综合来讲,晚明时期的封建社会、经济、政治结构以及思想观念依据占据主导地位,其固有的矛盾日益深化,并孕育出了一些新的经济、社会、政治、思想形态,个中充满了变动。在这一特殊时期,晚明“奢靡之风”兴盛,政府管控有所放松,加之江南一带经济发展的驱动,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巨大影响,并逐步蔓延至普通人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江南戏曲文化消费的繁荣,职业戏班和从业艺人的数量相当可观。

二、中国戏曲的基本特征

戏曲艺术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八百多年的历史沉淀,现存可查的就有300 多个剧种,固然各地在戏种的表演形式和艺术风格上存有差异,主要集中表现在音乐和语言上,但其均有一些相同的艺术特征和规律,晚明江南戏曲亦是如此,具体总结为综合性和虚拟性。其中,中国戏曲的综合性又表现为时间与空间的综合、听觉与视觉的综合以及多重艺术元素的综合。戏曲的演绎需要一定时间长度,同时亦需特定的场景空间辅助艺人塑造形象,被形象称作为一门“时空艺术”。同时,戏曲还力求对受众的视听感官刺激,呈现出了超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能够让受众更好地沉浸在这门独特艺术的审美意蕴当中。另外,中国戏曲还集合了文学、音乐、舞蹈、杂技、武术等艺术元素于一身,表现形式多样,给观众带来了一场场视听盛宴。中国戏曲的虚拟性即是指通过时空的转换,借助艺人生动形象的表演动作,涵括了大千世界,既可还原真实的历史印记,又可演绎浪漫主义题材故事,其意蕴的深邃意境,给观众留足了丰富的想像空间,满足了其多样化审美需求。

三、晚明江南戏曲的时代特点与时代特征

缘于晚明时期特殊的社会形态影响,江南戏曲发展达到了空前繁荣,并呈现出了独特的时代特点与时代特征,在中国戏曲艺术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推动文化发展作用显著。晚明江南戏曲的时代特点与时代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商业职化

中国古代史上,最初的戏曲演出场所是露台,到了明代之后才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时代特点。在明代之初,由于上层政治规范,明令禁止良家子弟从事演戏活动,弘治正德之后,随着社会风气的转变,许多良家子弟开始参与演戏,这在明陆容道德《菽园杂记》中有所描述:“皆有习为倡优者,名曰‘戏文子弟’,虽良家子,不耻为之”。明代晚期,商品手工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衍生出了一些资本主义萌芽因素,加之“奢靡之风”的渲染,戏剧活动逐步迈向了高潮,江南戏曲发展亦是迎来了莫大的契机,庞大的文化消费群体,驱动着其商品化趋势。在此过程中,昆山腔、弋阳腔、余姚腔及海盐腔等成为了主流,同时各地声腔争鸣,戏曲演绎愈加职业化。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挑战,为了满足广大观众的多样化审美需求,江南戏曲从业艺人们不断提升自身演出水平,在充分汲取各大家所长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风格,并结合地方语言创造了众多声腔。正是缘于上述种种,晚明时期戏曲艺术家的社会地位及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从业队伍亦是不断扩张。从演出场所上来看,晚明江南戏曲所面向的观众范围不断扩大,演出开始出现在祭祀庙堂、私家厅堂、酒楼茶馆、游船水畔、会馆宗祠等地方,形成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二)理论繁荣

