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经典诗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2021-11-11 06:40肖豫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1年40期
关键词:情感美意境美小学语文教学

肖豫

摘要:经典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结晶,是世界艺术的瑰宝。经典诗文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教育的精华。时下,经典诗文在语文教学中逐渐被重视起来,许多专家学者对其进行系统的整理、阐述、论证、实践。经典诗文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问,它始于春秋,兴于唐宋,至今仍深受广大师生喜爱,因其本身具有的音乐美,节奏美、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的特征,对学生语言和大脑的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经典诗文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的良性循环发展,经典诗文教学方法利弊并存,这要求我们从语感学、教育学的角度认真分析并提出更科学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方法,让诵读经典诗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到良好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诵读经典诗文;节奏美;意境美;情感美

一、基于语感的古诗文诵读

基于语感的古诗文诵读,就是把古诗教学构架在培养语感这一平台上,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将传统的在学习古诗中机械地记忆字词句的意思到通过朗诵、美读、即景背诗、看图联想等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语言文字的敏感、质感、通感、美感的培养,为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二、古诗是培养语感的最佳平台

语感形成过程和古诗教学过程各有特点,之所以说古诗是培养语感的最佳平台,是因为古诗本身存在的优势。

第一,古诗历史悠久,被喻为“经典之诗”。

古诗经过几千年的流传,是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众所公认的“最好的诗”,“最有价值的诗”,它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些光辉的具有永恒价值的精品。诵读古诗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对学生陶冶性情、涵养气质、培养人格和提高语文素养都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第二,古诗用字洗练,语言优美,情感丰富。

古诗多为五言诗、七言诗,寥寥数字便能寓情于景、情景结合。特别是一些名人写的诗歌,无重复啰唆之语,给人如在画中的感觉,对培养学生简洁说写极有帮助。

第三,与现代诗相比,古诗更深奥,韵律更严格,更有利于对语言感性和理性思维的培养。

古诗有严格的韵律要求,读之朗朗上口,品之回味无穷,带给低年级学生是美的感受,带给高年级学生是对宇宙人生的审视和思考。简明的文字,深厚的意韵,优雅的措辞本身就能很好地学生的训练语感能力。

三、诵读经典诗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利与弊

(一)诵读经典诗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上的优势

1.从写作能力角度看,诵读经典诗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笔头语感

笔头语感就是书面语感,我们知道语感的形成过程是经过“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五个阶段,简单地说,就是对语言文字从“听、看、读——理解——体味——领悟”的过程。这个过程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学时间和学生自身经验的限制,往往浅尝辄止,更多的时候,学生对语言文字隐含的深层意义(包括语法、修辞、语境意义)会通过他们的作文(输出语)体现出来。在“运之妙存乎一心”的同时落笔生花。文章写得好的人往往是输出型语感强的人。

古诗教学注重对诗歌句子的理解,先明诗意,后悟诗情,先让学生把诗歌的意思翻译成白话文,有些教师还会要求学生把诗歌的情境拓展成一篇作文,这样学生既可以清楚古诗的意思又可以训练写作能力,一举两得。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其一是吕岩的《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表面上,这首诗表达诗人一种恬淡闲适的生活,说明他的心情非常愉悦,再深入一步,只有太平盛世才会有这样的心情去看草鋪,去听笛弄,去卧月明。这些信息从他的视觉、听觉、步态中显露出来。教师在给学生讲解诗歌意思的时候,往往加入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语感越强的教师对诗词的领会越深,把这些信息通过编码、发送传递给学生,学生经过自己的理解(解码)明白古诗的意思,并且通过自己已有的经验记住喜爱的诗句,为将来的作文打下基础。积累越多,学生的输出型语感就会越丰富。总之,博览群诗能积累正确丰富的输出型语感能力,正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2.从思维能力角度看,诵读经典诗文有利于培养学生听觉、视觉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并且提出要“运用联想或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想象和联想能力是在听觉语感和视觉语感的基础上产生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眼睛看到诗歌文字,多媒体上动人的图片,听到优美的读书声,思维很自然会跟着文字和声音走。当读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时,心中就会有疑问,我们平时看到的烟雾都是白色的,为什么到了李诗人眼中却成了紫烟呢?是诗人看错了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呢?原来诗人充分调动自己脑细胞的想象能力,所以才不会写出“日照香炉生白烟”这样的平庸诗句,才会给人如临仙境的感觉。一般人会用什么来形容瀑布呢?美丽、壮观、气势如虹,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李白的名句:飞流直下三千里,疑是银河落九天。把瀑布比成了银河,从天上落到了人间,而且落了九天九夜从不间断。

