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碧霞
【摘 要】音乐教学的顺序性,关系着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而多声部音乐训练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和音乐审美能力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要主动引导学生接触多声部音乐,了解多声部音乐的世界,使其逐步掌握多声部音乐歌唱技巧,为后续开展合唱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多声部分步教学 声势律动 卡农训练 音程训练
在音乐教学中,合唱教学早就成为教学的重点。在二年级的音乐教材中开始出现了一些简单的轮唱歌曲,到了五、六年级,合唱歌曲占比超过一半以上。但由于多声部曲目的教学难度大,课堂上的合唱教学难以得到较好实现。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学生合唱基本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螺旋上升、阶梯递进的过程。所以,在学生第一次踏入音乐课堂时,教师就应加以关注。下面笔者从声势律动、卡农练习和音程训练三个方面,具体阐述如何来培养低年级学生多声部音乐素养。
一、声势律动训练,提升学生多声部内心听觉与合作意识
“声势”是一种利用人体的动作发出声响的手段,它将人体化作乐器,通过手脚配合击出固定的节奏,这样既包含了有节奏的声音,还融合了姿势动作,因此被称为“声势”。低年级是学生身心发育加快,听辨能力显著增强的阶段,通过之前音乐课堂学习所打下的基础,结合学唱歌曲,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了一些多声部的声势练习,帮助他们稳定拍感、节奏感,从而更好地学唱歌曲。这些练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合唱的兴趣,更能为学生今后的合唱、合奏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笔者以《快乐的孩子爱唱歌》这首歌为例进行阐述:
1.教学片段一
在本课的导入环节,笔者先让学生跟着音乐的节拍轻轻踏步进教室,等学生都在自己的座位上坐下来之后,笔者让学生来模仿笔者的动作,播放第一遍音乐时,笔者先双手交替在腿上打出X X X X|X X X X|的节奏;播放第二遍音乐时,笔者又用手拍出同样的节奏;接着笔者播放第三遍音乐时,学生一组拍腿,一组拍手;播放第四遍音乐时,学生交换节奏;播放第五遍音乐时,笔者跟着伴奏唱歌,并请学生用这两种节奏为笔者伴奏。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笔者没有用过多的语言来描述歌曲,而是采取直观的声势律动让学生体会歌曲的情绪、速度、节拍和旋律。学生要在律动中不停地调整节奏、动作和表演形式。这种随机性和实操性更强的训练方式,将多声部的训练用游戏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多声部的训练,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2.教学片段二
在学生唱好歌曲后,笔者又让学生观察笔者在歌曲中加入了什么动作。学生在仔细观察后都流露出惊喜的表情,一个学生说:“老师居然能够一心三用,一边用手拍着节奏X X X X|X X X X|,一边用脚轻踏节奏X X XX X|X X XX X|,口中还唱着歌曲的旋律,简直太厉害了!”这时笔者打开一张图片,在每段歌词的下面,都标注了手和脚的节奏,学生发现这些节奏都是大家在课前练习的。“老师想请同学们也来挑战一下‘一心三用,用手和脚的节奏给自己唱的歌曲伴奏。”笔者给学生提出要求,“注意脚的节奏要轻一点、稳一点,类似于低音的效果,手的节奏要有弹性。”学生们立刻明白了笔者的用意,开始练习,虽然一开始有点难,手脚不协调,但是他们经过不断的练习,最终达到了良好的和声效果。
在這个环节中,笔者拓展教学,让原本单声部的歌曲变为三声部的声势训练,类似于“合唱”。因为合唱是一种多声部旋律纵横交织发展的高层次艺术,是由多个声部同时发声所构成的和音效果。合唱注重各声部间“竖”的音响关系的和谐,在这个环节中,笔者通过声势律动让学生能关注各个声部,明确每个声部的关联,并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和控制力,为以后的合唱歌曲教学做铺垫。
二、卡农歌唱训练,塑造多声部乐感与音准
卡农作为复调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同一旋律在不同时间、不同声部的模仿,也就是轮唱。卡农不仅要学生关注歌唱节奏、速度,还要关注不同声部间的协调性。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卡农是练习二声部歌唱的绝佳选择。卡农虽然在曲子类型上属于同一曲调,但结合多声部唱起来,却能达到合唱效果。教师在进行卡农的教学时也要注意顺序,要循序渐进地进行课堂设计,从而达到好的合唱效果,而不能随便拿一首歌就用卡农来演绎。笔者以歌曲《白鸽》为例进行教学:
