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梅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已然不能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求,新的教学要求也随之而来,各种各样的新的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有目的有影响的改变了我国教育的现状。小学数学因为作为学生的启蒙学科,受到了特别的关注。尤其长度单位、重量单位、体积单位的内容在小学各个年级的都有体现,它在生活中涉及到了很多方面,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量感的培养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在以往的教学当中,教师并没有将量感培养作为小学教学的一个重点,这就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如何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增强对小学生量感的培养成为了丞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小学教学量感可视化教学展开讨论。
关键词:小学教学;量感培养;长度单位;教学探索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年龄的增长与经验逐渐丰富的同时,能够接受的知识量也在逐渐的攀升。在长度单位、体积单位等量度内容的教学中。因为内容过于的抽象化,学生不仅要理解记忆,还要深层次的将它应用到生活当中。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量,对长度、体积和重量有着敏感的认知。也要求学生有相应的生活经验,对每一个物品的属性能够正确的估计。在小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营造适合的氛围,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的一种策略。
一、小学长度单位的教学现状分析
度量单位在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在小学教学当中要非常重视度量单位的教学。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够满足这一要求,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传统的教学与实际生活存在着脱节的情况,生活中方方面面都要用到度量单位。所以学生对度量单位的应用能力是不能忽视的。目前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能力,没有结合实际生活对学生进行与之相关的教学,导致了学生只对度量单位名称有印象却不了解具体表达量的多少。由于教材脱离了实际,且内容枯燥,不仅大大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使部分学生产生了厌烦的心理,这种情况对量感的非常不利。其次,在小学课堂中经常以教师为课堂中心。大部分的教师觉得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差,因此通过反复的作业训练来达到教学目标,这就让学生丧失了课堂的主体地位。师生间就缺乏了一定的互动,教师也就不能够根据学生真正的反馈来掌握学生的真实接受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课堂氛围死板,而且教学效率也非常低下。因此要一改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全新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量感能力。
二、在可视化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量感学习需求
2.1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量感学习兴趣
我国长久以来实行的都是应试教育,其带来的影响就是小学教师并没有重视学生的量感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了学生有一个较高的学习成绩,在课堂当中讲解的都是解题的技巧,只把学生较高考试成绩作为教学目标。这样的方式极大的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利用互联网“+”等多媒体手段,能够快速的营造适合的教学氛围,使教学更加的直观具体,这样也更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
例如,在学习体积与容积时,教师可以播放《两只鼹鼠》时,通过观看动画视频,瘦鼹鼠背大背篓,胖鼹鼠背小背篓,引起学生们的兴趣,通过让学生观察两只鼹鼠、背篓及背篓能呈放东西的大小,再利用多媒体进行课程导入,不仅可以让学生产生好奇地心理去学习,还能将体积和容积联系起来。教师一步一步的去培养学生的量感,为学生在生活中的探索打下基础。
2.2创设学习情境,促进儿童的量感学习思考
知识的最终来源都是生活,而学习的知识也将应用于生活。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中,教师要仔细的分析现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营造与生活相关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当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吨”这个重量单位的时候,首先教师要认识到“吨”这个单位虽然在生活中有普遍的应用,但是小学的学生们对其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认知。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从以前学过的千克、克等单位,慢慢地将学生引入到这节课要学习的单位中。教师可以展示一些河马、犀牛、长颈鹿、鲸鱼等重量级动物的图片,通过让学生猜他们的体重来对学生进行引入式的教学。基于这些动物重量大的原因,所以用千克来作为计量单位就不容易表达。借由图片将“吨”这一计量单位引入,开始相关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吨”这一重量单位。教师不能盲目地把重量单位讲授给学生,要充分的考虑学生的认知情况。不能直接超出学生日常的认知,要通过合适的案例,逐步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2.3联合实际创设运用情境,激发学生的量感学习潜能
学生初步的建立了量感的概念以后,就是可以联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将自己的量感应用到生活当中,从而激发学生们的热情。
例如,在教学“克”这一重量单位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認识到“克”的实际意义,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大米、鸡蛋、苹果等东西。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提供的材料和重量不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手中的物品组合估量出500克来。学生们在实践的过程当中,通过慢慢地总结方法完成任务。如果有困难,教师可以适时的进行指导和帮助。这样学生们在进行估量的过程中,不但得到了乐趣,而且对重量单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还能享受到自己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三、在可视化的活动中丰富学生的量感学习体验
3.1涉及教学实验,提升学生的量感学习深度
在培养学生的量感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相关的数学实验,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从实验中感受相关“量”的意义。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就是因为注重于成绩,与学生的互动性不高,因此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所以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数学实验,让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量感去体验不同量度的认知。
例如,学生在学习了“厘米”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估计一条长8cm的绳子。在实验最初,教师先让学生用别的方法进行测量。比如通过一根手指的长度来衡量,根据不同学生手大小来告知大约的长度,就是通过慢慢地引导来培养学生的量感。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情况下,对相关的数学量加深印象。
3.2细化数学引导,精准学生的量感内涵定位
在学习小学数学时,教师要异常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有机联系。通过与生活联系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量感的形成,就是要经常性的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认知方式。教师要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认知,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形成量感。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品的对比和探究进一步精确学生的量感认知。
例如,在进行面积单位的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裁剪一个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认知一下它有多大。让学生与自己的手指比一比,看看哪一根手指更接近于2平方厘米。在不断的对比和思考过程中,逐渐加深学生们对面积单位的了解。
四、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量感的方式探究
4.1完善数学推理,充实儿童的量感学习推理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标准之一。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猜想然后去验证的方法促进学生量感的形成。在小学数学的教材当中,有许多案例都可以作为量感实验。教师要积极地鼓励学生去观察和实践,通过实践去了解现象并总结规律。
例如,在面积单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实物观感的角度出发。教师多准备一些不同大小的正方体,通过不同面的拼凑,让学生比较并猜测某一个面的边长。完成印象引入后,教师让学生推导更大的面积单位,从而形成初步的度量推理能力。
4.2由学到用的实践,完善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不仅仅要教给学生相关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量感,更要注重学生利用量感去解决生活中问题能力的培养。量感本身就是一种抽象感觉,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让学生将其转化为可视化的利用工具。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的教学内容,找到与生活相关的结合点,让学生在生活中能够运用到量感,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将数学学习应用到有机的生活当中,是其价值所在。但是因为种种条件的限制,许多的教学活动都不能够与生活实际产生关联。所以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设计出与生活相关的教学方案,充分落实实践教学。
例如,在教学认识体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估算自己的拳头有多少立方厘米。再给学生一个烧杯,让学生将拳头放进烧杯里。根据烧杯的标尺,再估算自己拳头的大小。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既体验到体积和容积的关系,也能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可以利用身边现有的资源来解决问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重视学生量感可是换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数学知识中的几何特性,建立几何意识和头脑,学生在学习时应对几何问题进行了解和学习,对于提升学生未来的数学几何意识和几何解析能力都是非常有帮助的。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对学生进行兴趣化教学,完善学生的几何学习意识和能力,在课堂上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数学思维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周志健.落实关键能力的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策略的分析[J].华人时刊(校长),2021(08):64-65.
[2]王子源,王召艷.新时代背景下初中家校共育新探索[J].青春期健康,2021,19(16):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