3.从总体上看,有利于古诗教学的良性循环

古诗教学的良性循环关系到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古诗教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

统一的学科,而古诗教学本身不应该是枯燥乏味的说理,在课堂教学上,除了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为将来生存做准备的基础知识外,最重要的,还是让他们在学习中发现美、体会美、享受美。古诗教学在教导学生识字的基础上,加深了他们对祖国文字的热爱,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表达能力和鉴赏水平,这本身促进了学生良好的身心发展。反过来,学生身心发展健康,会对古诗学习产生极大的热情,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二)古诗教学在培养学生语感上的弊端

诵读经典诗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虽然具有许多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

1.束缚了学生的个性语感,不利于对学生进行早期语感培养

个性,就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比较固定的特性。心理学研究表明,根据需要、兴趣、情绪的不同,记忆的时间有长短之分。保持良好的情绪,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会使学习效果明显,反之,效果则大大降低。

语文教科书在选择古诗的时候有一个统一的要求,虽然会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心理年龄,但是对学生个体差异却无从照顾。按表达方式来分,有的学生喜欢抒情诗,有的学生喜欢叙事诗,有的学生喜欢写景诗,有的学生喜欢咏物诗,还有的学生喜欢义理诗。按朝代来分,有的喜欢唐宋的诗,有的喜欢先秦的诗,有的喜欢明清朝代的诗,还有的喜欢魏晋的风流之诗。从表达的情感上看,有的诗歌悲壮雄浑,有的诗歌愤懑忧郁,有的诗歌清丽婉约,有的诗歌闲适悠哉。同样是写春天的诗歌,有人会喜欢李白的“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有人会喜欢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人会喜欢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有人会喜欢崔护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有的人感到朝气蓬勃,有的人却感到丝丝忧愁,有的人由此联想到山光水色,世外桃源。同样的春日,同样的春景,带给人们的别样的感受。贾宝玉能够一眼看出《桃花行》并非宝琴所作,是因为他觉得“这口气声调,迥乎不像”,“比不得林妹妹曾经离丧,做此哀音”,诗体现出黛玉鲜明的个性特征,也体现出贾宝玉对黛玉入骨的了解,以至于光凭感觉就能断定诗的原作者是谁。

语文教科书选入的古诗都有相应的要求,不会因为个别学生特别喜欢哪一类型的古诗就特别选入,这样学生对于不感兴趣的诗歌记忆就慢,以至于死记硬背以后对古诗根本没有产生印象,更不要说对古诗语言的欣赏和感悟了。学生的个性语感在学习中没有得到充分尊重,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是非常不利的。

2.不利于學生直接吸收经典诗句

中国的古诗之所以流传至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寥寥数语,尽得风流。然而古诗教学却强调明诗意,把意境深远的诗文生硬的翻译成白话文。“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被翻译成“雄奇秀丽的天门山夹江对峙,拔地而起,在铺满红光的江面上,一只帆船轻捷小巧,顺风而来”。这样理解很正确,语言也简洁优美可惜意境全无,如果李白当时把这首诗写成了大白话,那肯定是不会流传至今的。“两岸”“青山”“出”这些典型的意象和动词哪是几句现代文可以说清楚的。有时候,学生对古诗的意思全懂了,对古诗本身却是不明不白。

学生不能从经典中直接吸收养分,腹中积累的墨水少往往会闹出许多的笑话。比如在《红楼梦》中元妃省亲之时宝钗作的《凝晖钟瑞》中有这么一句:“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语感差的人就会弄不清楚这句诗的意思。高柳迁和莺出谷之间有什么关系,怎么后来又说到了凤凰?它们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其实这句话的关键是谁迁,是柳迁还是莺迁,清楚了这些,这句话的意思就很好理解:喜庆的黄莺从幽谧的山谷中飞出,飞到了高高的杨柳枝上;而修长的翠竹,时刻在等待凤凰的降临。这句话是歌颂元妃飞上枝头变凤凰,从而可以感觉到宝钗对元妃真心的羡慕和赞美。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感论(第三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叶蜚声,徐通镪.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张隆华,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

[5]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张渡.诗词曲联教程.杭州[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8]于瑮主编.现代心理学[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

[9]白金声.我为语文而来[M].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2008.

[10]雷宁主编.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07.

[11]陈文新,郭皓政.红楼梦诗词曲赏析[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

[12]王东华.发现母亲(精华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3]徐云知.语感和语感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情感美意境美小学语文教学
美术教学中“古诗配画”教学探微
三维动画艺术的审美特征分析
浅析敦煌飞天艺术形象的情感美
强化师生互动, 保持课堂活力
自然视域下的情感美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小学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初探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