1.了解卡农
在学生对这首歌的旋律熟练掌握后,笔者再加入卡农,并提问: “老师是怎么唱的?”假如学生一时答不上来,笔者就重复再演唱一遍,这一遍相当关键,因为这时的学生会想着问题认真聆听。这时候笔者接着说 :“低声部是什么时候开始演唱的?两个声部是怎样进行的?”就这样,通过节奏卡农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在不同时段里出现的相同旋律,此起彼伏,通过节奏卡农引导学生联想这种演唱形式。
2.师生卡农
通过第一阶段的练习,笔者再提出要求 :“演唱中不仅要听到你们的声音,还要听到我的声音。”只有师生双方都熟练掌握音量的控制方法,演唱出来的卡农才更好听,同时也能帮助学生调整好歌唱时的声音位置。理想是美好的,但现实很残酷,学生都齐刷刷跑调了。为此笔者想了很多办法,终于在教研组前辈的指导下,理清了头绪:先让学生唱熟旋律,接着笔者唱低声部,用钢琴弹高声部。之后笔者唱低声部,弹高声部,全班学生唱高声部,但要求他们注意听低声部的声音。学生唱熟后,笔者再将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学生跟着笔者唱低声部,一组学生跟钢琴唱高声部。这个环节比较难,笔者需要弹唱分离,还要关注学生在合唱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要在笔者的演唱声和琴声中稳住自己的音准。整个过程中,笔者不仅要判断音准、节奏、速度、音色,还要调节声部间的均衡度。在实际操作时,笔者会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调整,如让唱高声部的学生将声音压低,笔者将钢琴声音加大,低声部忘了怎么唱,笔者就唱得夸张些,便于他们跟唱。
3.生生卡农
经过训练,很快合唱便可以顺利进行了,这时笔者脱离钢琴,让学生尝试两小节的无伴奏合唱,训练他们在歌唱的时候学会关注声部的均衡感,能够聆听其他声部,注意音色融合。当然,这是基于他们已经能够唱好的基础上提的要求。最后笔者弹伴奏,学生完整演唱全曲,完成得很出色。
三、多手段和声音程训练,强化和声色彩与声部均衡
1.三度音程的多声部训练
合唱歌曲之所以好听,就因为它是由很多音程组建起来的。通过不同形式的音程训练,可以逐渐加深学生对音的高低、音的和谐的了解,为其今后合唱训练打下扎实的基础。三度音程作为音程的基础,我们可以由此入手,从三度音程开始帮助学生建立和声的意识,感受和声的色彩,并能建立声部的均衡感。如歌曲《飞吧飞吧》,在教学前,笔者先观察歌曲,发现其合唱部分的音程基本都是三度的关系。笔者先让学生唱do,在他们唱准唱稳之后,再用钢琴弹mi,这样学生和钢琴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和声效果。这时笔者将班里的学生分成两组,先让一组学生唱do,唱到第四拍时请另一组学生继续唱mi,这样学生和学生之间就产生了一个和声效果。学生在唱的时候,笔者时时刻刻关注他们的声音位置,确保最后能从唱音程顺利过渡到唱旋律。
2.固定音型的多声部训练
利用相对简单的固定音型为歌曲伴唱,学生会更容易接受,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增加这样的练习。很多歌曲中常出现各种模拟音乐的声响,可以另起一个声部加在主旋律中进行伴唱,这样既提升了难度,又增加了趣味。如在歌曲《小雨沙沙》中加入第二个声部“沙沙”,提醒学生在唱“沙沙”的时候要模仿下小雨时的那种绵绵密密的声音,要与主旋律明亮的声音产生对比。在二声部唱好的情况下,笔者根据情况加入第三声部,先引导学生想象“在下雨的时候还会发生什么呢?”,有的学生说“会打雷”,笔者又继续追问:“打雷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说:“沉闷的,声音很长。”最后,笔者与学生一起讨论总结出最适合表现雷声的音型:隆-|隆-|,节奏确定下来后,笔者在琴上弹奏一条旋律1—|1—|1—|1—|5—|5—|5—|5—|讓学生先听后模仿,笔者提示学生声音要沉闷一点,类似于低音的效果。笔者利用雨声和雷声,和歌曲简单地组成了一条三声部的旋律,这么做最大的优点是照顾到了班级里不同水平的学生,无论他们能力如何,都能让他们参与合唱。为了降低难度,笔者还尝试让三个声部逐步进入,不仅降低了歌曲难度,还为歌曲增加了层次感和趣味性。
综上所述,进行多声部分步教学,不仅能训练学生协作能力和创编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音乐涵养和音乐鉴赏能力。作为教师一定要力所能及地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全面地学习多声部音乐,通过持之以恒的训练,加强学生在多声部音乐艺术上的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音乐课堂才能变成快乐的课堂。