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夫侠
[摘 要]统编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为线索来组织单元。在教学时,教师既要关注单元的人文目标,又要明确语文要素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既要提出核心问题,又要提出铺垫性问题、延伸性问题,让学生全面立体地理解文本;在教学策略上,可采取比较、训练等策略,促进学生将语文要素转化为语文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落实双线目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素养;有效问题;语文知识;语文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8-0019-02
统编语文教材改变了以往教材单纯以人文主题组元的编写理念,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方式来编排单元内容。基于统编教材的阅读教学,教师要从教材特点出发,确定教学的目标与重点,以凸显统编教材的价值,落实双线目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引领学生展开学习。
一、关注双线目标,确定课文目标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高效教学的基础。在统编教材背景下,教师教学目标的设定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一)关注单元人文目标
统编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的篇章页都明确地提出本单元的人文主题。这样使学生对本单元的主题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与把握。如,三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其人文主题是“美丽的校园,成长的摇篮,梦想起航的地方”,安排了三篇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不懂就要问》。这些课文都与学校有关。《大青树下的小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边疆地区的学校是什么样子的;《花的学校》以丰富的想象,为学生勾勒出了甜美纯净的世界;《不懂就要问》主要讲孙中山小时候勤学好问,敢于提出问题的故事。教学这些课文的时候,教师要依据课文的不同特点,确定具体的人文教学目标,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奠定基础。
(二)关注单元要素目标
语文要素是统编语文教材的亮点,它旗帜鲜明地提出本单元具体的学习目标,包括阅读目标与习作目标。如,六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描写场面的。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要想使要素目标在课堂中得到有效的落实,就要对语文要素进行精准的解读。在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中,“点面结合描写场面”是教学的重点。什么是点面结合描写呢?教师可把这个语文要素与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板块内容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理解。这样,学生就会发现《开国大典》中的阅兵场面,既从整体上描写了部队经过天安门广场时那种整齐威武的情景,又从细节角度展现出各个方队的风采,这就是点面结合描写的方法。这种描写方法可以让学生对整体与各个部分的特点都有所了解。只有对语文要素进行精准解读,才能精准确定单元的课时目标。
(三)确定单篇课文目标
教学中,语文要素的落实要通过课文目标的细化来实现。课文教学只有面向全体,并对关键目标集中力量进行落实,才能突出教学重点,实现高效教学的目标。如,四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人文主题是“童年生活”,语文要素是“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教学时,教师要兼顾人文主题、语文要素的要求,并根据单篇课文的特点,确定课文具体的教学目标。如,由于《牛和鹅》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教学时,在批注目标的确定上就要具体、详细一些,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对批注有一定的了解,学习课文的批注范例,了解批注的角度,并尝试用学过的方法对课文进行批注。这样,从单元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出发,结合每篇课文的特点,确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围绕双线目标,设计有效问题
问题是学习的心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效问题的引领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的深入阅读。
(一)以核心问题作为引领
核心问题就是指能起到统领文本内容,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效果的问题。核心问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为课堂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撑,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如,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的《剃头大师》一文,教师提出这样的核心问题:“老剃头大师和‘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有什么不同? ‘剃头大师剃的头真的很好看吗?课文为什么要以‘剃头大师为题目?”这样的问题,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我”和老剃头师傅的剃头有一定的了解,而且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体会作者用“剃头大师”做题目是一种自嘲,是对自己不懂装懂的嘲笑。
(二)以铺垫性问题为阶梯
语文课堂上,除了核心问题外,还需要一些铺垫性问题。铺垫性问题能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对核心问题的解决起到铺垫与过渡作用。如,教学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的《跳水》的一文,教师提出的核心问题是:“孩子为什么会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这样做?你从中感受到船长怎样的性格特点?”这一核心问题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进行深入阅读才能回答上来。这时,教师通过铺垫性问题来帮助学生降低学习的难度。教师这样提问:“是谁引诱船长的孩子爬上桅杆的?如果船长不让孩子跳水的话会发生什么事情?”这一铺垫性问题让学生明白:孩子爬上桅杆的横木是与猴子、水手有直接關系的,如果孩子因为紧张或者别的原因摔到甲板上就会更加危险。这样,学生看出船长遇到事情沉着、果断、机智的品质。这样以铺垫性问题来促核心问题的理解,能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轻松。
(三)以延伸性问题促拓展
在语文教学中,在核心问题完成之后,还会有一些问题未能得到解决,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追问,以完善、补充教学进程,使学生在延伸性问题的引领下真正对课文内容进行全面了解,从而达成深化学生阅读理解的目的。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是一个以亲情为主题的单元,共有《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三篇课文。在单元课文学完之后,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在这三篇课文的阅读中,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仅仅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吗?孩子该做些什么呢?”这样延伸性的问题,能把学生的思维与情感引向“母(父)慈子孝”等方面,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
三、关注能力转化,提升学生素养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把学过的知识、经验、方法等转化为能力,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一)以比较促转化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好方法。在语文要素的落实中,教师可采取比较的方式帮助学生把语文要素转化为学习能力,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统编教材选编了不少跟动物有关的文章,如《搭船的鸟》《麻雀》《猫》《母鸡》《白鹅》等。同样是描写动物的文章,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呢?教学时,教师可以采取比较的方法以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根据语文要素进行比较阅读,我们发现不同的课文教学的重点是不同的。《搭船的鳥》一课重在让学生学习作者认真细致的观察以及以动静结合的方式来表现翠鸟特点的写作方法;《麻雀》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一件事写清楚的;《猫》《母鸡》《白鹅》这几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表达对小动物的情感的。教学这些课文的时候,教师让学生结合语文要素进行对比阅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同样是描写动物的文章,可用不同的文体进行呈现,以不同的表达方式进行描写,并把习得的语文要素转化为学习能力,为学生今后的表达奠定基础。
(二)以思维促转化
思维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学生将语文要素转化为语文能力的有效工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托语文要素,提出恰当的问题,以帮助学生把语文要素转化为语文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在学习《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时,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是从哪个地方看出张择端在画《清明上河图》时是下了很大工夫的?课文第三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这幅画中最有意思的是什么地方的情景?”这样紧扣语文要素提出问题,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深化学生对课文是怎样围绕着一个意思写一段话的认识,而且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三)以训练促转化
训练是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语文要素目标采取不同的训练形式,以帮助学生把要素知识转化为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其语文要素是“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为帮助学生把习得的语文要素转化为预测能力,教师在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引领学生进行预测能力的训练。在学习《漏》《枣核》这类故事类文章的时候,教师让学生先借助课题进行预测,预测课文会写些什么内容;然后,让学生阅读故事,并运用预测的策略猜测故事情节会怎样发展。除了这些故事外,统编教材还编排了不少的神话故事、民间故事等。教学时,教师都可以让学生随着课文的阅读进行预测,以训练学生进行随文预测的能力,夯实学生的阅读基础,提升学生的预测阅读能力。
综上所述,在统编语文教材背景下,教师要从教材特点出发,明确教学目标,提出适切问题,注重语文要素与学习能力之间的转化,这样使课堂教学重点突出,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