晚明时期,动荡不安的政权中心,衍生出了一些新的文学革命思潮,并驱动着江南戏曲理论的繁荣。在当时特殊的社会发展形态下,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加之“奢靡之风”的影响,戏曲艺术的受众范围不断扩大,引起了文人墨客、权贵士人、平民百姓的消费热潮,涌现出了大批戏曲理论著作,如徐渭的《南词叙录》、王骥德的《曲律》、祁彪佳的《远山堂剧品》等,在戏曲艺术的发展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现今对戏曲艺术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在这一历史时期,戏曲艺术领域的争鸣,呈现出了流派纷呈的态势,尤其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和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最为突出。汤显祖素来强调音律自由,认为意趣才是首要。而沈璟则更偏重于格律,认为戏曲演出要合律依腔、悦耳动听,并提出了“音律至上”的思想。戏曲本身作为一门独特的审美艺术,并无对错可言,与当时的社会形态紧密相关,力求更为出彩的演出。正是基于这些丰富的理论支撑,批评家们在戏曲艺术领域的探索,包括音律、声腔、戏曲行当等,才促成了江南戏曲的繁荣景象。受此影响,晚明江南戏曲对声律的研磨和对文字品格的提升取得了巨大成效,极大促进了晚明江南戏曲艺术品格的提高,突破了传统戏曲演出的条条规范,呈现出了多元化审美的特点。

(三)平中见奇

戏曲作为中国古代最为常见的精神文化生活范式,是一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活动,在其鉴赏过程中各种观众群体表现出了不同的深层心理。晚明时期,“奢靡之风”盛行,上至朝野权贵下至平民百姓对文化艺术的追求空前火热,缘于生活层级的不同,使得他们的文化素养、艺术偏好大相径庭,推动着江南戏曲的创新,并展现出了浓重的“尚奇”观念。正是基于对大众审美多样性的迎合,开启了晚明江南戏曲创新发展的潮流,一时间“奇幻”、“奇绝”、“奇材”、“奇清”、“奇古”等词汇层出不穷。晚明时期文人届的突出代表凌濛初在论及戏曲时指出,“今世愈造愈幻,假托寓言,明明看破无论,即真实一事,翻弄作乌有子虚”。对江南戏曲这一过度的“奇幻”追求进行了批判,强调从生活的视角切入,以此为基底创造具有“奇”之特质的作品,即“平中见奇”,在晚明江南戏曲的发展中多有体现。事实上,纵观现今留存的明晚江南戏曲作品,其创作题材相当丰富,包括佳人才子的爱情、社会政治时事、个人情感抱负等,均来源于日常生活,并实现了一定层次的升华,呈现出了“奇”的特征。同时,晚明戏曲作家还打破了以往的程式化规则,出现了南北相互借鉴的时代特点,江南戏曲的表达形式、表现手法亦是趋于自由多样,情节安排上长于巧合、误会的叙事模式。

四、晚明江南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晚明时期,社会风气的变化,驱动着江南戏曲艺术的发展,丰富的题材内容、成熟的理论结构、多样的演出方式、密集的演出场所等,均带动了其空前繁荣,在戏曲艺术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其源于生活的特点,对当代人认知历史亦有重要意义。对晚明江南戏曲的传承发展,是再现其审美风采的关键一环,为现代艺术创新提供了丰富的题材支持,且有利于培育人们高度的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因此,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引导成立一支汇聚各界人才的专家智库,深入对晚明江南戏曲的研究,充分利用已有的素材资料,解读其时代特点与时代特征,使之重新焕发出活力风采。同时,依托现代科技支持,加大对戏曲艺术的媒体宣传,以传统+现代融合的方式,扩大江南戏曲的知名范围,并呈现出独特的审美意象,满足人们日臻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另外还可在一定程度上驱动区域经济增长。

五、结语

综上所述,晚明江南戏曲得益于当时的社会发展形态影响,呈现出了一片繁荣的景象,广泛的受众基础,使之趋向于商业职化,且理论愈加丰富、繁荣,“平中见奇”的思潮,助推其发展。作者希望学术界持续关注此类课题研究,从不同维度视角切入,更加全面、深度地解析晚明江南戏曲的特点特征,并提出更多有效传承发展的建议,使之在新时期仍旧焕发光彩。

猜你喜欢
时代特点江南时期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清代时期
《魏书》的编纂特色与史学价值
北大荒文化应如何培育出时代特点
新闻播音语言停连模式时代特点解析
绣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