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路径思考

2021-11-05 02:25胡晓艺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命题,探索二者的结合路径刻不容缓。应在真理观的相通处,理解二者结合的内在根基;在社会实践的发展中,认识二者结合的发展动力;在人类文明新类型的维度上,加强二者结合的理论深度;在人文社科的中国话语构建里,阐明二者结合的学术内涵。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D61;G122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21.05.0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1]这是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最新表述,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最新概括,为我们深入认识、理解、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指明了方向。对此,应当进一步思考和探索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路径。

一、在真理观的相通处,理解二者结合的内在根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为共同的真理根基而相通,即人类整体的道义性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下为公”“明德新民”“家国情怀”“自强不息”等精神内核与马克思主义拥有相通的哲学世界观、历史观以及政治社会理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阴阳和合”“体用不二”“知行合一”“求同存异”等辩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辩证法有着相通的致思方式,均指向属人的幸福和自由的曙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生命力的源头活水,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深刻转型的内在建构性力量,是无数革命先辈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文化定向。这包括“体用不二”的根本方略、“统分有度”的磅礴力量、“同异相宜”的运筹帷幄、“知行合一”的人间正道。[2]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3]“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4]我们要在真理观的相通处,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性真理根基,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性与世界性意义的文化资源,吸收近代以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使二者具有互补性的真理力量。

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者的辩证关系来说,两者具有相契相合的精神资源,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注入了现代性维度的思想力量;而将二者在更高的思想逻辑上的统一,正是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应有之义。

二、在社会实践的发展中,认识二者结合的发展动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在于其真理的“基本原理”,即一般性的真理维度上,而且更在具体的历史实践的发展中,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奋斗历程中,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活的生长的传统相生相成的历史过程中。

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道路”,是近代中国百年以来的历史性实践所开辟出来的道路。中国道路的历史性实践是一个展开过程,表现为从走自己的革命道路,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到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历史进程,其展开的必然性的本质规定当在传统与近代新生的双重维度中去界定。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与现代新传统向中国文化的融入正是这样的双重维度,而现代新传统的核心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初始对话;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走向辩证结合,以新民主主义文化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转型;改革开放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融会创造,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实现了新的辩证统一。在当今世界力量之大转移、世界格局之大调整的时代背景下,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坚持立足中国实际,深入研究我们党是怎样根据实践和时代的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而按照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以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鲜活力量,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动力在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品格,哲学的任务不仅在于认识世界,更在于改造世界。“道不远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离日用”“极高明而道中庸”,立足生活、而化育人、通达天地万物,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唯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实践中,在中国道路探索发展的与时俱进中,理解、深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创造、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在更高的程度上实现二者的结合,并将来自于实践的理论再作用于新的实践,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如此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和战略全局中,发挥真理的指引光芒。

三、在人类文明新类型的维度上,加强二者结合的理论深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迎来百年华诞,提出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理论的深度上,需要从文化自信向文明新类型的高度去理解,需要从民族复兴向人类解放的深度去挖掘。

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历程也是 “成为世界历史”的历程,可这个世界是资本、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的一个世界”。[5]马克思正是在对现代工业文明类型的清醒警觉中,深刻反思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以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彻底革命性批判,为人类的去向、历史的走向指明真理的方向。近代以来,中国现代性追寻的迷惑正是对西方式现代性的迷惑,东西文化之争从根本上来说是中华民族能否向人类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文化的社会发展模式。为此,一代代志士学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可以說,中国现代化的追寻道路与反思现代化同步。在全盘西化论、文化保守主义等诸多理论探索中,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吸引了无数先进知识分子,在对真理的至诚信仰中,中国共产党人坚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在对真理的实践探索中,中国共产党人生动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领导人民进行的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探索中,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文化新的传统的必然性与当然性。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现代起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成熟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6]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典型的社会样本,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离不开“中华文明”与“现代”的双重因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理论逻辑证明,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与人类文明的中国类型具有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才能实现自身的现代转型。另一方面,在高度发展的工业文明已然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在西方式现代性以或叫嚣或隐秘的方式深入世界各地的每个角落时,人类文明的中国类型能够形成不同于西方的发展模式根源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解决现代性问题的先进文化基因。它包括对“天下为公”与“共同富裕”的发展本质的探索,“天人合一”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的认识,“文明以止”与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动力的变革,“协和万邦”与和平发展的发展价值的探索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的结合将重塑人类的文明形态。这种人类文明新形态是超越西方式现代文明形态,从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新道路开辟出来的,同时也是当今世界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具有光明前景、正确引领时代潮流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百年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在新时代已然有了答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意味着完成其现代化任务,而且也意味着开启一种超越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新文明类型。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将和新发展理念的生命力一道,构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生命力的强有力的支撑。赓续民族血脉,使古老的中华文明再次站在人类文明的前锋,为人类提出不同于西方发展道路的文明模式,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文明的一种类型的人类意义。[7]

四、在人文社科的中国话语构建里,阐明二者结合的学术内涵

中国道路不仅在实践发展中创造了辉煌绩效和治理之功,也在理论思维上实现了“两创”发展,显示出高度的学理自觉,涵蕴着深刻的辩证法精神。对于学术工作者来说,推动二者的结合需要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中国话语建构的自觉,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探索具有“中国气派”的話语体系,讲清楚中国道路的中国道理。

在“世界历史”的基本处境中,“学术”在单纯形式方面意味着:文化的主干;思想的母体;精神的核心。[8]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话语而言,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论争、汉语原始性问题的争吵、中国历史停滞论话题的喧嚣等近代以来中国学术的诸多困惑,根本上是在中西之别与古今之争的时空框架中,对自身所处位置与当向何方的迷茫。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而言,长时期以来,我们面对“西强我弱”的世界话语体系,西方中心论、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等甚嚣尘上,而马克思主义却面临着失语、失声、失踪的问题。随着世界力量的转移和世界格局的调整,“西强我弱”的世界话语也在重构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话语,为解决人类文明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百年的赓续探索,代代学者的努力,生动的历史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不是西方的舶来品,它是超越欧洲、超越现代、超越民族、超越时空的真理结晶。传统文化本身不是现代化的阻碍、不压民族的脊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扬弃精神让我们区别了糟粕与精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的重要理论资源,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建构性力量。在学术上建构二者结合的话语体系,中国道路的道理才真正为世界所看重。

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而言,必须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需要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让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更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而对于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而言,必须与具有现代性原则高度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发展进行深度对话。唯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学术道理讲清楚,在世界舞台上,中国声音才更有理论底气,中国道路才更彰显思想光芒,挺起民族的脊梁。也唯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学术探索上升到当代中国哲学的高度,融入到民族思维的自觉中,运用到一切生产生活实践中,中华民族的复兴、人民心安的幸福、精神物质生命的完整才具有同一性。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然指向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建构道路,朝向理论创造、学术繁荣的新生,必然使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散发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迸发出更加恢宏的实践伟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 .

[2] 辛鸣. 中国道路的实践辩证法[J].哲学研究,2019,(8).

[3] 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21.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05.

[5]辛鸣.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N].人民日报,2021-09-06.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76.

[7]乔清举. 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 前进, 2018,(6).

[8]吴晓明. 重论“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J]. 学术月刊,2021,(4).

作者简介

胡晓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哲学与生态哲学。

责任编辑 赵延芳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浅析
评价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语篇分析
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